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名泉考》系列作品
山东运署也可园漱泉考
侯林 侯环
为传播、弘扬济南特立于世的泉水文化,《风香历下》自即日起推出《济南名泉考》系列作品,介绍、挖掘济南名泉罕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内容包括:济南名泉的考证与索隐、名士与名泉的风雅旧事、名泉史话等等。欢迎关注。
济南城东运署街西首路北,清代为一赫赫有名的官衙——山东都转盐运署。街以署名。据雍正《山东通志卷二十六公署志》都转盐运署:在按察司署西,旧在府治东。康熙二年移建,原系兵巡道旧署。
漱泉与漱泉亭
乾隆年间,满洲人阿林保任山东盐运使,将此衙门打造成了一处园林式官舍,名唤也可园,中有十景,其中一景为名泉景观,号曰:漱泉亭。
阿林保(?——1809)字雨窗,号适园。满洲正白旗人。监生。官至两江总督。著有《适园诗录》。乾隆五十三年任山东盐运使,在此期间,他对于济南的文化建设,居功甚伟。他是济南大明湖名园小沧浪的创建者,他修铁公祠、建也可园,其文化盛业班班可稽。

大明湖小沧浪
有水则活,有了这漱泉,也可园便成为一处美丽的水景园。独不知这泉是旧有的,还是阿林保建造园林时涌现的。史籍无考。
据阿雨窗《适园诗录》,也可园建于乾隆五十四年春夏之交。初建时的十景,分别是:春雨山房、好风凉月轩、漱泉亭、集翠亭、洒然亭、曲池、平台、蘋香室、射台、鹤梦轩。其架构包括一房一室一池、二轩二台、三亭。
漱泉亭在也可园十景中居第三位,由此可见其重要价值。
阿雨窗有《也可园十咏》,其三漱泉亭:
结橑向层阿,坐久石气凉。
下阶弄冰雪,跳珠溅衣裳。
槛氿出灵轴,入耳皆宫商。
水风动须发,顿使溽暑忘。
萧槮磵树密,寂历松毛香。
我欲枕流卧,清梦游沧浪。
清嘉庆十一年刻本《适园诗录一卷》

书影:阿林保《也可园十咏》之《漱泉亭》
为了休憩、休闲的需要,主人在园中设置了多处园亭,除漱泉亭外,还有集翠亭、洒然亭,它们各有不同的特色风味。
然而其中最赏心者,莫过漱泉亭,因为,它同趵突泉上的观澜亭一样,不仅可用于休憩,更是赏泉观水的绝佳处所,而且,它又有对于泉池的美化之功能。
也可园是典型的泉水园林。由阿雨窗的诗作可以看到,漱泉水况良好,水势浩浩,其“下阶弄冰雪,跳珠溅衣裳”,足可证也;还有,漱泉之泉声清妙动听(“槛氿出灵轴,入耳皆宫商”),主人还在此间栽种了各种花木,在炎炎夏日,这里反而是一个舒适休闲的清凉世界。
四十年后,动人心弦的“春泉”感忆
也可园建成后,一时名流雅集,成为济南的一处“文人俱乐部”,其影响极其深远。四十年后,新任济南知府吴振棫依然在情意拳拳地追念那时的动人情景,不过,亲历者不是他,而是他的父亲、著名诗人吴秋渔先生。
那是道光八年(1828),山东盐运使王定柱(号蕉园),在也可园设宴招待济南知府吴振棫。吴振棫(1792—1871),字毅甫,一字仲云,号再翁。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自道光八年(1828)起,吴振棫先后任济南知府、登莱青道、山东按察使、布政使等,后来一直坐到云贵、四川总督的高位。久任疆吏,颇有治绩。吴振棫幼慧勤读,工诗词,尤娴习本朝掌故。著有《花宜馆诗钞》等。
席间,官员们少不得推杯换盏,也可园亦拿出来自己的传统节目:吴讴。想不到,吴振棫闻听大为感动。原来,吴振棫之父,正当年阿雨窗之幕友吴秋渔先生是也。
感慨万端、泪雨婆娑的吴振棫为之作《王蕉园都转定柱招集也可园听歌感赋》:
先公曾此遊踪寄,花竹相逢倍有情。
冠盖幸陪無事饮,管弦翻憶舊時聲。
尊前殘月衔山近,堂下春泉溅雪輕。
名士濟南零落盡,更誰闻笛感凄清。
清同治四年钱塘吴氏刻本《花宜馆诗钞》卷五

