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南.商丘
世界视野 天下共享
佳作精华展示平台
勤泽桃李芳天下
------深切缅怀刘汉章先生
江其田
称之为大安市教育界的“泰斗”,古典文学的权威,刘汉章老先生离开我们已经33年了。如果先生在世的话,他老人家应该是113岁的老“寿星”了。刘汉章先生在大安,是屈指可数德高望重,施教卓有成就的人,广为教育界众人所敬仰!
2010年5月,在刘汉章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时候,由他的学生郑钧龄先生等各界人士和他的三儿子刘喜华先生策划,编辑出版了《刘汉章纪念文集》。
《刘汉章纪念文集》,收录了刘汉章的学生郑钧龄等14篇纪念文章。还收录了刘汉章先生遗作《诗词45首》、灯谜和对联等。原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航空航天工业部部长刘纪原、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政治委员李永龙将军、中国宇航员、航天英雄翟志刚将军等各界著名人士为《刘汉章纪念文集》题词。
我在阅读每一篇文章时,几乎泪流满面,泪水浸湿了书页。真的,为大安失去这么一位师德高尚、令人尊重的教育界的“泰斗”而惋惜!
刘汉章老先生在大安人的心目中,永远是心中的偶像一座丰碑,一面光辉的旗帜。
刘汉章先生祖籍山东聊城,出生在清朝末年的一个武官家庭里。因山东连年遭旱灾,随父母下了关东,在亲友帮助下,到大賚城(现大安市,下同)落了户。到大賚后,家里买了一盘旧磨,靠人力磨苞米面维持生活。为了摆脱贫困,六十多岁的老父亲,决心送他去念书,希望能供出一个“会记账写信”的孩子。于是,在4岁时,父亲把他送到大賚县蔡家私塾学堂读书。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又把他送到大賚县简易师范班上学。当时,这个简易师范班,吃穿都是公费,不用家里花钱。在简易师范班里,由于他勤奋好学,各科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当时,有“小圣人”之称。两年后,他完成了学业,被推荐到大賚县第一国民初高两级小学校任教员,从此开始了教师生涯。在教育战线,他先后任大賚县(现大安市)国民初级小学教员、主任教员、高等小学教员、大賚县仁德国民学校校长、坦途(原隶属大賚县,现隶属镇賚县)国民中心优级学校校长、原安广县(现大安市安广镇)苗家围子国民小学校校长等职。
伪满时期由于有反日倾向,弘扬专研汉语抵制日语奴化教学,被贬至乡下苗家围子学校任职、教学。
1945年8月15日,霹雳一声震天响,一个特大喜讯传遍城乡:日本鬼子投降了,抗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了!听到这一喜讯,远在苗家围子学校教书的刘汉章先生,欣喜若狂,奋笔疾书,写下了两首《无题》诗:
(一)
忽闻敌寇已投降,
全校师生喜欲狂,
色舞眉飞奔相告,
三三五五话衷肠。
(二)
东北沦亡十四年,
黎民受尽苦熬煎,
山河光复终随愿,
如拨去雾见晴天。
抗战的胜利,使他由衷地感悟到自由了,不再是亡国奴了,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了!
东三省伪满洲国政权土崩瓦解了,东北人民见到了光明。1945年11月,八路军进驻了大賚县。
1946年春天,在共产党领导下,八路军在大賚城建立了人民政府,东北解放区在红色政权代表的主持下,召开了大賚城镇居民代表大会,经过民主投票选举,刘汉章先生被当选为大賚城区首任区长。
在任区长期间,刘汉章先生不负众望,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整天埋头工作在区里。从整修办公室开始,不辞辛苦的与工作人员一道,打扫卫生、修理门窗、收集桌椅。区政府的工作繁杂,每日不停的接待来自不同阶层的上访人士,宣传党的政策,调解民事。为新政权各种制度的建立,抄写公文、书写公告,整理宣传材料,可谓勤勤恳恳,日夜操劳。由于他办事认真、主持公道,群众特别满意,上级领导对于他的工作,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大賚县政府各个部门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区里的工作有了一定的成绩。
新政权刚刚稳定下来,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大賚县的旧势力,不甘心失败,卷土重来,他们纠集了一批武装分子,成立了保安队,与八路军进行对抗,新旧势力在大賚县城,进行了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经过一天一夜激烈的战斗,保安队被打垮了,新政权得到了巩固。
在捍卫大賚新政权的战斗中,八路军牺牲了很多同志。刘汉章老先生也经受住了这场血与火的考验,他更加珍惜这用鲜血换来的政权,对解放区充满了信心。硝烟刚刚散去,刘汉章先生就回到了区里,出面协助政府,恢复秩序,重新摆好区办公室里的桌椅,整理文档材料,积极宣传做群众工作,安抚人心。
