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心理咨询师认为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都是由求助者童年的负面情绪记忆造成的,也就是由原生家庭带来的。于是乎,很多心理咨询师面对求助者的问题,都会从求助者的成长环境开始分析,分析求助者父母不正确的亲子教育方式,以及求助者父母的自身问题,求助者祖父母不正确的教育问题。分析来分析去,最后把求助者的心理问题都归结于原生家庭的教育不当。
既然认为求助者的问题是由求助者的原生家庭引起的,心理咨询师就容易对求助者的父母横加指责。这样做会在无形中加剧求助者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加重求助者父母的自责和愧疚。都是过去的事,这种追究已经没有意义,求助者父母后悔也来不及了,对解决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也没有帮助。
过去,一个家里往往会有几个孩子,孩子们都是在一个环境中长大,性格却不一样,有的内向,有的外向,有的智慧,有的单纯,甚至身体状况都不一样。
2001 年我在新加坡就遇到一位求助者,男性,27 岁,性格内向,不苟言笑,公司中层管理,因感情问题导致抑郁。据他父母描述,他哥哥的性格就非常好,大气、开朗、人缘也好,而他的性格与哥哥完全不一样,文静、内向、心眼儿小、心细、不爱与人交流。你能说这名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父母造成的吗?同一对父母,同一个生长环境中长大的兄弟俩,心理承受能力不同,性格完全不同。一味地强调原生家庭亲子教育不当是片面的,更不可以把引起孩子心理问题的原因完全归结在父母身上。
当然,也有个别的父母总是吵架,甚至家暴,时间长了会导致孩子自卑、不自信、对今后的婚姻充满恐惧。求助者出现这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就需要求助者父母改变自己的行为,同时告诉求助者学会坚强、独立,成年以后自己管理自己,独立生活就好了。 有时间,大家看看我写的心理咨询畅销书《半熟家庭》,里面这样的个案很多,看看我是如何帮助求助者解决性格缺陷问题的。
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抚养成人,孩子因为失恋或者婚姻问题要死要活,甚至患上抑郁症。遇到这样的求助者,心理咨询师不能把一切问题都归结到求助者的父母身上。明明就是求助者自己不明事理,不拿自己的生命当回事,也不知道自己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不合心意就大吵大闹。遇到这样的求助者,心理咨询师就需要耐心地帮助求助者从自身上找原因,打开心结,树立正确的三观,修复性格上的缺陷。性格上的缺陷是可以修复的。比如一个人脾气不好,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改正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告诉求助者,你的心理问题是由你的性格缺陷造成的,让求助者认识到引起他情绪不稳的原因是 自己心胸狭窄。根源问题解决了,求助者的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说心理咨询师不可以总在原生家庭上浪费时间,更不可以人为地制造求助者和父母之间的矛盾。有些问题明明是求助者的性格导致的,帮助其修复其性格缺陷才是心理咨询师的当务之急。

作者简介:
金义,临床心理学博士,国际高级催眠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情景再现法发明人,多对一咨询技术发明人,解题式心理咨询技术发明人,心理学畅销书籍《半熟家庭》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