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月初八,春节的气味还未散尽,向前垅里,欢声笑语。陈日生带领一班男女忙碌起来。他今年又有一个动作让人惊诧不已。
陈日生,知天命之年,八十年代的兵哥哥。自从部队复员后,很有几个动作,让人扑朔迷离,既有过五关、斩六将的辉煌,也有走麦城的心酸。在任村主任时,他倡导村集体开了个小煤矿,主要供应新开钒炼冶厂燃料和本村几个石灰窑的助燃。如日中天时,矾冶炼厂因环境污染跟着夭折。退出村级班子后,种过冬瓜,放过群鸭,但都未成气候。但他却屡败屡战,一股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犟劲。有人笑他是英雄,他自嘲说自己是枭雄。
世纪之初,他终于挖到了第一桶金。他更不安分了。租赁向前组二十余亩田土种植葡萄。这下可捣了马蜂窝,遭到了父亲的反对,说他是败家子,困(躺)着不烧爬起来烧。妻子也好心相劝,不可头脑发烧!日生是一个认准了的事,几头牛都拉不回来的角色,不被人左右。还好,第二年挂果,净赚了十多万元。不苟言笑、挺严肃的父亲这下终于开怀大笑了。
以后几年,由于种种原因,葡萄园走下坡路。开弓没有回头箭,葡萄园改种樱桃、猕猴桃、红枣、椪柑,园里放养鸡鸭。鸡鸭啄草,不需打农药,能清理果园里的杂草;鸡鸭粪又是有机肥料,杜绝了化肥的滥用。每年出售的鸡鸭蛋多达一吨余,整个园被他弄得风生水起!他说:“虽然葡萄园没赚到很多钱,但我对向前垅的脱贫还是尽了力”。上十年来,向前垅在园内打工的翁姑们工资约四十多万。他挺直一米七几的身板,学着某小品演员的腔调:我自豪!
改革开放后,向前垅的年轻人孔雀东南飞,到外地打工去了,每年几百万的钞票赚回来,硬化了出行道路,建起了小洋楼,开上了小汽车,向前垅富了!但放水不响的田地长出了碗口粗的小树。
陈日生驾握着方向盘上长沙、下武汉,在外奔波。但多半时间还是窝在向前垅里。他听父辈们讲,当年农业学大寨,耕地改到了半山腰,莫家组还将屋后竹林毁灭,垦出五分田种植双季稻......想到这里,日生眼睛湿润了。这么多年,年轻人外出淘金,留守在家的是几个学生娃和一群白头发,仅种路边几坵田混口饭吃,没有能力为社会作贡献。讲实在的,六七十岁的老人还挖泥拌土养活自己也就功德圆满了。
土地荒废是一种资源浪费。国家多次发文要保护耕地。老班辈几十年改天换地的成果毁于一旦,对不起祖宗啊!
陈日生又打起了算盘。自己已快花甲之岁了,外地奔波也难以为继,何不在家门口土地上做文章呐!父亲已作古,他把想法跟妻子商量,妻子不理解,不投赞成票。日生语重心长地开导:第一,我把荒芜的土地利用起来,符合国家现行政策。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有义务;第二,利用这片地搞种植需要人手,垅内的男女有事做,不至于返贫;第三......说得妻子连连点头,思想统一了。
说干就干,他挨门走户跟田土户协商,流转水田三十亩,都是些不便路、高墈田、烂泥坑。租来挖机挖去树兜、杂草,然后用旋耕机犁一遍、翻一遍,疏通排水沟。他要用这些田实现他的新“动作”——种玉米。
正月初八,就开始玉米育种的动作。
对于日生的这一动作,向前垅内议论满天飞,有赞成的、有嘲讽的、有惋惜的、有反对的。更有人说:有钱的在做事,没钱的在打牌。
出水才见两腿泥。陈日生有自己的打算:玉米一年种两季,头季可在六月份出售,能卖出好价钱,二季新鲜的出售一部分,余下的可存放到冷库,或烘干做鸡鸭飼料.他想着想着开心地笑了。
预祝陈日生的“动作”,硕果飘香。
供稿 陈辉华 编辑 许萍
岳阳红萍文化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