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希凌
王增陵在草原留影
1992年,在振良兄引荐下,我从南京港调到南京日报社工作。此前,1985年我就考取了新华日报,原单位没有放。
第一次见到增陵就有种亲切感:穿着随意,一件口袋多多,摄影发烧友爱穿的灰色帆布背心,突出了他的记者身份,虽然他并不怎么拿照相机。
振良兄一介绍,就发现我们俩除了都姓王,名字还都有一个ling字,他是金陵的“陵”,我是壮志凌云的“凌”;更有趣的是,他是从港务处出来的,我是从港务局出来的,不是同一单位,却都与码头相关。
增陵兄生于1948年,比我哥还大一岁,长我11岁,所以,叫增陵“大锅”,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南京日报扩大版
社会大视野专刊
此后一道办南京日报扩大版、办“社会大视野”专刊,责任编辑署名:王增陵、王希凌,报社同事来找,总是问我:你哥呢?
早些年东北王宗坊王宗玮特大杀人案轰动全国,“二王”家喻户晓,成为恶魔的代名词,不知是谁开的头,竟把我和增陵兄也叫成了报界“二王”,我想他们一定是善意的。
王增陵其时已在南京新闻界声名鹊起,他报道的瑞金路西瓜摊打人、侮辱女性事件,已然成为老百姓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从某种程度上讲,记者王增陵就是正义的化身。
大树底下好乘凉。有大锅罩着,小弟确实受益匪浅。
一是能从老兄身上学到东西,至少,有记者头衔在身,惯于当“板凳球员”的我脾气长了不少,路见不平,也会站出来吼一声了,哈哈!二是出去一亮名片,大家见是名记的搭档,自然不是一般的客气;再就是发稿,好不容易通过电话、传真从北京上海武汉约来的稿子,对作者来说,发不出来说不过去呀,领导那边把关严了,增陵兄一出马,大多能放行(此处应该有偷笑)。
1995年,我出了本作品集《彩色港》,娘家港务局要帮我开新书发布会暨作品研讨会。通知发出去了,我跟主任总编从抗洪前线采访归来却病倒住院,原想着挺一挺抱病出席,可情况不像我想像的那么简单,医生不允许我乱跑。
王希凌速写 张久作
原定开会那日,增陵兄骑着他的“小麒麟”从城南巅到城北江边路,见港务局门口还挂着有王希凌头像速写(上图,张久作)的海报,可上楼一看却被告知活动已经取消。
增陵兄又突突突一路狂奔赶到军区总院来看我。
四目相对,我已是热泪盈眶……
前年,增陵在新华书店开《金陵石痴录》新书发布会,我是无论如何要来站个场子,也算是我对他对我作品研讨会热心响应的回报。
增陵兄还有他可爱的一面。
那年,我、长宁兄,还有增陵,一道去苏南乡下赶个场子,采访隆力奇捕蛇兄弟,长宁牵的线。我带了个虎丘牌照相机,里面是黑白胶卷。到了现场,我边采访边噼里啪啦一阵拍,回南京的时候,我发现我的胶卷被卡住了,凶多吉少,照片可能洗不出来了,长宁兄急得脸都变了色,他可是牵头人呢,怎么向人家交代呀!
我也急,最后还是增陵兄帮我解围,打电话让厂部再寄几张照片过来备用,这才平息“隆力奇照片事件”。
瞧瞧,有大锅罩着,有什么好担心的?
增陵兄跟陈正兄是一对欢喜冤家。有一段时间他们住同一单元楼上楼下,都是报社同事,下围棋是他们的唯一爱好。边下边吵,从家里吵到报社,不服气,中午别人休息他们不休,继续干,继续吵,吵完了,下回见面不服气,摊开棋盘还是要下,还是要吵。哈哈!
