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景仰和崇拜诸葛亮,不仅因为他的声名显赫,是蜀汉的宰相,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魅力和优秀文化折服了我。加之,我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听老人们传说,诸葛亮生于我们山西荣河县天兴村,而且天兴村跟我的故居蔡高村连畔种地,所以,从小就把诸葛亮看作家乡的骄傲,诸葛亮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无不烂熟于心。
现在,全国诸葛亮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诸葛亮的后裔们,以及临猗县诸葛亮文化研究会的成员,经过数年艰辛地研究探索,当年,诸葛亮的唯一幸存的嫡孙诸葛京,于咸熙元年,即公元264年,携其家小落户扎根繁衍生息于天兴村,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此举进一步激起我们对诸葛亮及其后裔文化探讨的兴趣和激情。鉴于上述原因,与大家初步探讨一下“诸葛亮文化及其时代精神”这一课题,是现实的需求和新时代的呼唤,很有必要!诸葛亮及其文化,不属于某一地域,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总书记在他的讲话中引用诸葛亮的名言和警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便是一例。外国一些政要也曾讲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故事,足见诸葛亮文化影响之深远。在此,笔者谨期待抛出糟砖一块,引來珠玉一挂!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典型的爱国主义者。他的死而后已,以身许国的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最高表现。诸葛亮对先主刘备的“忠”,和对后主刘禅的“诚”,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前、后《出师表》,是其爱国主义的纲领。诸葛亮竭尽全力,协助刘备联孙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並占领了荆州和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死后,他又精心辅佐刘禅治政,“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事无巨细,咸决于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受任于败軍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经年南征北战,最后,亲率三軍,以宰相之职,死于抗敌第一线。试问,如此之高位,居然以身许国,其爱国之高节能有几人?总书记在讲话中高调推崇诸葛亮,旨在以之为舍身爱国的榜样!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把“忠君”思想看作是爱国的精髓,是有道理的。倘若一个国家没有一位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领袖,那国将不国了!诸葛亮忠贞于刘备及后主,便是为“兴复汉室”作无私奉献,就是地地道道的爱国举动。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群众利益至上,群众利益无小事,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治国原则,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战胜新冠病魔,让中国人民强起来,便是明证。现在的“两个维护”,无疑提到人民的心坎上,是爱国爱党的具体体现。今天,我们更要继承这种光荣传统,报效社会主义祖国,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尽一份绵薄之力,把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到新的高度。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廉洁自律的典范。他自觉地置身于国家和人民监督之下,是自报家产的第一位最高长官。他主动上书后主刘禅:“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这段自表于后主的言论,窃以为有以下几层要点或启迪:一是,诸葛亮任外,率子弟躬耕于田畝,初心不改,自食其力,衣食“自有余饶”,必然能与下层民众打成一片,赢得民心,也是对自我意志的磨砺;二是,自植桑树八百株,养蚕缫丝,是增加子弟收入,免向国家伸手自鼓腰包而致富的有效途径,既绿色环保又增强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是我们建设新农村可供参考的做法;三是,因公“外任”,虽位高权重,绝不借机征敛赋税,苛刻老百姓,更不利用“特权”,经营其它产业,大发意外之财,以中饱私囊。“别无调度”、“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是之谓也。四是,终生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诸葛亮正是古代一位终其一生“公而忘私”的高尚的贤者。“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及卒,如其所言。”真乃心口相应表里如一的正人君子啊!五是,诸葛亮这种躬耕田畝、栽植桑树而自给有余的做法,可视为巩固脱贫致富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今天,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下大决心反腐倡廉,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阶段性胜利,直至今日,其反腐决心依然坚如磐石,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面对我们祖先的圣德善举,我们绝不能做愧对祖先、愧对伟大新时代的负心人。所以,向先贤诸葛亮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实质,是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为“志向”终其一生奋斗的表率。