书影:吴振棫《王蕉园都转定柱招集也可园听歌感赋》
在诗后,吴振棫特意加了一段长长的注文:“阿雨窗先生官山東運使时,先大夫在幕中,时也可园初落成,與沈芷生、黄小芗、桂未谷、家秋鹤、竹虚诸先生相倡和,而鹾署有自演乐部,赌酒徵歌,极一时之盛。”
“赌酒徵歌,极一时之盛”,好是动人的场面!而且,人们从来想像不到的,是阿雨窗的也可园有自己的戏班子(“有自演乐部”),至于参与也可园雅集的人员,如长洲沈默(字芷生)、仁和黄畹(号小芗)、曲阜桂馥(字未谷)、秀水吴友松(号秋鹤)、吴履(号竹虚)等,皆一时之名流雅士。
而吴秋渔在济南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得,他写了那么多咏歌济南的诗作,遗憾的是,人们只知他客居济南多年,却不知缘何为生计,却原来,他是阿运使阿雨窗的幕友也。
“尊前殘月衔山近,堂下春泉溅雪輕”,由此可知,在历次诗酒徵歌的活动中,漱泉都扮演了一个主要角色,它应当就在也可园的主要厅堂春雨山房的“堂下”,吴振棫称之为“春泉溅雪”,够亲切,够美艳,它与天上的月亮与月色下朦胧的山影,构成了诗人、艺术家们燕宴活动的近景与远景,何其风雅与美妙呀!
七十年后,陈弼夫“修墙补树又疏泉”
此后又过了三十年,咸丰五年,山东盐运署来了一位能力超强的盐运使,名字唤作陈景亮。
陈景亮(1810——?) ,字弼夫(注:所有的有关文献都将“弼夫”误作“弼云”,使得其人之字近乎迷失)。福建福州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陈景亮以兵部候补主事,应顺天乡试中式。咸丰五年擢山东盐运使,咸丰十年以按察使兼署布政使。
陈景亮在山东任上,施行灵活实际的盐业政策,咸丰六年、七年、八年,山东盐引畅销,纳税银270余万,皆景亮之功。景亮在臬司时,严治盗匪,但对百姓宽怀为政。有一次擒获盗匪朱伯玉等人,并获一花名册。景亮杀了朱伯玉之后,却当众烧毁花名册,网开一面,救了许多人。
真是无巧不成书,陈景亮在山东期间,适逢其好友何绍基应山东巡抚崇恩之邀,在济南主讲泺源书院。要说这陈、何二位,关系实不一般。原来是,二人父亲同在朝为高官,陈弼夫之父陈若瑜于道光四年至十二年官刑部尚书,何绍基之父何凌汉,则于道光十四年至二十年先后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何绍基故称其“家世诵芬传治谱”。

运署街旧照
陈弼夫对于济南历史文化的贡献更是斑斑可考。
咸丰九年,他顶着压力重修“岁月历久,轩廊将圮”的历下亭,六月十六日落成后,何绍基为撰“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杜诗楹联、《重修历下亭记碑》《历下亭诗碑》等。
此后,陈弼夫修葺也可园,并满怀深情地作《也可园图》,何绍基作《题陈弼夫也可园图》诗以酬老友,其一云:
修墙补树又疏泉,故事迴思七十年(阿雨窗初构,弼夫重葺)。
添得鼎彝书画富,纷欣古色助云烟。
《何绍基诗文集》诗钞 卷二十一
修理墙垣、补种花树、疏通泉源,看来工程不小;尤值得一提的是,陈弼夫又在园内“添得鼎彝书画富”,使得也可园增添了书卷气和文化气息,“古色”与“云烟”兼而有之,形成了也可园建园七十年后的又一次文化高潮。
陈弼夫家事——一代帝师陈宝琛的大明湖故事
说到陈景亮,我们想暂时逸出漱泉的主题之外,说一说陈景亮的孙子陈宝琛与济南的渊源故事。
陈景亮名气虽大,但不及他的孙子陈宝琛,后者乃是一代帝师。
而陈宝琛之培养者,则其祖父陈景亮;其成长之地,则是济南。
咸丰九年,陈弼夫五十生辰,何绍基特作诗以贺(《贺陈弼夫五十初度诗并序》(见《何绍基诗文集诗钞 卷21》,岳麓书社2008年版),诗中同时透漏陈弼夫之孙陈宝琛的信息。
“余每至嘉荫堂(陈景亮在济南居处),君(陈景亮)辄出鼎彝书画,相与摩挲考订,香温茶熟,有琅琅然书声达于外者,则君之幼子童孙也。”
由此可知,陈弼夫喜好金石、艺术,对子孙悉心培育,而其童孙——正是未来清帝溥仪之师陈宝琛是也,由此可知,陈宝琛幼时亦长成于济南也。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又号橘叟、听水轩老人。福建福州人。清同治七年(1868)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官侍读学士、江西学政、礼部侍郎等。以敢言朝政闻名,与张佩纶、黄体芳、宝廷合称“清流四谏”。后被黜回里。宣统初起用,授读溥仪,为帝王师。清帝逊位,仍留宫中,参修《德宗实录》。善书,工画松,喜藏古印。著有《沧趣楼诗集》《沧趣楼文存》《听水斋词》等。