资深新闻人刘健对他俩有一段生动的描述:我多次见证两位新闻大伽手谈口战的场景。他俩每次都是从有说有笑的亲切场面开局,不知不觉过渡到争议频频、杀气腾腾的中盘,最后在大家一度忘记有对扫地僧正在生死决力时,进入锱铢必较的收官阶段,这也是最受大家关注的阶段,有时是剑拔驽张,有时是内力四溅,有时"情断义绝"(都说:以后永远也不跟你下了)但没过多久,又见他俩闲时随便找个地方有说有笑地杀起来。
透露不少机密,就此打住。
【附】
“为人作嫁”君真健
一一老报人王希凌小记
▓ 王增陵
今天,在报社退休群里,看到老同事王希凌先生的一篇回忆文章。其中两张照片,展示了他年轻时的飒爽英姿。让我回想起我们曾经合作的一段愉快时光。
1991年,南京日报设立“扩大版”(后改为“社会大视野”版),我有幸参与创办,并与新搭档王希凌共同主持该版,踏上了新闻生涯的新征途。此前,王希凌在南京港务局搞宣传,成就斐然。
南京日报是地方党报,除了新华社供稿的国际国内新闻外,版面上只刋本市新闻。本报的社会新闻版,已经产生很大影响,深受读者欢迎,但容量有限,视野不宽。设立扩大版,目的就是要扩大视野,让读者能看到更多的外地社会新闻。从这点看来,报社领导思想超前,行动果断,颇有开拓精神。
王希凌作品《鳗苗大战忧喜录》
扩大版不久改为“社会大视野”版,是对版性更加直观的精准定位。刋头由著名书法家尉天池题写,雄健有力,气势非凡。
此前,在部门领导和报社领导的支持下,我赴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内蒙进行调研、学习和约稿,为新版创立做准备。行程万里,收获颇丰。
为什么选择大西北作为考察和组稿方向?主要是因为发达地区,媒体相对也发达,即便有典型的社会新闻,读者从其他渠道也很快能看到。大西北相对落后,恰恰可能成为社会新闻的富矿。
这是我第一次踏入大西北。大西北的同行朴实豪爽,接待热情;大西北风光辽阔壮美,荡人心胸。这张骑马照,记下了我当时的精神风貌。
新版面、大视野、新风格,犹如一阵清风扑面而来。扩大版(社会大视野版),很快在读者中受到关注和好评。我和王希凌精诚合作,精心策划,好稿不断,读者戏称“南京日报二王"。扩大版新创一个栏目:《企业家沙龙》,为活跃在改革一线的企业家,提供了一个平台,可谓影响深远,意义非凡。
王增陵采写的“企业家沙龙”稿
当时,我们利用党报的权威,为一家企业维权成功,在南京企业界产生很大的反响。接着,我们先后采访了南京企业改革中颇有影响的风云人物杨休、钟沛、徐金钰、李利江、赵竞成、薛频等人,和他们成为朋友。企业家圈子越滚越大,由原来十几人,发展到四十多人。大家决定,成立南京企业家沙龙,加强联系和沟通,同心协力,共谋发展。
1993年初,南京企业家沙龙正式成立。其主要活动方式,是由南京日报和南京电视台这两家新闻单位牵头,由一家企业主办,轮流坐庄,采用座谈会的形式,邀请企业家就当前改革开放中的一些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探讨,也可以交流各自经营活动中的经验教训,一吐改革实践中的酸甜苦辣。南京日报扩大版和南京电视台12频道,分别开辟专栏,选择其中有典型意义者予以报道。
实践证明,南京企业家沙龙是南京新闻界和企业界紧密合作的成功尝试。新闻界从中把握来自改革第一线的时代脉搏,找到许多鲜活的报道题材;而企业家们不仅拓展思路,广交朋友,还通过新闻传媒的报道,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许多难题还因新闻界的介入,得以妥善解决。
企业家沙龙举办了12次,吸引了大批企业家参与。有关企业家的有些报道,产生了很大反响,比如,金芭蕾化妆品公司花232万元买回商标权的报道,南京大件公司大办多种经营领了108个营业执照的报道,南京交家电集团抓机遇求发展的报道等,在南京乃至全国,都产生过反响。市体改委的领导也很欣赏和支持沙龙这种形式,积极参加每次的沙龙活动。
南京企业家沙龙,是在政府支持下,南京新闻界和企业界主动合作的创举。两年以后,全国第一家跨行业的民间社团一一金陵商会,就在南京企业家沙龙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
社会大观野版,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社会影响却很大。它见证了南京日报改革开放的一段经历,也见证了我和王希凌一段难忘的友情。
前两年,王希凌退休了。但他并没有闲下来,而是创办了一个新平台《今日头条.彩色港》专版。毕竟是老报人,业务纯熟,眼光独到。随着大量高质量原创文章的推出,这个专版的影响越来越大。读者也由几万十几万到几十万。
去年5月开始,《今日头条.彩色港》陆续推出我的三个栏目:《老照片的故事》,《增陵赏石》,《生活散记》。近百篇文章,经过希凌的编辑,加上生动活泼的引题,顿时活色生香。最多时,阅读量接近30万。
办一个自媒体平台,最能考验一个人的编辑功力。组稿,选稿,编稿,要有人脉,要有眼光,要有功力。希凌在这几个方面,都是一流的。
今年,希凌又创建了一个自媒体平台:《金陵.快报》。新平台也很快做出影响,与《今日头条.彩色港》,犹如双璧,辉耀网中。
我曾说过,老报人退休后,有三个优势:初心不老,眼光犀厉,出手不凡。他们的退休生活,应该更加丰富多彩。
我在希凌回忆文章后面,跟了一帖,送给他一首诗:
今日头条彩色港,
晚霞映枝别样红。
犹记当年大视野,
党报亦曾开新风。
为人作嫁君真健,
报人风范自不同。
倾心传颂真善美,
再立人间不朽功!
王增陵近影
王增陵,生于1948年。1968年至1978年,在洪泽湖畔插队十年。1984年,考入南京日报社,历任记者、编辑、部门主任,直至退休。多篇作品获中国好新闻奖、江苏省好新闻奖及南京市好新闻奖。退休后,已出版三本专著:《奇石雅记》(百花文艺出版社)、《金陵石痴录》(远方出版社)、《人生处处有风景——王增陵随笔集》。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理事;江苏省赏石协会副秘书长;南京市盆景赏石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