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国英,女,1940年11月出生于河南省渑池县,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桥头集镇太平村人。全国劳动模范。1955年底,由于家庭生活困难,革命烈士后代宣国英放弃升学机会,考进安纺一厂。先后任挡车工、生产小组长,在挡车实践中,通过逐步摸索,她发明细纱“三英”结头法。


该法在厂推广后,大面积提高棉纱质量。1959年,她领导的生产小组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生产计划,被授予全国青年红旗突击手称号。196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宣国英小组自1958年至1966年,年年月月全面超额完成国家计划,《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介绍,被誉为“永不褪色的一面红旗”。她也有一名纺织女工逐步走上领导岗位,先后担任安徽纺织厂生产班长、厂纪委书记、副厂长等职务。1983年,宣国英被推选合肥市委常委、合肥市总工会主席。任上95%企业都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并先后建成合肥工人疗养院、合肥职工大学教学楼,合肥市工人文化宫新楼。宣国英还坚持组织全市职工展开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倡导职工围绕增产节约提合理化建议。1990年,全市收到职工提交的合理化建议达5万多条。其中实施1万多条,创造效益2475万元;实现技术革新838项,创效益2719万元。宣国英长期坚持把公益和爱心事业作为一项义务和职责,先后在长丰建成一幢容纳30户的工农联盟村;捐资在肥东扩建一座敬老院;捐款在肥西修复四合中学;为肥西县三河中学建成一幢宿舍楼。2001年任合肥市委督查组副组长。宣国英曾出席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九至十三届代表大会,当选第十至十三届执行委员。

199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多次出席安徽省党代表,多次当选共青团安徽省委委员。

1959年她被授予全国青年红旗突击手称号,196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先后6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2010年5月,被评为“合肥百年有影响的百名女性”。
(陈子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