书影:陈宝琛《沧趣楼诗集》
对于在济南的生活经历,陈宝琛本人亦留下翔实记载。这是笔者在其诗集中发现的。
原来是,五十五年后,陈宝琛重返济南,写有《不见明湖近六十年,过济南同张振卿前辈雨泛,饮于湖榭》诗:
岱云随车度清济,一雨濯遍明湖荷。
夥颐湖舫始何岁,楼观突兀周四阿。
小沧浪馆最眼熟,总角逃学频频过。
湖心古亭旧驻跸,诗刻长与光林萝。
先臣壁记亦好在,五十五载来摩挲先大父咸丰己未重修历下亭,碑记为何道州所书。
中间世事凡几变,岂但容宾悲观河。
张翁执手讯宫掖,三岁梦断风中珂。
蒲鱼芳鲜足一醉,不饮如此风光何?
酒阑月坠忍便去,坐对照槛粼粼波。
民国二十七年刻本《沧趣楼诗集》卷七

书影:陈宝琛《不见明湖近六十年,过济南同张振卿前辈雨泛,饮于湖榭》诗
诗中的张振卿,为济南张英麟(1837——1925),振卿其字。同治四年进士。历官礼部侍郎、吏部右侍郎、都察院都御史等。
陈宝琛自咸丰五年随祖父陈景亮来到济南住进也可园,至咸丰十年年底陈景亮出任云南布政使,方始离开济南,前后在济南五年有余,年龄自七岁至十二岁,这正是长身体、增知识的关键年龄段。所以,他在半个世纪之后,一旦来到济南、来到大明湖上,他会如此激动。到了小沧浪,他甚至会想起自己当年“逃学”的往事来,看来陈宝琛小时候也是一位“淘气包”,只是后来真正发愤苦读,以致二十岁便成了进士。这次,他还特意到了历下亭,这个当年有他祖父力排众议而重修的名胜古迹,那里还有祖父好友何绍基(何道州)题写的《碑记》。之后,他与比他年长十岁的晚清名宦张英麟,在大明湖的水榭喝得一醉方休,直到月坠西天还不忍离去,一直看着月光之下大明湖的粼粼碧波出神呢!
一切的深情,尽在不言之中。
漱泉,光绪末年的靓丽身影
据有关济南文献,直至光绪末年,漱泉的喷涌状况依然十分良好。其时,北平诗人宗彝在他的诗篇中,留下了漱泉的动人形象。
宗彝(?——1920)字乙尊,号则民,又号寄园居士。北平人。一生科场不利,遭遇时代变革,遂寄情山水,东游齐鲁,南下沅湘,友人称其“广搜月露风云句,遍历秦齐晋楚间”。著有《宜古堂诗集十二卷》,诗格清新。其泉水诗为诗人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至三十一年乙巳(1905)游历济南时所作。
宗彝写有《也可园十二咏》,由此可知,也可园在原有十景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二景,这二景分别是:“埋花涧”“通幽洞”。
《也可园十二咏》之四,为《漱泉》:
碧泉出山窟,狂涛吼如怒。
疑是蓬莱仙,琼浆吸且吐。
有时山雨来,横空飞瀑布。
清稿本《宜古堂诗集十二卷》卷三

书影:宗彝《也可园十二咏》之《漱泉》
“碧泉出山窟,狂涛吼如怒”,足见漱泉水势浩浩,非同一般;特别是在雨后,竟然有“横空飞瀑布”之势。可惜,这些只能留作今人之想像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山东运署旧址曾先后为济南一中、济南十八中、济南三十三中、济南第八职业高中等学校驻地。现今为济南市大明湖小学。
前些时,与济南文史专家魏敬群先生通电话,他说自己还曾记得“文革”前(1962年)他在济南一中就学时,学校东北图书馆以北一带,颇有土山、亭台、曲池之类。此即也可园旧物也。
敬群兄还以《郭嵩焘日记》相示,其中“咸丰九年十二月十二日”载有:“往各处辞行,陈弼夫邀游也可园。前后三进,亦殊幽爽。园中凡十景,今存者八。凡为亭三:曰漱泉,曰集翠,曰洒然。漱泉亭临曲池上,曲池亦景之一也。余景皆坐厅,中厅名春雨山房。”
亲见亲历,雅人深致,可贵也!
不胜感喟之至。
(读本文可参见笔者《居然城市似山乡——山东运署也可园漫记》一文)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