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数据统计,2021年清明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1.02亿人次,恢复至疫前同期的94.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71.68亿元,恢复至疫前同期的56.7%,国内旅游业明显出现好转。
基于国内疫情防控趋势稳步向好、五一长假有望带动跨区域游进一步回暖,整个文旅产业正在从复苏走向振兴。携程发布五一黄金周预测报告,预计今年五一出游或将达到2亿人次。旅游消费需求将进一步被激活,“12306崩了”话题一度冲上热搜,携程、途牛、马蜂窝等第三方平台数据也呈现出外出旅游进一步回暖态势。酒店、机票、景点、购物、文娱、餐饮等有望迎来新一波消费动能。
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波及全球,全球消费者外出消费意愿下降,文旅产业作为休闲服务行业的重要板块受疫情冲击最大,文旅细分领域下滑幅度和速度惊人,受疫情影响,2020年中国旅游人数28.79亿次,同比下滑52.1%,中国旅游收入2.23万亿元,同比下滑66%。航空、酒店、景区、交通、餐饮等众多业务停摆。但随着中国实行严密的社会防控措施,疫情得到根本控制并逐步向好,国家出台一系列复工复产政策之后,旅游业实现有序复苏,境内旅游迎来全面复苏。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我们深感中国经济复苏不易,当然,文旅产业在整个产业复苏过程中还是挺煎熬的,很多文旅产业细分领域的中小型公司尤其是创业型公司,有些可能就没有迎来复苏时刻,此次突发危机更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分化和洗牌,让真正抗风险、发展弹性大的企业经受住了外力冲击,浴火重生。
纵观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危机背后,都蕴藏着巨大的机遇。每一次灾难之后,也必将迎来崭新的曙光。文旅产业同样如此,它并非脆弱的不堪一击,周期理论者认为,文旅产业的发展也有其周期性,它和人的消费意愿、收入增长、季节与目的地关联度、目的地的品质、外部突发因素等密切相关,而这些影响因子本身就有波动性,即便抛开去年新冠疫情,在文旅大的景气周期中是允许不同季节的细微波动的。
人类遇到的类似新冠疫情突发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未来或将还有其他未知突发状况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我们要梳理出新冠疫情对于文旅产业的影响,以便提升应对危机水平。具体有以下方面: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不容忽视。农村居民出游人均花费下降幅度低于城镇居民,这说明,疫情之后城镇居民减少了在旅游上的开支,也凸显出旅游行业在疫情后下沉市场的消费价值会进一步凸显,这也印证了农村这一下沉市场对于很多行业来说将迎来价值掘金机会。
文旅产业分化明显,头部企业价值凸显。分化更明显,行业出清加速,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逆势扩张整合资源,其实“分化”“出清”出现在了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头部企业综合实力强,而市场份额偏低的企业面对危机有时候难以为继,不难想象随着旅游行业的复苏,龙头企业的综合价值将进一步提升。
旅游消费选择以康养休闲为主。经过新冠一疫,人们更加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催生了康养、体育休闲旅游消费需求增加,文旅小镇、康养小镇、体育小镇等应该会引来更多关注度。另外,在复苏初期人们以自驾游、近郊游为主,而对于目的地消费需求则更加理性、更注重品质,这无疑对于文旅产业相关配套服务产业链提出更高要求。
智慧文旅正逢其时。“宅经济”“在线经济”等移动互联网经济在疫情期间实现了井喷式发展,教育、办公、购物、网游等足不出户,就能够在线完成,同样,文旅产业也出现了“云游”、“云展”、“线上博物馆”,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的变革,让智慧文旅正当时,文旅产业将迎来更好的数字化发展机会。
创意让文旅更美好。景区物理构造雷同、文创产品同质化,旅游体验感差,这是摆在很多景区运营者面前的现实问题,所以,文旅产业确实进入到了比拼创意的时代。今年《唐宫夜宴》的火爆出圈,让河南博物院惊艳全国,从一个节目到文创的诞生,一下就提升了河南博物院博物致知的现代使命,也实现了从深挖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力,做到了文旅融合发展。
当然,随着疫情防控逐步向好,旅游者消费信心的提升,国家对于文旅产业复苏的政策支持,都将支持文旅产业稳步复苏。随着疫苗接种率的提升,国际游客对出游信心的提升,有望推动国际旅游的复苏。
二、文旅产业要完成从复苏性增长到创新性增长的转变
去年以来,很多景区管理型文旅上市公司年报的大幅亏损,诸如中青旅、张家界、峨眉山、长白山等,当然,资本的狂热并不影响其二级市场股价的反弹,毕他们投机的是文旅产业消费的复苏预期。像演艺型、机场免税、品牌酒店型企业的龙头抗风险能力较强,营收、净利润同比虽有大幅度下滑,但避免了亏损命运,比如宋城演艺、锦江酒店等。另外,餐饮、出版、传媒、影视等细分行业也出现了强劲复苏。窥资本市场走势也能看到文旅行业复苏之势,毕竟春江水暖鸭先知。
