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风的缘故
——《宝安风》出版300期系列之四
第三任执行主编 熊考核
时间真快,转眼离开宝安集团25年了。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南来的风拂动不安清寂的心弦。自己也不曾料到,《宝安风》会掀开我人生重要的一页。
那是1994年,小平南巡的第二年。改革春风强劲地吹拂着深圳,深圳成了时代变革的风向标。正是夏季,我
在内地机关过着按部就班的平静生居。一杯茶,一张报纸过一天成了机关生活的“常态”。人性中总有点不安现状不耐寂寞的东西,尤其是青春难再的时候总想改变点什么?那天上午,我照例浏览《光明日报》,眼睛蓦然被一个灼人的标题吸住了:《东方辉煌》。好大的气势!《光明日报》是国内顶级“文化类”报纸,往昔罕见刊发报告文学。今天却别具一格,整版刊发长篇报告文学巜东方辉煌》。文章描述深圳一家集团公司的神奇崛起,讴歌了时代变革精神。它的名字叫中国宝安集团。更出人意料的是这篇报告文学每天一个版,连续刊发了二十多天。我是天天读,“饱歺”了一个月。更令人称奇的是,与《光明日报》联袂推出的是在《人民日报》刊登的面向海内外的人才招聘广告。一家深圳企业如此大手笔,令国人惊诧,也让我刮目相看。
眺望远方的“召唤”,我心生一种想法:人挪活,树挪死。我渴望在自己不再青葱的年纪再来一次青春的碰撞,让人生多少发出几许耀眼的光束。经过一个星期激烈“反思”,我下定决心向宝安集团寄出个人应聘简历。一个星期后,深圳来了电话,通知我去面试。去了深圳,接待我的是集闭宣传部陈昌华部长。或许有缘,我顺利过了关。陈部长对我说:“集团办了一个刊物——《宝安风》,你去办刊吧!”
一家企业办一个刊物,这在内地难以想象,可见宝安集团当时的气魄和卓识。
《宝安风》这个刊名取的好!既蓄意改革之风,又彰显宝安集团独领时代风气之先。正是因为风的缘故,我千里迢迢来到《宝安风》编辑部。
《宝安风》时任主编是陈昌华。编辑部5个人。文字编辑是王玉玲,李宁太和我。美术编辑是小韩。打字员是小黄。他们都是年轻人,属我年纪最大,所以他们都喊我老熊。老熊当年也并不老,是年39。人生四十不惑,我在四十门边却认认真真“惑”了一回。人称老熊,我却不敢倚老卖老,一切从头开始。编辑部5个人来自天南海北。王玉玲毕业南开大学,是从北京一家报社应聘而来;李宁太来自山西师院宣传部;小韩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赴深的;我来自湖南一家社科机构;只有小黄是本地一棵独苗。编辑部当时挤在统建楼10楼一套3居室办公,我们戏称自己是“人才挤挤”。
是时《宝安风》实行执行主编制。我们3位文字编辑分工合作,每人轮流做执行主编。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当时《宝安风》是半月刊,时间紧,任务重。当执行主编这期,白天黑夜连轴转,赶稿时甚至在办公室打地铺。大家铆足劲,既要突出企业办刊的宗旨,又要想方设法把刊物办得鲜活亮眼。当年,深圳有几家大企业也办了内刊,《万科周刊》便是其中一家。几家内刊都在暗地较劲,看谁办得更好。我一“执行”的这期,一门心思就是既要让刊物“大气”,又要接好“地气”。毕竟咱是企业内刊,不能不辯东西南北。
由于集团领导重视和陈昌华“放手”,再加之接“地气”的缘由,《宝安风》办得风生水起,每期出刊,集闭总部员工都争相抢阅。《宝安风》在深圳企业内刊中也是名列前茅。
《宝安风》是企业形象的窗口。我到《宝安风》那年,正是集团高速发展时期。集团当时是以房地产为主业,多业并举;以深圳为中心,全国布局。“宝安人”个个热血沸腾,宝安资本乘势涌向天南海北。最东扩张至浙江宁波,最南拓展至海南三亚,最西伸展至陝西定边,最北发展到吉林珲春。为了及时反映集团战略布局,报道“宝安人”奋斗风采,树立“宝安人”开拓形象,我自然马不停蹄奔波到项目“前线”。短短一年时间,相继到了海南,惊叹集团在海口开发秀英街的宝安手笔;又到华中武汉,目睹集团收购南湖机场4千亩地的宝安气魄;再赴贵阳亲历旧城改造的宝安华章;再见上海浦东宝安大厦的宝安形象……一篇篇见证宝安人速度和奇迹的文字先后刊发《宝安风》,让宝安人目睹了自己的开拓足迹和奋斗形象,大家欣喜不已。讲好“宝安”故事,成了我的职责。
