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均主任说:“素有‘小延安’之称的竹沟是我党民主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块重要根据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26年党在这里就建立了基层组织,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创建了红军游击队。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1938年2月,党中央派彭雪枫来竹沟主持工作。同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至竹沟。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成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刘少奇、李先念等同志从延安先后来到竹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使竹沟很快成为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竹沟又是中原地区的革命摇篮,我党在这里通过举办培训班和教导队等,培养了大批党政军干部和其他骨干力量。竹沟军民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直到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谈起那曾经的烽火岁月,罗平均如数家珍。
罗平均介绍,近年来通过深入研究竹沟革命斗争史,概括、总结、提炼和升华“竹沟精神”,使之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注重把握“一条主线”,突出斗争史,按照“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四个节点来梳理。把“两个重点”就是历史人物重点和历史事件重点。把“三条脉络”就是开辟豫南桐柏山区革命根据地、中共河南省委迁驻竹沟、中原地区抗日战争的战略支撑点。河南省委在竹沟期间,全省党组织得到蓬勃发展,建立地委9个,县委32个,党支部610个,发展党员8805人,培养抗日武装近10万人。刘少奇在竹沟期间,十分重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统战工作思想,为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创造了个良好环境。刘少奇高度重视党的建设,《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辗转中原,抵达竹沟后修订完成的,在延安马列学院做报告后公开发表,成为我党的一部光辉著作。同时,在竹沟建立了中原局党报委员会,在竹沟西南25里的毛家棚山寨建立了中原局印刷厂,使豫鄂边区党委机关报越办越好,翻印了《挽救抗战的危机》《解放周刊》等大量抗日宣传著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确山县围绕“竹沟精神内涵是什么”的命题,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竹沟红色基因的组合链条,努力找准竹沟革命斗争史的脉络,认真研究“竹沟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深入挖掘竹沟精神的丰富内涵,探讨“竹沟精神”的现实作用。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汲取多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了“竹沟精神”的主要内涵,就是“坚定信念、依靠群众、艰苦奋斗、顾全大局”。
罗平均饱含深情地说:“坚定信念是竹沟精神主要内涵的灵魂所在。这种信念体现在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是对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精神的延续和升华。当前,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阔步前行,只要我们坚定信念,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最后,与会人员进行了研讨发言。大家一致认为:“竹沟精神”即是“老区精神”,更是“确山精神”,它同“延安精神”和“井冈山精神”一脉相承,是党和人民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共识,把“竹沟精神”基本概括为:“坚韧不拔的理想信念,乐于奉献的牺牲精神,团结为民的高尚情怀,敢为人先的创新品格。”驻马店市二届政协副主席闫超鼓励大家要以此次活动为载体,以目前正在开展的党史教育活动为契机,集思广益,找准定位,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老区文化”,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凝聚智慧和心血缔造的“竹沟精神”继续传承,进一步发扬光大,用“竹沟精神”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通过重温革命历史,大家的心灵受到了洗礼、党性得到了锤炼、素养得到了提升,对“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一致表示要以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弘扬“坚定信念、依靠群众、艰苦奋斗、顾全大局”的竹沟革命精神,提升工作水平,创造新的成绩,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持续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李鹏飞 郭华宾)
发布:申涛
祖国网聚焦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