近年来,国家推进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步伐逐渐加快,尤其是国家的文化与旅游部门合并后,如何把脉新时期文旅产业发展动向显地尤为重要,面对新时期新问题,要做出新应对,尤其是本次疫情过后,尚需要深入思考。当下,文旅产业逐步实现了行业复苏,随着后续国家针对性政策的出台,文旅产业振兴在望,那么,文旅产业要完成复苏性增长到创新性增长的转变是应对文旅新需求的转型发展之路。
当前,很多景区产品粗制滥造,没有文化内涵与底蕴,缺乏市场竞争力,疫情加速了文旅产业内部的优化整合,也为文旅产业的深化改革提供了契机。毋庸置疑,当下属于存量博弈时代,需要找到转变的突围之策。在我看来,文旅产业的转型关键在于创新驱动增长,进而刺激新的消费需求,提升文旅产业经济活力。
首先,要改变以往重资产投入的模式,将优质的文化资源禀赋用创新的手段转变为文旅产品,让旅游者为文旅产品买单。只有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体制机制才能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毕竟未来年轻人是消费主力,顺应新消费潮流,像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的风靡,就是一种创意创新驱动下的文旅产品,而且对消费者学习了解考古常识、文化知识潜移默化的力量日渐凸显。
其次,要坚持融合发展之路,拓宽文旅市场发展空间。不管是“旅游+”还是“+旅游”都是将旅游带入不同场景中的发展路径,只不过是产业主次位置之分。把文旅的消费场景充分延伸,把文化的深刻内涵赋予旅游产品,打通文旅产业内部链条以及外部不同行业间的关联度,能融则融,宜融则融,拓宽文旅市场发展空间。
文旅产业复苏性增长与创新性增长是基于文旅产业发展特征而言,这是文旅产业应对外部敏感性事件危机的重生本能,唯有抓住机遇,完成从复苏性增长到创新性增长的转变才是文旅产业发展的正解。
三、后疫情时代下商丘文旅产业的未来
2019年商丘市旅游总收入54.4亿元,增长56.4%,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商丘旅游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与商丘周边城市的文旅产业发展相比,商丘提升的空间还是很大的。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商丘文旅产业发展的短板,商丘文旅增值消费相对较弱,文旅基础建设的独特气质不明显,旅游内容业态亟待填充,专业文旅产业人才团队力量不足,文旅融合体制机制创新能力弱。
全面分析疫情对于文旅产业的影响,研究文旅消费新趋势,稳中求进,在文旅“食、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要素方面多完善,多创新,研究出更多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来满足新消费者的需求,推动文旅产业自身发展。只有塑造属于商丘独有的旅游产品竞争力,改善旅游环境和旅游服务体系,挖掘文化内涵,并有效转化为高品质文旅消费产品,才能在日益竞争的文旅市场中生存得更好甚至出圈。
疫后文旅的复苏叠加十四五新开局,商丘文旅要统筹全域文化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和业态,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创意与旅游衍生产业融合能力,大力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整合商丘景区资源和文化资源,打造至圣先贤文化研学之旅、古城遗迹寻根之旅、芒砀山汉文化探秘之旅、红色旅游资源体验之旅、殷商文化溯源之旅、黄河故道生态休闲之旅、美丽乡村乡愁之旅等。发挥商丘根亲文化、溯源文化优势,加强同豫鲁苏皖的融合,通过城市多向互动,扩大商丘历史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商丘在周边文旅市场的辐射力。保护好红色遗存,深化红色基因传承研究,开发利用好永城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夏邑彭雪枫纪念馆、睢阳区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睢杞战役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紧抓建党百年红色旅游契机,叫响商丘红色旅游品牌。设计精品乡村、文旅小镇旅游路线,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旅游村镇,展示商丘乡村振兴成果,促进商丘文旅与乡村旅游的有机融合。实施自驾旅游示范工程。支持旅游业发展好的县(市、区)创建国家全域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一城阅尽五千年”文旅目的地。
所谓旅游,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去看别人呆腻的地方,我们改变的是空间的移动,不变的是对于美好生活的品质的追求。作为文旅运营者,要有换位思考,要洞悉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跟上旅游者消费趋势的变化,提供品质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服务。未来,人们对于研学旅行、乡村自然、亲子家庭、实景演艺、文创消费、红色文旅、故道生态、中医药康养、度假业态、近郊自驾等旅游型态的需求将得到充分释放,因此,商丘文旅未来的发展导向也更应该往这些方面提供更好的旅游产品,以存量创新驱动新增长。
疫情防控的逐渐向好,被疫情抑制和推迟的文旅消费需求,慢慢被激活和释放。在全国文旅产业复苏态势下,我们也要有信心迎接后疫情时代商丘文旅产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