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洛阳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 校长李青青
新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的重要关口,而教育也同样处于从“体量”到“质量”的变革发展,从“有没有”“够不够”转向“好不好”“优不优”的重要节点,教育面临着重要的改革攻关期。

处在转变教学方式、优化课程结构、转换学习动力攻关期的教育,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去不断实践。新发展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什么?目标指向哪里?最终是为了什么?这些问题在课堂改革行进伊始就要彻底弄清楚。
01全球意识和家国情怀是课堂教学改革最关注的建构
目前中国的全球关注度和国际地位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如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高频词。看似对教育不同的点状问题的审判与反思背后,实则是对教育关注达到更广泛更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全面深刻理解的需求。
纵观全球发展,从工业的4.0发展,影响到农业的4.0发展,直到触及教育的4.0 转变,也已影响到学校4.0 、班级4.0 ,乃至学习4.0的变革与发展,也就是说,新发展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让课程与学习关注全球意识之下的中国价值观、中国担当、中国作为。

学习是一个组织与系统的构建,儿童时期是意识与价值观植入的最恰切教育时期。小学四、五年级就是一个这样的重要时期,在语文、数学、科学,以及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学习中,都有着非常明确的学科标准。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民众,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种族和文化的不同,并且需要通过课程的融合,去超越本位的认知,赋予学习哲学的思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程切入点。

所有学科都有相同的价值目标存在,拥有同样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性。就像画家梵高就是一个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绘画论是从数学开始的,艺术中的数学,数学中的艺术,语文中的思维,音乐中的哲学……这些都能够够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立足学科打破学科,进而跨学科、融学科、超学科的实践理由。因为孩子们不仅是历史的学习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故事的复述者,也是故事的理解者,他们不仅是思维规律的掌握者,更是思维规律的运用者和实践者。

02学会学习和葆有动力是课堂教学改革最明确的方向
我们看到很多优秀的人都有着很强的学习力,无论他们走到哪个岗位,或者在哪个领域和行业发展,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能够很快适应,并且很快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这就像我们在学校里看到并发现一种现象,优秀的孩子样样都优秀,打球、钢琴、舞蹈、书法,加上读书和学习,做什么都能够钻研进去,并达到一定水准。这其实和学习有关,李希贵校长说,靠“学习力”这个杀手锏能够学会一切学习到的知识与能力。

那么学习力来自何方?学习力是如何获得的?来自学习本身的学习力,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学会学习,充满好奇和兴趣的去学习,对学习葆有内驱力。谢家湾小学的刘希娅校长说,经常会有人问他,那么忙怎么还有时间写作,其实写作不需要时间,需要的是感觉。李青青校长表示这句话特别感同身受,当你怀着热爱、研究实践的态度去看待你所从事的工作,你就萌发了一种强大的学习力。学习力不来自外力,不来自别人的教,而来自自身内因,来自学习内驱动力本身,所以课堂教学改革,就要致力于学习者自身学习力的内动力激发和释放。

教师首先先看清楚学习不只是老师“教”这一条途径,所以教师就不能够大量反复的只是用“教”去进行课堂教学。在回忆自己求学生涯的时候,几乎都有从从同伴那里获得学习能力的深刻经验记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影响甚至堪比教师。从这个角度讲,课堂教学一定要让学习除了在师生之间发生,更要在生生之间发生。要充分使用合作、讨论、探究、表达的深度学习方式。


除此之外,学习还发生在阅读和网络引擎里,以及自然与社会实践里。从这个意义上去分析,学校和家庭都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更为便捷的学习支持给孩子,让学习随时能够发生。学习的途径非常多,学生在课堂里的学习应该是一种多元化的多感官参与的学习,这就是课堂改革的明确方向。
03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是课堂教学改革最重要的目的
从基础教育发展规模上看,基本上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中国教育事业在新时代中面临新挑战和新要求,正是从大体量到高质量的变革与发展。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来看,当前的问题主要是如何提高教育质量,也就是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顾明远先生认为,教育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课堂正是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最好场所。

日新月异的世界变化,互联网、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生产力的变革必然会影响上层建筑,更会影响世界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变化,而这样的生产力正是由思维所决定。在一个集体当中,一群人的思维水平决定着这个集体的发展,一所学校的发展更是由教师的思维认知水平所限定。教育担负着培养下一代的民族大任,更要把发展思维作为己任,坚持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去实践。

具有思维能力的人,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大凡遇到问题,总要通盘考虑准确定位认真思考,这种“思考”就是思维。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思维能力。但是这种强大的思维能力是需要通过训练去培养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只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够只停留在知识与记忆“教”的低级水平上,而要在“学”的高级水平上发展,通过分析、讨论、对比、判断和推理去达成思维的高水平发展。

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思维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具有思维能力的民族是智慧,能够参与、支配、引领和创造一切。而通过发展思维需要获得学习能力中,倾听、表达、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等都是需要致力于实践的能力获得。
思维的创新能够改变世界,乔布斯有一句经典发言,“人们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放在他面前”。如今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几乎改变了人们生活,电商改变了商业模式和物流流程,这就是创造思维改变了定式思维的结果。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先生,在评价自己的时候,认为自己并不聪明,但是很清楚。能够清醒认识清晰把握就是一种思维能力。

着眼未来的教育,从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眼,葆有对新时代如何提高教育质量的思考,培养能够主动学习、善于质疑、会独立思考、能解决问题、懂得实践创新、对美具有高品质的理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好学生的思维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核心任务。
学会学习和发展思维都是课堂教学重要部分,而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葆有旺盛的学习力的,拥有好奇心与责任感的孩子,为他们将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打下扎实基础,是我们的新时代新理念发展背景之下的新课程改革中,最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