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锋的《擦星星的人》,在情节变化上涉及到“我”惧怕潘老师,“我“亲近潘老师,“我“心疼潘老师等多个情节内容。在辅导学生进行阅读练习时,自己结合个人理解又挖掘了一下。下面谈一下个人的认识与理解。
首先,对于前后内容有变化的文字来讲,文字当中多有转换过渡性的文字。于这篇《擦星星的人》就是,即开始惧怕,后来又亲近,这之间一定有什么原因才使得有这般变化。不然从内容上看,不交代这部分就显得内容突兀,或在其他位置不交代,文字就会欠充实,缺乏信服力。因此,在写作此类前后内容有变化,有转换或前后有明显不同的表现时,一定要在适当位置交代其中转变的原因,甚至包括表现的内容,唯有如此,这样的文字才充实,才令人信服。 譬如我们以前接触过《我学会了……》之类的作文,其中必不可少要写一下之前不会或者不很会的情况,现在居然会了。那么如何由不(很)会转到会了,甚至很会的地步,这个必要的过度必须要写,要交代甚至要详细来写,这样,这篇写作内容更充实可信,希望同学们在其他习作上也注意并运用这一点。如果需要,那就不应忽视和略去。
其次,对于文中有隐晦性词句的地方,一定要认真思考,体会其表达的文字背后的含义。仍以《擦星星的人》为例,文中多次出现星星,收尾以梦做结,写了潘老师擦星星的表现。那么星星在此代表什么,擦星星又是什么含义,这些,需要结合文章前后内容来体悟。结合全文,看得出文字虽以一个“我“的经历感受反映潘老师对自己这样的学生不放弃,不抛弃,仍然严格要求,勤恳辅导,终于使得”我”的学习赶了上来,以至于以后考上大学。那么,对潘老师来讲,这星星是否应该理解为他在职业上的最高追求呢,擦星星就是尽个人最大力量,最大可能让每一名学生不落伍不掉队呢?由此延伸开来,我们在其他地方如果还会碰到具有不明确含义的题目或内容的文字,那就要结合文字表面以及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仔细思考感悟,只有这样写作才能理解不出偏差而切题。
比如,《我的一面镜子》这样的题目,我们当然万万不能理解为个人家中的或日常生活中的镜子,而应当指某个对自己成长有借鉴引领作用有上进作用的人,并通过具体的表现来刻画这一点。
综上所述,对于有转换过渡性内容的文字以及隐晦性的题目或语句,我们应该仔细思考慎重对待,这样才能更有效提高个人阅读和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