走进奉献的团体—雅韵文化艺术团
作者:张平新

雅韵文化艺术团,成立于2019年IO月,团队结构有专业老师指导业务,北京市作家协会的老师,石景山作家协会的老师为团队转稿创作。以热爱文学文艺的退休人员年青演员为主体。
曾参加过石景山区大家春晚,市老龄委,北京电视台,等举办承办过全国,市,区的各种演出。春节前尉问养老院,和春节联欢会多场演出。从疫情发生后,响应政府号召,宅在家里,组织团队学习各种技能,举办空中诗会多场。举办朗诵讲座,提高团队的朗诵水平。
我们是综合性的文艺团队,有下属舞蹈队,管乐队和萨克斯团队。可以承办整场演出。
我们团队的宗旨是发挥自己的能量,为国家为人民,做力所能及的事,发挥正能量。

作者:张平新
金融系统退休,热爱公益事业。喜欢用文字描写美好的心灵,用声音传递文字的魅力。


主播:谢志红

主播:唐纹

主播:刘金花
走进奉献的群体里
——雅韵文化艺术团
在新冠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有幸加入了雅韵文化艺术团,至今已有一年半了。在雅韵文化艺术团的每一天,我都被一种精神感动着、鼓舞着;我按捺不住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地奔腾着;它迫使我不得不拿起笨拙的笔,把我的思想感受告诉大家,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和认识到了一个不甘平庸而甘于奉献的群体——雅韵文化艺术团。
闫虹老师是雅韵文化艺术团的团长。这个团里的老师们,虽然都已退休结束了职业生涯,但是他们并没有结束对祖国的奉献。 他们在闫虹团长的带领下,用表演艺术形式、用声音载体,传播着爱的力量。他们走上了一条既能助人、育人,又能塑造自己,还能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奉献之路!
也许有人会说:你说的不就是那些退休的,在一起唱歌、跳舞、朗诵、演话剧,玩嗨了的人们吗?他们有你说的那么好吗?我要说,如果您这样认为,这是由于您和他们接触的太少了,您太不了解他们了。事实胜于雄辩,请您跟我来一起看看从疫情开始到现在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吧。
从疫情一开始,闫虹团长就带领大家用爱心用声音和武汉站在了一起,和全国的抗疫者站在了一起,组织策划了一场又一场的空中诗会,给武汉加油,赞颂白衣天使,歌颂祖国。全团的老师们都积极响应、报名参加 、认真准备节目。节目形式有独诵,有合诵,还有五十四人的接力大合诵 。他们都聚在演出群里,天天排练,日日诵读。为了让大家掌握更多的朗诵知识,提高朗诵水平,雅韵文化艺术团举办了朗诵知识公益讲座。课任老师就是雅韵文化艺术团的毕晓靖老师,参加培训的不仅仅是本团人员,还有团外的朗诵爱好者。毕老师的课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毕老师讲课既认真又细致,听众不仅仅有本团团员,还容纳了团外朗诵爱好者。每周一次共计讲了四十个课时,令大家受益匪浅。有的朋友从零基础开始,通过学习已经能够走上舞台和大家一起朗诵。在雅韵文化艺术团给大家上公益讲座课的不仅只有毕老师一人,还有非常专业的音乐老师刘丰春,合唱群的演唱歌曲一般都是刘老师指导培训。
到今天为止,雅韵文化艺术团已经开了十九场空中诗会,诗会中有许多抗疫作品都是雅韵文化艺术团老师们的原创作品。 在每一场空中诗会的背后,策划、总导演、执行导演、主持人、舞台监督、制作每一个岗位都付出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更何况经常出现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且不说这些台前幕后的组织者们有多么辛苦,即使是一个普通的演员要朗诵好一篇文章所付出的艰辛都是我以前无法想象的。直到走进这个群体,我才深刻感受和体会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正含义。有一位老师告诉我:她脱稿朗诵了一篇时长需要六分半的作品,从拿到作品开始到履行完备稿六步,再到熟练流畅的脱稿诵读、配乐录制呈现给听众,她朗诵了一百多遍,最终还是没有做到毫无遗憾。看来对艺术的追求精益求精是永无止境的。
雅韵文化艺术团里藏龙卧虎,许多老师都是多才多艺。在防控疫情的日子里,他们演出了《一个包子》`《最后一只口罩》、《幸福》、《亲情》四部小话剧,都是原创作品。其中《最后一只口罩》王苏华老师获得了个人一等奖 ,《幸福》获得了集体三等奖。 今年“七一”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在北京举行的“孝老情,跟党走”李燕杰艺术杯的全国展演中,雅韵文化艺术团的闫虹、索松玲、董君重、魏燕恵、刘金花、庞峻岭,表演的六人合诵《我是共产党员》获得全国展演银奖 、毕晓靖和刘伟婷朗诵的《愛情的故事》获得了金奖。