“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他矢志不渝奋斗的终極目标,哪怕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会豁上生命去拼搏。他不仅如此,还要教育下一代也要“志当存高远”(此句出自诸葛亮的《诫外生书》)。这里的“志”,按孔子所言即“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古圣贤讲的“道”是什么?简言之,即为人之道,仁义之道,体现了人生的意义,其价值高于对物质生活的满足,高于功名利禄,甚至也高于自己的生命。人,无论贫富、贵贱、长幼皆应如此。所以说,诸葛亮一旦立下“兴复汉室”大志,硬是凭着一股百折不挠的荣河“争”气去实施它。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南平蛮夷,七擒孟获为“蜀汉”后院的安宁,立下汗马功劳。又亲率三軍,六出祁山,与曹操人马殊死搏斗,最后身死五丈原,以身许国。他的儿子诸葛瞻、长孙诸葛尚,也为实现“兴复汉室”的奋斗目标,双方战死于疆场。诸葛亮一门三代,为国效忠,成为流芳千古的不朽的楷模!诸葛亮啊,你的五十四年的人生,充满了“满满的自信”“满满的万荣精神”,对你的“蜀汉”国,你充满了自信,从来不管别人如何去评说;对先主刘备,你充满了自信,总想方设法,把他推上皇帝的宝座,绞尽脑汁为“兴复汉室”,擘画蓝图作出顶层设计;哪怕到死,你虽然没有看到“兴复汉室”的希望,知不可为而为之,把“争气”发挥到了極致,含着“满满的自信”,到“先主”那儿报到……总而言之,你在“满满的自信”中走完自己的一生。现在,总书记提出了要坚定“四个自信”,是符合我国国情,非常必要和及时的。我们今天要培养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首先就是要引导人们“立德”,坚持自信力,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诸葛亮的“志当存高远”的思想,可以借鉴,为国献身的精神可以学习。当然,诸葛亮的“志”,与我们今天的“志”,其内容有别,但是诸葛亮的始终不渝的奋斗精神,把立志、立德、自信、爱国放在第一位,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而舍生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光大。生活在党领导下中华各族人民,心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雄心壮志,开拓进取,创新奋斗,各自做出着优异的贡献,梦不成真誓不休!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践行“教育从娃娃抓起”教育家。他遵循“五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语)的理念,不但自己志于学,他曾特地为后主刘禅手写《韩非子》、《申子》、《管子》、《六韬》等书,而且勉励自己子女要有志于学习。他在四十七岁时,就为年仅八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诫子书》,以自身的经验,教诲儿子要有求学的坚定意志。下面是《诫子书》的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全文仅区区八十六个字,其正能量便是平庸的“万言书”亦无颜面对。公元234年,诸葛亮出师武功前夕,给其兄诸葛瑾信中写道:“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即写下了“诫子书”,勉励儿子专心致志,勤奋学习,加强自身修养,以确立远大的志向和人生目标。他在《书》中,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要克服“淫慢”和“险躁”的弊端,才能励精图治陶冶人性。他还警醒儿子,不要荒废时日,虚度光阴,人生苦短,转瞬即逝。诸葛亮的忠告,足以影响人的一生,对为学做人作了精准的规划。所以,就现时而言,诸葛亮的《诫子书》还不失一篇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的千古雄文。我们中国古代思想家,極其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的修养,因而“志于学”,首要的任务是学习古圣贤的道德品格。这和我们现在提倡的“立德树人”的训示,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把“德”放在首位,是一脉相承的。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制定的“党的教育方针”,较过去的教育方针,更加突出了教育“为人民服务”观念,也突出了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观念。这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视“民生“”民本”思想,注重“事必躬亲”实践原则是一致的,也体现了我党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更高更具体的要求。我党的教育方针是这样表述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現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我们从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有价值的养分是完全必要的。话又说回来,只要是优秀的有教育意义的东西,不分古今中外,兼容并蓄一并“拿来”,为我所用,何尝不可!古人有一句刻薄的话,我引用过来,兴许也是一种无情的鞭策:“人而不学,虽无忧,如禽何!”。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知人之道”的倡导者和奉行者。他笃信待人交友,首先在于“知人”的道理,奉行知人之法是“听其言而观其行”,特别是在关键和危难时刻,最能了解人的做法。《诸葛亮集.文集》有诸葛亮总结的“知人”的七种方法,可作参考:“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问之以是非观其志;二曰,穷之辞辩以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这七条“知人”之法,是实践中的经验结晶,一看就明白。至圣先师孔子也曾在“知人”方面有过教训,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所以,“观其行”特别重要。诸葛亮的这七条就在于“观其行”。我国古贤者普遍认为,唯有知人才能善任,才是聪明的人。