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纳税人的钱——取之于民的财政资金,在用之于民的同时,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湖南省岳阳县财政局,就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岳阳县是1983年市、县分家后的新建县。由于历史原因,“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保吃饭财政”一直是基本县情。该局新一届党组班子研究出台了针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节流开源的政策措施,并率先从本局机关抓起,从“小事”做起:严禁公务接待超标,来客一律在局机关食堂按规定标准就餐;模范遵守政府采购规定,在电子卖场购买办公用品坚持货比三家;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等蔚然成风,杜绝机关公用经费“跑、冒、滴、漏”,为全县各单位做出了榜样。近3年来,由县财政拨款的该县所有单位的“三公”经费预算都削减了10%以上。
关严支出口子,增扩收入来源:一是培植税源,抓好征管,增加本级可用财力;二是争取上级专项建设补助。“粒米聚成筐,滴水汇成河”。同时,把纳税人的钱用在刀刃上,促使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2018年,该局党组根据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发展“无烟工业”——文化旅游的战略部署,把已列入财政预算每年1000万元的“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与文旅等部门衔接论证后,向县领导建议此笔专项资金不能“撒胡椒”,要倾斜支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达600多年历史有“民间故宫”美誉的张谷英景区,做大做强文化旅游品牌。当年投入张谷英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23万元;2019年整合其他资金后,加强投入该景区创建“张谷英特色文旅小镇”的资金共达2243万元;2020年再次投入1634万元。该局密切掌握包括张谷英景区在内的全县主要景区项目建设进度、建设质量等情况,按照规定标准、流程及时拨付建设资金;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供优质服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支持民间资本、工商企业向景区投资。
财政引导资金的精准注入,在岳阳县取得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吸引了社会投资近3亿元:把该县的主要景区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了文化内涵、提高了服务质量,使古景焕青春,旧貌换新颜,游客人数稳步上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持续提升。今年1月,岳阳县被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下文、省政府批准为“湖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作者任福阶系岳阳县文联二级主任科员,2001年6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湖南省人民满意公仆”称号;被岳阳市委评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岳阳县委、县政府下发〔2001〕14号文件,作出了《关于开展向任福阶同志学习的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