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洛阳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校长李青青
苏格拉底说,“要是智慧能像满满一杯水,通过一根毛线,就可以引到一只空杯里去,只要两个人挨着坐,智慧就从充满的人那里流进空虚的人心里,那该多好啊。如果智慧就这样的,我该把坐在你旁边这件事看得非常珍贵,因为我想这样一来你的许多智慧就会倾注到我身上。”

李青青校长说:这句话,最让她怦然心动的是苏格拉底的谦逊。把指引智慧这样如此伟大的事情形容得如此生动,而且是像他这样拥有如此多智慧的的人,仍旧渴望得到他人那里更多的智慧。这里苏格拉底说到指引智慧的是一根毛线,那么在课堂中,作为教师则同教学活动一起,成为了指引智慧的一根“毛线”。
智慧的形成的确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需要一个良好的媒介指引,而这个媒介就是四十分钟的时间与教师共同成就的课堂。想到这里,禁不住低头看看自己,作为教师,一直致力于指引智慧这件事情,大家是否认真反观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建筑师
脑海中迸发出“建筑师”这个角色定位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一个满杯、一个空杯,一根毛线所组成的指引智慧的场景。教师在这个场景当中,不是担当满杯水的大杯子而已,而是一个建构这个学习场景的建筑师。课堂教学中,环境十分重要,而创设这个环境的人就是教师。给学生一个能够学习,激发学习内驱力的环境,让学习有可能去随时随地发生。

一个充满着乐趣和真实性场景的学习环境,首先构成了课堂的最重要的要素。让环境搭建更具有创造性,营造平等的学习氛围,建设探究学习的班级文化,让校园成为学习深度发生的地方。建筑才是课堂的骨架,而教师就是搭建课堂这个美好场景的建筑师。
设计师
以一根“毛线”来比方指引智慧的媒介,苏格拉底的幽默埋藏在更深的智慧当中。指引智慧的媒介可以是谈话、阅读、观看、倾听。除了个人的经验,最大的智慧就是来自他人,他人所呈现的思想的疆域更加辽阔,会汇集起来,引导向更深入的更广阔的视野。

教师作为设计师,就是要让空杯或者盛水少的孩子,能够靠近一个大大的满杯,才有可能让智慧通过汲满水的毛线,成为孩子的智慧。而这个大大的满杯,曾经天真的以为是教师,是自己。随着网络时代,知识更新的提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这个满杯绝对不是教师,它是来自网络、书本、他人的所有学习资源,而教师只需要把这些学习的路径指给孩子,把学习资源提供给孩子。
咨询师
“一根慢慢汲取水分的毛线,自已会顺势把多余的水分传递到空杯子里去,而不是迅猛地倾注。”试想如果没有空杯子的学习愿望,没有能够让智慧流淌的学习活动,学习真的就成为了一种“灌输”。但是如果空杯子充满着汲取智慧的欲望,不断的努力去吮吸智慧,他人的智慧才能够变成自己的智慧。

顾明远先生说,“智慧是做出来的,不是从别人那里引出来的。”这句话跟“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如出一辙。课堂是一种学习活动,而担任建筑师和设计师的教师,此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就是咨询师。接受学生的课堂咨询,也不断的给学生提出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陪伴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关注过程当中产生的问题,却不替学生解决问题,而是不断鼓励孩子,刺激他们寻找思维的新高度。
品鉴师
课堂中的评价十分重要,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的评价鼓励,教师评价指向哪里,哪里就会结出美丽的果子。作为品鉴师的教师,品尝了课堂上孩子的学习与活动,要有适时、适度、适合的评价。

评价要细致入微,指向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价值取向,关注作品意识的形成,充分评价学生的作业和展示,去激发学生的潜能与个性。评价设计让孩子创造性的发挥,也是学生充满自信心,有持续动力学习的重要手段。
顾先生说,“教师应该把精力放在课程上,放在教学上,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顾先生所说的把精力放在课堂上,并不是让老师在课堂上去精彩呈现,而是希望教师致力于研究儿童,以智慧的“教”让儿童呈现精彩的“学”,课堂应该回归“学堂”的本来面貌。在顾先生的书《站在儿童的视角谈教育》中,他直言不讳地指出,教育应当站在儿童的角度,回归儿童学习的本质,应当从学生学习中,去反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立足课堂,研究学生、关注学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做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学习问题的关注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过程的陪伴者、学习结果的评价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促进成长发展,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做好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者。
回头再看顾先生的“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学习问题的关注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过程的陪伴者、学习结果的评价者”的教师课堂角色定位,正是应了“指引智慧”的智慧。或许,除了做建筑师、设计师、咨询师、品鉴师以外,还可以做孩子表达的倾听者、问题的关注者、思考的点拨者、情绪的感受者……

芬兰国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知名主持人 本·富尔曼著有《儿童技能教养法》一书,这部已有18种不同语言的译本的封底,有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我的信念是:孩子们生来就具足资源,他们能够克服自己的困难、能够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的职责不是解决他们的问题而是欣赏他们的天赋,为他们的创造力注入活力,这样我们就可以尽力做到不干扰孩子的成长之路了。”
教师能够像两千多年前的哲人孔老夫子与苏格拉底一样,怀着一颗谦逊的心,对前人留给我们的知识经验留有尊重,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拥有爱心,对生命的成长葆有敬畏,就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