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伯贤 诗论
卓别林告诉我们: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是会惊人的。
贤体新诗五年之路虽然並不平坦,但还是走过来了,得到了不少有资质的老师的肯定。《都市头条》APP只要打上 吴伯贤 三个字,这两年所发表的作品历历在目。我感到成功有望!因为反对我的人,他们並不是真正的诗歌探索者,他们至今拿不出自己的作品出来唱唱反调。只会到百度上查查有无吴伯贤,幸亏百度收录了几篇我的作品。
我70岁以前对诗毫无兴趣,就这5年闲着无事才学诗,两年发了几十篇小稿。《都市头条》是我们老百姓的活动场所,这里大有作为,可以自由自在地进行创作,因此我的成绩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要是卓别林先生还活着,我俩可以演个双簧,他演幽默诙谐的滑稽戏,我演一个随心所欲的贤体诗人。
所谓贤体,简而言之,就是用老百姓的语言写诗,能够平仄的尽量平仄,但不被平仄束缚手脚。贤体新诗简介请阅附言。
中国的新诗,其实是舶来品。与中国的古诗词格格不入。
年轻的新诗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有的甚至走到了排斥中国古诗词的对立面。
这样,无形中出现了两派,互相攻击,有的甚至漫骂,弄得有你没有我。
贤体新诗,吸收了两者的优点,将两者熔为一体,但不是大杂烩。
中国的古诗词,有其独到之处,这与汉语言有关。
将汉语旧诗词与新诗相结合,是可以办到的,其前提是汉语要用现代口语入诗。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诗词改革的典范。老百姓一听就懂。
我们的一切文学艺术,都得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凡是老百姓看不懂的诗,难道不该予以改革?新诗与旧诗难道就这样永远分道扬镳?
有人会说,诗改是文化部门专家的事,我说:错了!诗改是全民的事。
附:贤体新诗简介
贤体新诗是各种诗体的杂交诗。诗与神话相融,称“神话诗"; 一首格律诗与多种古体诗相融,称“一夫多妻"或“母系诗族”; 格律诗与宋词相融,称“一夫一妻制”; 五绝格律与七绝格律相融,称“同性联姻”; 宋词新韵称“新词”; 各种现代新体诗,可称“外来户”,有人称“舶来品”。“外来户”与各种传统诗相融,称“土洋结合"……
贤体新诗,陈酿对甘露,或浓或淡。浓则向格律诗进军,淡则白开水一杯。不排斥任何诗体裁,甚至还提倡诗与随笔相融,共同构筑意境,这含盖了现代新诗体一散文诗。
贤体新诗,不管采用何种体裁,一律采用白话,反对那些老百姓看不懂猜不透的古词偏僻词,做到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且以实际生活为源泉,歌颂劳动人民,反映老百姓的现实生活,批判各种不正之风,反对空洞无物和无病呻吟或下体诗等,旗帜鲜明地推动中国诗坛进行文风改革。
贤体新诗是口语格律诗词的代名词。
《贤体新诗》来源于《火种》神话诗,曾被批为“百年新诗怪胎”和“张勋复辟”。你读完《火种》就知道是咋回事了。很多年轻人追求的现代格律诗词,有了代言人。他就是: 贤体格律诗词一一旧瓶装新酒,陈酿对甘露。依托古韵,发展现代,这是古为今用的正确道路。抛弃传统文化而另辟新路的诗人,迟早会省悟到继承传统文化之必要性,否则会因跟不上形势而被历史淘汰。贤体新诗主张: 新诗旧诗並行不悖,更有兼容之可能。贤体新诗注重研究各种诗体的兼容术,不排除任何诗体裁。
格律诗人若一味守旧,也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古词、偏僻词、深藏典故诗词等弄得人们看不懂,猜不透,这种自觉高雅的“阳春白雪”终究会被“下里巴人”的年青一代抛弃。
苹果和梨是可以产生新品种的,各种诗体裁之间,具有一种兼容的韵味可以挖掘。新诗百年,多少名诗人努力为之奋斗的现代格律诗,该是唱主角的时候了。我愿为之大声呐喊,並为之取得成功作一匠人。
2021.5.14

吴伯贤:网名Alexander,原上海新诗苑群主、《黄浦江诗潮》副主编、《上海滩诗叶》常务副主编、上海格律诗词社副社长。1946年生于上海崇明岛,1965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1970年毕业后留校进修。1973年至1989年在解放军总参某部工作,中校军衔,副译审。1989年至退休,在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工作,与香港经济导报社合办中英双语国际广告杂志《中国机械设备》。著有自传体长篇散文《粉红色的回忆》。2015年起建立《上海新诗苑》微信群,将互不相融的古诗与新诗爱好者团结在一起,研究一种新旧诗兼容的诗体裁,用时语简明易懂地写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作品,使读者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因注重研究新诗与旧诗的韵律兼容术,故简称贤体新诗。其代表作有:新诗+七绝《初恋》、岛翁吟+七绝《家乡好》、时语填词二首《卜算子•重见蓝天》、七律《战瘟神》并自创贤体新诗新韵《巴人PK阳春雪》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