在区里,工作量大、时间长、任务重。每天,刘汉章先生总是提前来到办公室,向上级请示、汇报工作,有序安排工作日程。经常忙得回不了家,住在办公室里,认真听取群众反映的意见,解决一些急需解决的事情。
解放初期,经济上还未能得到恢复,政府财政,开支困难。各部门工作条件差,区政府的工作人员只是尽义务,无薪金及任何生活补贴。此时,在区里长期工作的刘汉章,家庭生活没有经济来源,有80多岁高龄的母亲,身患疾病,又有六个未成年的孩子,都需要他去照料。对于靠他养活的九口人之家,困难油然而生。困窘的家境,给他思想上,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是,他并没因此影响区里的工作,他想方设法缓解家庭的困难,让妻子带孩子挖野菜、摇纺车纺线,到集市里换点钱,让家里大一点的孩子分担家务,送到农村参加劳动等来维持家庭生活。
大賚县政府部门王巨明、郑宏义的两名工作人员,曾经到过家里,了解到了刘汉章先生克服家庭困难的实情,非常感动。对于他的工作表现,得到了当时大賚县鲁也平县长的赞扬。
这期间,他边忙于区里的工作边学习,除了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外,还阅读了一些关于革命人生观的书籍,经常与政府部门工作的同志交流思想,从中受益匪浅。这些,对于他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47年,大賚城乡彻底解放,人民当家作了主人,刘汉章先生以切身的经历与感受,写了大量的诗歌,歌颂伟大的党,歌颂土改斗争。其中的一首诗:
《城乡彻底解放》
(一)
人民彻底把家当,坏癖歪风一扫光。
烟鬼赌徒均不见,共同生产喜洋洋。
(二)
解放地区别有天,盗贼敛迹万民安。
往年闭户常惊梦,今日开窗彻夜眠。
1948年,新中国即将成立,为了民族的振兴,亟需大量的教育人才。由于刘汉章先生在当地是人所共知的教育名师,他又投身于教育事业。因此,政府选派他到大賚中学(现大安市第一中学)任教。再次走进了学校的大门,重新点燃了他心中教书育人的理念与抱负。
建校初期,刘汉章先生先后与马乾乐、吴从山、马德文、李蕃昌、蒋纪航、贾志迅、庞石秋、邓毅、刘牧、张维山、罗中谋、万竹村和霍松军等人一起,就任大賚中学老师,担负着大賚中学教学的重任。
刘汉章先生担任教学工作期间,凭着“换得新苗高千尺,不惜白发增万根”的精神,尽职敬业,博览群书,认真备课,用科学知识浇灌滋润学生的心田。他关心学生,以身作则,从一点一滴入手,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德。
刘汉章先生在担任学校领导职务时,他辛勤操劳,忘我的工作,为节省教育经费,减少开支,他精打细算;他正直清廉,公私分明,从未动用过公家分文。因此,他得到了学校师生信任与爱戴,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赞许。
1956年,刘汉章先生被评为优秀教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入选了吉林省优秀教师参观团,到北京参观、学习。此后,曾多次被评为教育系统的先进工作者。
1962年,刘汉章先生被调到偏僻的烧锅镇任第八中学的教导主任。当时,县里决定将烧锅镇的大筒房改建成第八中学校,派他去扩改建。为了建筑材料,刘汉章先生不知道往返大賚多少次,只知道从大賚返回,晚车到来福,从来福到烧锅镇还有走18里的路程。当时,这里荒凉,野狼出没,可他毫不畏惧。冬天,每次回来一身雨雪,夏季,满身泥土,累得他进屋就一头躺在了炕上。
八中建校,他身兼数职,学校总负责人、书记、主任、后勤……。为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刘汉章先生真是费尽了心思,号召师生种植菜园,饲养牲畜。刘汉章先生亲自动手种果树,他找来罐头瓶、破洗脸盆,钉一些木盒子,自己在宿舍里培育桃树苗。冬去春来,他育活了300多棵桃树苗。果园建起来了,行行小桃树,迎风摇曳,活泼可爱。他心花怒放,还把100多棵桃树苗,送给了当地农民。
烧锅镇八中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有些青年教师不安心工作,总想回城。为了稳定教师队伍,他主张丰富校园生活,经常深入教师宿舍,开展讲故事,出谜语活动等。每逢节假日,他总是让青年老师回城,自己却留校值班。
为了烧锅镇八中的发展,刘汉章先生真是呕心沥血。他虽为校领导,生活却十分节俭。所穿衬衣,袖头、领口,每一件都打着补丁。当年,生活条件艰苦,伙食难得见到细粮,食堂大多是吃高粱米饭。刘老师胃不好,却与师生们一样吃,从不搞特殊。有的年轻老师吃不下,吃了感到胃疼。他认真地告诫他们:“少吃点,慢点吃,胃就不疼了。”住宿时,只有一铺小炕,他与两位教师挤在一起。他的行李是一条白布褥单,一床旧棉被,去的时候,背的是那个行李卷;回来时,仍是还是那个行李卷。喝水用的是一个用了多年的旧搪瓷缸子,吃饭与学生一样用粗瓷二碗。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他身上表现得是多么淋漓尽致啊!