二O二O年春节后,受疫情影响学校不能按时开学 。为了让孩子们宅在家里也能轻松愉快有所收获,闫虹团长又组织大家给小朋友们讲故事,每月两次,共计讲了八个月,然后录制成故事专辑,在石景山少儿图书馆公共微信公众平台播放,共发表了36篇故事。这一集集凝聚着爱的专辑穿透手机屏幕,跨越地域时空慰藉了无数个宅家的小朋友的心灵。
二O二一年春节前,又是因为疫情的原因,学校提前放假了。闫虹团长就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组织雅韵文化艺术团排练“迎春亲子联欢空中诗会”。团里的老师们都带着自家宝贝积极报名参加。演出的组合形式既有祖孙、又有母子;既有三人组合、又有两人组合;所选题材既有红色经典、又有抗疫内容;所选体裁有古体诗、现代诗、叙事诗、散文诗、寓言故事等,非常全面。
这个活动既响应了党和政府防控疫情的号召,又陪伴了孩子、增进了亲子感情;既传承了红色基因、传播了爱的力量,又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热爱祖国的种子,真可谓一举多得啊!
二O二一年一月二十六日,“迎新春亲子联欢诗会”结束的当晚,我家的小宝贝这已经十点多了还没有睡意,他还沉浸在下午参加亲子联欢诗会的快乐之中。他还要用我的手机再听听小朋友们的朗诵音频。当我点开雅韵文化艺术团演出群的瞬间,我的心一下子被刺痛了,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只被烫伤的手的照片。这只手又红又肿翘着兰花指,上边还有一些小水泡。下边是索松玲老师发的信息:“今天很忙,给老爸熬药的时候有些着急,一不小心烫伤手了。翘着兰花指打字有些不方便,所以美篇制作完成的有点晚,各位大朋友小朋友们抱歉啦!” 看着这张照片,我感同身受;读着这条信息,我热泪横流。因为我的手也被烫伤过,手指一动,关节处的嫩肉就会被撕开,钻心的疼痛直达心底。索老师手烫伤了,忍着疼痛还继续工作,她把美篇送给了大家,把疼痛留给了自己。这是什么工作态度?这是什么精神?在雅韵文化艺术团,像索老师这种具有忘我的工作态度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并不是个例。
有一次,闫虹团长在奔波忙碌中崴了脚,崴得骨折了,还做了一次手术,在骨折处植入了一小块钢板。谁都知道“伤筋动骨一百天”,闫虹老师的脚是否一百天就真的彻底好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从她崴脚至今,团里所有的活动、每一场演出她都没有缺席。她是怎样带着植入的钢板忍受着疼痛走过来的,我无法想象。她这种无私忘我的精神一直都令我赞叹不已!也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又是一年新春到 ,最是岁寒情暖时。 每年春节临近时,大街小巷都张灯结彩挂满了红灯笼,家家户户都忙得不亦乐乎。扫房子、剪窗花、买新衣、购年货、准备年夜饭, 浓厚的年味伴随着幸福溢满了心房。然而雅韵文化艺术团的老师们并没有把情都用在自己的小家上,他们忙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他们忙什么呢?我带您去看看。
二O二一年春节,由于养老院实行封闭管理,养老院的老人们失去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为了让康辉养老院的老人们过一个温暖欢快的节日,满足老人们的精神需求,通过付志明老师的联系,闫虹团长组织策划了康辉养老院迎新春线上慰问演出。他们精心选择了老人们喜闻乐见的节目,节目的形式丰富多彩,有舞蹈、快板、京剧、诗朗诵、情景剧等等。只用了两天的时间,二十个节目的视频就录制完毕。腊月二十九,雅韵文化艺术团就把慰问演出的视频送到了康辉养老院,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在大屏幕上循环播放。雅韵文化艺术团受到了杨院长和老人们以及家属们的高度赞扬!
我想这也太迅速了吧,真是行动军事化啊!我点开视频一口气看完了二十个节目,看完之后,我很吃惊、也很疑惑,节目演的这么精彩,春节前家里这么多事情,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参加演出的老师们是怎么做到的?我带着疑惑去采访了他们。我先采访了总导演闫虹,执行导演毕晓靖、索松玲,但是他们 就像事先 商量好了一样,都礼貌地婉言谢绝了我,都说自己做的是应该做的,没什么可说的。
虽然我的采访失败了,但我也不是没有一点收获,闫虹团长给我提供了一些线索。 我按照闫虹团长提供的线索,先去了朗诵练习群里,“爬楼”寻找着康辉养老院迎新春慰问演出节目单上的名字,结果我找了十多个名字都没对上号,节目单上都是真实的姓名,群里大多都是用的昵称。好了,我就不再对号了,反正都是雅韵文化艺术团的人。我突然看见了一条前天凌晨一点十二分发的信息:“这是我今天最后一遍朗诵的,请大家帮我听听找找问题,如果没问题,我就交这个音频了。”我@了这位老师,和他进行了简短的沟通:
“老师您好!您半夜了还朗诵,不影响家人休息吗?”我问。
“不影响,我是在卫生间朗诵的。我家卫生间离卧室比较远,关上门,在卧室里听不到声音。也吵不到邻居”他说。
“您是晚饭后就去卫生间朗诵的吗?您朗诵了多长时间、多少遍啊?
”“我是帮家里的老人、孩子洗完了澡才去的,不知道多长时间 没看表。我要是知道已经半夜了,就不发给大家听了。也不知道朗诵了多少遍,朗诵到自己满意为止。”
这位老师从白天工作到晚上,又从晚上工作到凌晨自己全然不知。这可真是“夜以继日”啊。
“老师您太棒啦!为了给养老院的老人们送去欢乐,您准备节目一练就是半宿,您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很感动。”
“张老师,别这么说,也别写我。我是只要一朗诵,就完全沉浸在作品的内容里了,您说的那些无私啦、奉献啦,我都没想过。我想的就是朗诵的过程我开心,老人们看了演出他们高兴就行啦。”
“是的张老师,我们这些人都比较简单。就知道喜欢朗诵就必须好好练,用真情实感把作品的内涵演绎出来,不能违背作者的初心,不能误导听众。您说的那些我也没想过。”另一位老师过来插话了。
“谢谢老师,您讲的太好啦!”
离开了朗诵群,我又去合唱群@了几位老师,这几位老师有唱歌的还有表演吹奏乐器的,他们都说,在家里练怕打扰邻居,平时都是白天到公园去练,这次因为任务急,白天晚上都是去公园练的。
“现在是寒冬腊月啊,你们在公园里练习不冷吗?”我问。
“肯定不如在家里暖和,我是穿着羽绒服去的,唱的投入进去了,就不觉得冷了。”唱歌的老师说。
“春节临近了,家里都很忙,你们在公园里练多长时间啊?”
“我没准点儿,什么时候吹得自己满意了、吹得过瘾了,就什么时候回来。”演奏乐器的老师说。
“早晨我去公园的时候本来是打算做午饭的时候回来,结果吃午饭的点都过了我都没回来,我给曲子新加了两个叠音,叠音的技巧运用的越娴熟,演奏的效果就越好,吹着吹着就把时间忘了。”吹葫芦丝的老师说。
“老师们,你们对艺术的追求都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这种敬业精神太让我感动啦!为了给老人们演出你们真的是废寝忘食呀!”我说。
“张老师您太客气啦,您千万别写我, 这点事实在不值得写,咱团的老师们都这样,老人们不能和家人团聚了,我们为老人们做点事是应该的。”
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对艺术产生如此大的兴趣和激情?是什么动力让他们能坚持不懈的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走下去?为什么大家都不同意我写?他们不愿意对我敞开心扉,我就无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它使我一次又一次陷入了沉思。除非……会不会是他们已经对我敞开了心扉,而我却未能察觉?我也已经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自己却全然不知?
也许是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吧,当我无数次咀嚼着老师们所说的“应该的”,“我们为老人们做点事是应该的”,“唱得投入进去了就不觉得冷了”这真诚质朴的语言的时候,我的心里突然豁然开朗了。雅韵文化艺术团的成员都即是志愿者有是演员, 在日常的志愿服务工作中,他们的爱心已经升华成一种公益精神,不计得失地奉献给了整个社会。当他们把帮助他人、公益善行看成和吃饭、穿衣一样平常时,他们对外界、对他人就不再有任何要求,因为他们不是为了被称赞,也不是为了被认可,而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这样充实、快乐地活着,享受着生命中最真实最快乐和毫无功利的喜悦。这正是他们最感动我的地方。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雅韵文化艺术团整个群体的缩影,而雅韵文化艺术团又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千千万万个这样的群体当中的一个。“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仿佛看到了在“两个一百年”的宏伟蓝图上,也有这些老年志愿者们绘上的浅浅的一笔。所以我拿起了笨拙的笔告诉大家,在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一代不甘平庸而甘于奉献的老年人们,他们是多么的可亲可爱,可歌可泣!
于2021年8月7日,立秋日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