此外,我也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关注股市是我的兴趣所在。中国市场化改革已是必然之势。我之所以选择宝安集团,一个重要原因是看中它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拓者。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中国股市的第一家并购……,多项资本市场的“第一”,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想,让人感受无穷的魅力。正是资本的力量裂变出宝安集团的“东方辉煌”。集团总部的同事不免诧异,就连那些专攻经济学的硕士、博士也惊诧老熊的“爱好”。那时,中国股市起步不久,还处在“试错”阶段。股市还是典型的“政策市”。我在讲好“宝安故事”的同时,还经常写点股市分析文章。同事们诧异,原本研究湖湘文化的老熊,竟然还能鼓捣出股市分析文章,这老小子有二把刷子。1995年是中国股市开市以来遭遇的第一个大熊市。深市指数一度跌穿100点(从1996年始,深市重新编制指数,从1000点起步)。面对中国经济和改革大势,股市却背道而驰,甚至“惨不忍睹”。我感觉中国股市太不正常,针对股市走势,我写了篇《中国股市的结构性大调整》的分析文章,从改革大势、政策面、经济面、技术面、资金面等方面分析了股市走向,认为中国股市历史性大底就在眼前,号召股民大胆抄底。文章可能写得在理,针对性较强,刊发在《宝安风》上,获得不少好评。后又投稿《深圳商报》,沒想到《深圳商报》很给面子,洋洋四千言,登了大半版。我自己也沒想到,中国股市的历史大底让我给“逮”到了。受此鼓舞,后又陆陆续续写了一些股市文章,从中央到地方报刊发了不少。
说句心里话,我十分感恩《宝安风》这个平台,让我换了一种活法。在深圳,在宝安集闭,我是潇洒走了一回。我信一句话,走自己的路,不去说别人。虽然我在《宝安风》,只干了一年多时间,时间不长,但我是认认真真过了一把瘾。由于个人原因,我又回到内地重操旧业,干回了社科工作老本行。
人生匆匆。一晃人的半生就弹指而逝,每每想起在《宝安风》不长却颇多滋味的日子,心中便激荡出许多的感慨。此刻,在这篇短文点上句号之际,我蓦然想起收到春节前陈昌华老部长的电话:“老熊,我到处在找你,《宝安风》要出300期了。你是《宝安风》的老人,写点什么?”
真不容易,《宝安风》竟然办了300期了。300期,20多年的风雨历练,深圳那么多的企业内刊开场戏都唱的热热闹闹却大多昙花一现,唯独《宝安风》一路走了下来,而且走得风风光光,走得红红火火。这是值得怀想,值得书写的一件事。
我欣然应诺,写点什么?毕竟我曾是一个“宝安人”。此时此刻,我想起家乡一位大诗人洛夫的一首诗,诗名叫《因为风的缘故》。他是怀念故乡,我在回望深圳。心有灵犀一点通。我借用此诗名,表达我对《宝安风》一份特别的情怀,表达我对改革开放时代特别的感恩!
致敬《宝安风》!300期是你新的征程。
2021年2月20日
(作者简介: 熊考核,男,1955年生,1982年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宝安风》第三任执行主编。衡阳市社科联原党组书记、衡阳市船山学会原会长、湖南省船山学社副社长、衡阳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衡阳市首届优秀社会科学专家。从事船山学和衡阳历史文化研究三十年,出版著述8部,发表论文一百多篇,代表性著作有:《船山美学》、《人文船山》、《中国走向市场》、《 衡阳历史文化丛书》等。其成果多次获省、市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人文船山》 一书获湖南省第七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和衡阳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衡阳历史文化丛书》获湖南省第八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和衡阳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