诸葛亮在《前出师表》里,为后主推荐的政治、軍事等方面的人才,是久作交往,在关键和危难时刻“考验”过的才俊:“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将軍向宠,性行淑均,晓畅軍事……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这是诸葛亮推荐的曾在先主刘备手下久经沙场的文武精英,以示对刘禅“兴复汉室”的忠贞不二。刘备之所以委诸葛亮以重任,也是“知人善任”的聪明之举。这说明知人不易,需待时日,即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些言论至今在现实生活中仍被广泛使用。总书记在他的讲话中,也多次强调知人的重要性,要“听其言观其行”。我们可以运用古圣贤“知人”的经验,观察世界,也能识破帝国主义称霸世界的狼子野心,他们打压中国的目的昭然若揭,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便一清二楚。登高望远,高瞻远瞩,朋友遍天下是其“知人经验”外化的结果。知人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俗语说“人心隔肚皮”。古人李惺曾说:“知人有三:知人之短;知人之长;知人短中之长,知人长中之短。”看来,“事之至难,莫如知人;事之至大,亦莫如知人。”(语出《陸九渊集》)。诸葛亮总结的“知人七法”,有非常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对人求全责备,看主流,识大节即可。《三国志》里有这样一句话,值得认真借鉴:“君子不求备于一人。”“记人之善,忘人之过”“人有不及,可以情恕。”(刘义庆《世说新语》)。这都是含有哲理的“知人”之道。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把智慧贯穿于政治、軍事、教育、文学诸多方面的智慧化身,天下奇才。他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的历史价值和产生的时代精神,不容低估,他的智慧溢于言表,请拜读《诸葛亮集》,便知分晓。。诸葛亮的名篇《隆中对》,向刘备提出进取荆、益,结好孙权,革新政治,积蓄力量,准备条件,统一全国的建议,表现了他对当时形势的清醒认识和深刻分析,彰显了他杰出政治家的天才。
诸葛亮在我国古代成功地运用智慧于法治领域,以持法谨严著称。《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称诸葛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又说他“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当时人曾称赞诸葛亮“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在蜀汉政权前期,政治较为稳定,生产也有所发展。诸葛亮这种公平公正持法如山的做法,很有借鉴的意义。目前,党中央,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并且,全力以赴整治政法队伍顽瘴痼疾,各条战线出现了为老百姓办实事的良好风气,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诸葛亮以他的超人智慧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和发展,为蜀汉政权的巩固做出卓越贡献。他在南中(相当于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地区,注意联合当地的少数民族,任用少数民族中愿意与蜀汉政权合作的上层人物为地方官吏,如任用孟获为地方官吏就是一例典型。诸葛亮还改变了用“人头”祭奠泸水瘴气的陋俗,以“馒头”取而代之,赢得了少数民族的人心。他还介绍和提倡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到南中,牛耕,诸葛刀,普洱茶的栽种技术等,走进少数民族家。《诸葛亮集》中评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诸葛亮的这些措施,对于西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融合,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把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治理得像一家人一样,大家都融洽和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是国家兴旺的前提,是国富民强的象征。除此之外,诸葛亮在軍事方面也不愧为“天下奇才”。他重视训练有纪律能战斗的軍队,作战时注意观察地形,注意调查研究,创造发明了木牛流马、八卦行阵为軍队战斗服务。他还有兵法著作《将苑》问世:“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我国目前的 “强軍”策略,是“卫国”“強国”的重要举措,既是大形势的驱使,亦有历史的渊源。
当然,古语有云:“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诸葛亮他是古代贤者,是人不是“神”,不足与失误在所难免。他知人善任,却错用了言过其实的马谡,痛失街亭;他熟知兵法,六出祁山,却败多胜少,身死五丈原,为蜀汉倾覆埋下了隐患。但,诸葛亮就是诸葛亮,街亭失守后,他认真反思,记取教训,揮泪斩马谡,上表《街亭自贬疏》:“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诸葛亮知错纠错的精神,为他的精彩的人生增添了新的亮点,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更加光彩夺目!诸葛亮不失为世人学习的楷模!我们共产党人,都应当具备这种“自我批评”的精神,敢于刀刃向自我,敢于冲洗热水澡,敢于脸红脖子粗,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诸葛亮的“自我批评”的动机和目的,与我们共产党人的“自我批评”动机和目的,不可相提并论,但继承和发扬这种“自我批评”精神,是毫无疑义的。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与成功地运用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大法宝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新时代精神,是秉持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自然也包括诸葛亮的优秀文化在内的,提炼出的具有新时代特色文化精髓的质的飞跃的结晶!
以此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献礼!
(2021年6月上旬)
责任编辑:张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