在“十年动乱”中,刘汉章先生遭受了不白之冤。“反动学术权威”、“走资派”等一大堆莫须有的罪名帽子,扣在他的头上,令人窒息。在那恶劣的环境下,他先是被“批斗”。接着是严刑拷打,由于他不承认自己是“反动学术权威”、“走资派”,所以对他的斗争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法西斯的暴行,他们用皮鞭抽打他,遍体鳞伤,惨不忍睹,鲜血流淌在了烧锅镇八中的土地上。白天挨批斗,晚上还要拖着伤残的身躯去喂马。就在这种环境下,他依然忍痛关心学校的教改,关心学校的生产、生活。一天,他的学生戴宗泗来看望他。他说:“宗泗,我的双腿被打的动不了啦,你替我喂喂马,要好好喂,别让马受委屈了!”
1967年的冬天的一天,刘汉章先生的三女儿刘喜燕听说父亲被批斗、打伤,浑身遍体鳞伤,况且伤情严重,住在烧锅镇八中后院四面透风的破房子里,家里人都想去看看。可是,当时,八中的人看的很紧,怎么办?家里人一商量,决定让刘喜燕去看看,因为她年纪小,不会被人起疑心。于是,刘喜燕冒着大雪,搭上去烧锅镇的汽车,去看望父亲。到了八中院内,刘喜燕看到父亲,在寒冷的天气里,满身落得都是雪花,手里拿着一把扫帚,在院子里扫雪。刘喜燕看此情景,一路小跑,一下子扑到父亲的怀里,泣不成声。
“十年浩劫”,不仅仅给刘汉章先生造成了身体伤残,更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创伤。夺走了他文学创作上的一生积蓄,丢失了大部分珍贵的作品手稿,烧毁了他大量的藏书。这对于一位民族文化传承者,一位教育家来讲,的确是一个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文革”结束了,刘汉章先生得以平反昭雪。1979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和吉林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组织上对刘汉章先生进行了平反。结论是:“强加在刘汉章身上莫须有的罪名,纯属诬陷不实之词。彻底给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从此,他重新见到了光明,使得他在思想上得以解放,心灵上获以宽慰。
改革开放后,刘汉章先生虽然年迈体弱,从教学岗位上退下来,但依然关心着学校,关心着学生,关心着教学。当他得知曾经教过的王雨田、蔡蓝田两位学生,获得了“吉林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他欣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工作肯埋头,
多年如一日。
芳春育满园,
终展鸿鹄志。
刘汉章先生所培养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可谓:桃李满天下。有原兰州军区担任司令员的王国生上将、清华大学毕业北京理工大学计算中心主任宋瀚涛、担任解放军总医院领导的董华(董启业)将军、任驻石家庄部队某部领导的程克勤、新疆军区独立坦克团政委,后转业任新疆自治区人社厅纪检监察室主任、厅级巡视员的王福洋;有继承教育事业并在教育战线上卓有成绩的原大安一中校长郑钧龄、有国家特级教师魏治明、还有获“吉林省优秀教师”称号的王雨田、蔡蓝田和获“电大高级教师”职称的于银河等,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为此,他倍感欣慰,也深受学生们的尊重和爱戴。 原担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的王国生上将,当年就读大安八中,在学习、生活上得到了刘老师的关心帮助。后来考进了省师大附中,走进了军营,成为了我军的高级将领。
王国生将军回到故乡---大安,特地为刘汉章先生扫墓、祭奠。 感慨地说:“刘汉章老师对我恩重如山!我取得的成就,包含着刘老师当年对我的教诲!”
