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光潋滟,微风和煦,初春时节的湖岸两边植被郁郁葱葱,成片的青草随风摇曳。现年57岁的陶焱兵,曾是荣家湾镇原鹿角的老渔民。现在的他已不再打渔,而是响应政府号召,成为了护渔队中的一员,负责巡查镇域八仙桥至秀花园堤段的非法捕捞。他告诉我们,“我本是捕鱼人,响应政府‘十年禁捕’、守护一江碧水的号召,上交了船只和渔具以后,政府考虑到我年纪比较大、生活也比较困难,让我成为了其中一员。”

“现在巡查的地段也是我以前经常捕鱼的地方,哪片是偷捕偷钓的‘重灾区’,哪个时间段是高发期,我都清楚地知道!巡逻工作对我来说是得心应手!”谈起自己的新工作,陶焱兵十分自豪,几十年的捕鱼经验,如今又派上了新用场。

“公益性岗位可以拓宽退捕上岸渔民的转产就业渠道,补充管护力量,构建渔业资源群防群护的管理体系,一举多得。”荣家湾镇党委书记李德军告诉大家,从打鱼人到护鱼员,这样的例子在荣家湾镇屡见不鲜。按照“退得出、禁得住、稳得好、能小康”的要求,当地政府不仅确保了退捕渔民全部上岸,更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保障渔民权益的良好途径,努力做好镇域禁捕退捕的“后半篇文章”。为此,该镇向上级申请了18个公益性岗位,专门用来给50至58岁难以外出务工的老渔民提供就业机会。

“捕鱼是为了生计,护鱼是为了子孙。为了让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更好,我们愿意上岸,愿意转行,更愿意当‘护鱼员’!”皮平安也是荣家湾镇的一位老渔民,谈起这份新工作,他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在堤上巡逻实际上也是在锻炼身体,而且还有了固定的工作,真是赶上了政府的好政策,我感到既踏实又满足!”
绿色是全面奔小康的底色,大美湖畔,给镇域百姓带来的是浓浓的幸福感。在这条“绿色小康之路”上,荣家湾镇的“渔民”转业当上护鱼员,不仅成为了禁捕禁钓的监督者,也成为了一江碧水的守护者,真正实现了从“水上漂”到“岸上乐”,收获“稳稳的幸福”。
供稿 邹兰 编辑 许萍
岳阳红萍文化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