刘汉章老师的师德,影响着他的学生。学生们感恩与他,对他无限的崇敬。
刘汉章老师不仅影响他的学生,同时影响到他的家庭,子女们多半从事教育事业,他的三儿子刘喜华,被特招到解放军军乐团,多年跟随着国家领导人,执行外事司礼任务,接受各国元首的检阅,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乐演奏家。
刘老师一生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常以诗词咏志抒怀,褒贬善恶。他从十几岁就开始写诗,直到暮年仍未辍笔,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
后在“文革”中大多散失,现留世的仅有四十余首。刘汉章先生离休后,他常常以文会友、探讨切磋,谦虚谨慎的作风,结交了不少文学界的朋友。他写的诗词,格律严谨,韵味十足,内涵深刻。他常常深入民间乡镇、村屯,汲取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幽默,采集和编写的大量的灯谜,新颖风趣,脍炙人口,深受群众喜爱。在大安县(现大安市)每年春节灯谜会上,男女老少,争相观赏,口口相传,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添彩。
刘汉章先生爱好谜语制作,正像他自己所写的诗:“疏狂成性几多时,联对猜谜兼好诗,动辄兴来难自抑,聊诌俚语寄相知。”
刘汉章先生擅长制谜猜谜,有关这方面的故事,比比皆是。那些年,只要一到正月十五前后,他都为大安县(现大安市)文化馆制作灯谜,忙前跑后。有一回,他出了一个谜面:“逝者如斯夫——打一字”(谜底:法)。竟被一名中学生猜中,他马上赶上前去,问:“小同学,这个谜底为什么是‘法’呢?”那个中学生说:“这是毛主席诗词里的句子,‘斯’指代流水,水逝去了,还不是一个‘法’字吗?”刘汉章先生兴奋极了,直夸那位学生猜得对,解得好。那个中学生问:“老师?您是干什么呀?”刘汉章先生说:“这一条谜语是我制作的呀!”那位学生万万没想到,站在他面前的竟然是大名鼎鼎的“谜坛巨匠”刘汉章先生呀!
还有一回,刘汉章先生为大安县(现大安市)文化馆出个谜面:“拐棍”——打一动词。(谜底:执行)。有一位工人师傅猜“掌握”,工作人员说不对。恰巧,刘汉章先生就在一旁,马上说:“这位工人师傅猜对了!我说的是‘拐棍’的下端,他说的是‘拐棍’的上端,各有所见,该发奖品。”说罢,哈哈大笑起来。
特别有趣的是,有一年,刘汉章先生到齐齐哈尔市去学习,下课时,他去逛工人文化宫,正赶上这里举办灯谜晚会。他进去不到10分钟,就猜中了20多条。工作人员看他是一位灯谜“高手”,赶忙把他请到办公室。他竟忘了自己“他乡之人”的身份,而与人家切磋起来,从制谜到解迷,侃侃而谈,文化宫的人佩服的五体投地,非得让他留下通讯地址不可。从此,他们之间开始鸿雁传书,在每年正月十五前后,不计报酬为齐齐哈尔市工人文化宫制作谜语。
刘汉章先生一生中,收集各地谜语几万条,自制谜语近万条。
1987年2月,刘汉章先生不幸病逝于大安。那天,大安县(现大安市)县委正在开常委会,听说刘汉章先生不幸病逝的消息,会议暂停,各局都派了代表,参加了刘汉章先生的葬礼,各界人士聚集在刘先生居住的那条街,长长的车队,为他老人家送行。按照刘汉章先生生前的嘱托,没有开追悼会,大家怀着无限敬仰的心情,默默地,“送”走了这位德高望重的先生。
刘汉章先生虽然离开我们33年了,但他的人格魅力、与献身教育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他以毕生精力,浇灌而成的文化教育成果,已汇入我们伟大民族传统的文化的血脉之中,它将与日月同辉,与大地同在。
刘汉章先生英灵永存,我们永远怀念他!
(注:文中的配文照片,均有吉林省大安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郭振富先生翻版制作。)
作者简介:江其田,吉林省白城市国土资源局退休干部;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白城市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主任;白城市政协文史专员。
创作体裁以散文为主,兼写杂文、随笔、诗歌。研究国学、史学。出版散文集《其田其文》。
通讯地址:吉林省大安市临江街龙庆小区7号楼二单元301室
商丘文学艺术创作研究会
都市头条.商丘头条编辑部
顾问:品墨 好人有好报 听涛观澜 绿水青山 豫洁 思航 水自成溪 宽阔 沐雪赏梅 古韵之声
法律顾问:林效东
总编:崔秀芬(秀美山河)
区域主编:崔秀芬(秀美山河)
主编:翰墨凝香
副主编: 林效东 好人有好报 德艺双馨
认证编辑:崔秀芬(秀美山河) 翰墨凝香 德艺双馨
实习编辑: 风帆 海纳百川 黄老邪书法
本期责任编辑:崔秀芬(秀美山河)
都市头条.商丘头条【都市头条】【都市新闻联播】【德艺双馨】【海纳百川】[诗词雅韵][翰墨凝香][古韵之声]平台主编编辑可投稿至全国各大微刊平台,商丘头条专题栏目在百度上展示,让全球更多人观看,要求本人原创稿件,不得抄袭它人作品,文责自负.
投稿邮箱:Sqttxmsh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