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翱、顾璘与张居正
石广东
明嘉靖年间,山东长山的李士翱与苏州吴县的顾璘,同在湖北为官;一个是荆州知府,一个是湖北巡抚;却都是大明万历首辅张居正的恩师与伯乐。
李士翱(1488—1562),字如翰,号长白,山东长山县人。嘉靖二年进士。先后任潜山知县、婺源知县、山西道检察御史、荆州知府、承天知府、湖北右参政、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都察院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户部左侍郎,工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为明朝著名廉政大臣、是张居正的第一恩师。
顾璘(1476—1545),字华玉,号东桥居士,苏州吴县人。弘治九年进士,授广平知县、知开封府、迁吏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晚年致士归里,筑息园,大治亭舍,好宾客座无虚席;世称东桥先生。是张居正的第二恩师。
李士翱与顾璘为张居正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俩与张居正有着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彩故事。
救狐得梦
李士翱担任荆州知府的时候,有一天,坐着轿子下乡巡视,远远看见两个人抬着一个东西走过来。当轿子与那两个人相遇时,他传令落轿,让那两个人抬过来一看,原来是只狐狸,四脚朝天绑在担子上,头弯着朝向官轿,眼里闪出乞求的目光。
李士翱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便问这物从何而来。一人说:“小人们刚刚打猎回来,要到市上出卖。”李士翱便问明价钱,买了下来,让轿夫放于轿底,继续行路。到了一座山林旁边,就让轿夫解开绳子,将狐狸放走了。那狐狸深情地望着李士翱,摇摇尾巴进了树林。
当夜,李士翱忽得一梦,梦见一位胡姓老者向他叩头,千恩万谢,说谢他救命之恩,并说恩公15年后将会有大难,只有一个叫张居正的人能够救难。第二天,李士翱回想梦境,半信半疑,便将梦境说与师爷听。那师爷听了,当即建议他赶快寻找叫张居正的人。可茫茫人海,到哪里去找张居正呢?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天,李士翱又得一梦,梦见玉帝给他一方玉印,吩咐他交给一个叫张居正的孩子。李士翱醒来一想,前后两梦,都提到张居正,可是去哪儿寻找张居正呢?
主考奇遇
嘉靖十五年,荆州府举行童生考试。开考那天,阖府考生都来到南门附近的“文庙书院”。这是设在孔夫子庙内的一所学堂,是荆州的最高学府,也是前朝考秀才的地方。考生们正准备通过三座青石小桥进入考场,就听得一阵吆喝,鸣锣开道,是荆州知府李士翱坐着八抬大轿监考来了。考生们连忙四散让路,低头回避。只见一个十来岁的小孩,迈着小八字步,跟在几位白发老童生后面,不慌不忙地前行,只当没有什么事。
李士翱在轿里一眼看到,心里有些奇怪:这么小的考生,还没见到过呢。看他那神态,也跟别人不一样。怎么觉得这孩子好像在哪里见过?便令落轿吩咐侍从将小孩叫到眼前,上上下下打量了一遍,问道:“你这小小伢子,也来本府应考?待我出个对子,你若对得上便让你过这青石小桥,对不上就请你赶快回家”。小孩睁着一对机灵的眼睛,回头看看远远站在那里围观的众考生,再看看知府,随口说了一声: “大人请!”
这地方离文庙大门口不远,文庙大门左右各有一株古槐,李士翱随口说道:“大文庙,两棵树,顶天立地。”那小孩把考篮一举,随口答道:“小学生,一支笔,治国安邦。”这幅对联既工仗工整,气量宏大,又不失小孩子的天真雅气,当时便博得围观者的一片喝彩声。李士翱扫了周围众人一眼,大家顿时安静下来,不敢吱声。再低头一看,张白圭仍然神态安详,平静如常,故意沉声喝道:“小娃娃妄言治国安邦,好大口气!须知天下事难为,你凭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张居正毫不畏缩,有板有眼地说:“一等人,治家报国,两件事,读书耕田。”李士翱见他风姿奇瑰,气度不凡,心中暗暗称奇,便说:“小童生出言不凡,且在考场上大展身手吧。”说着便走进文庙,心中还在琢磨,我在哪里见过这个孩子呢?觉得似乎有些眼熟。
原来这孩子姓张,名白圭,荆州府江陵县人,12岁。他出生的前一夜,祖父梦见空中一轮明月照得地上如同白昼,明月缓缓落下,落进他家的水瓮中,照得满瓮发亮,随后,月亮变成了一只白色的大龟浮了上来,因此,孩子出生后就取名白圭。小白圭5岁入塾读书,10岁通六经大义,当地人称为“荆州神童 ”。
白圭改名
考试结束后,李士翱把考官们选出的前十名考卷读了一遍,尤其是第一名,觉得虽然字有些稚气,文章却是析义论理条理清晰,一气呵成。于是便吩咐下去,按考卷号查出考生姓名引来面见。等这名考生来到面前,他先是一愣,不想竟是那天在文庙前对对联的那个小孩。知府脸现笑容,惊喜地说;“原来张白圭就是你呀,果有文采,难得,难得。”
李士翱细细端详这孩子,眉清目秀,额广鼻隆,小小年纪却气宇轩昂,透出一股英气。他猛然想起,这不就是那天梦中玉帝指示授玉的孩子么?当时就问他家乡何处,姓字名讳,家中状况,小白圭不卑不亢,一一回答。听他说得头头是道,有鼻子有眼,越感到这伢子叫人喜爱。惊奇之下,李士翱反复看着张白圭的卷子,越看越爱不释手,连声赞叹:“国器,实在是国器啊!”于是,李士翱约见了十二岁的张白圭和他父亲张文明,一番深切交谈之后,李士翱更加确信了自己的判断:眼前这个仪容非凡的小孩子,有着超越凡人的才华和潜力,假以时日,必成国家栋梁之才!再三思索后,李士翱对这位神童少年说:“你的前途不可限量,不过,名字“白圭”二字欠妥。”此时李士翱满脑子里想的全是“居正”,于是因梦所名,便说道:“一个人的出名,靠的是个人才识的卓越超群,处事的秉公居正。你年少才高,前程远大,不如趁这次进学之机,改名叫居正吧。”并嘱咐他:“千万不要为名所累,只要勤奋读书,留意民众疾苦,一生一世秉公居正,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李士翱的谆谆告诫,说得情意深重,并当场取下腰间的玉佩赠予了小居正。张文明连忙起身下座拉起儿子作揖道谢,感谢知府大人的更名教诲之恩。从此,张居正伴着李士翱给他取的这个名字威震天下,并在以后的数百年间光耀青史。
居正失玉
张居正府试通过后,知府李士翱对其才学大为赞赏。一天,李士翱把张居正叫到书房,考问他与另一名学生顾渊的功课。顾渊因家中有事,提前告辞。
当晚,张居正准备离开时,发现李士翱送的玉佩不见了。他与李士翱暗想:“难道顾渊拿走了那块玉佩?”“你和顾渊私交甚好,不该因身外之物而毁了情面,此时就此罢休吧。”李士翱劝道。而张居正蹙眉不语,只是告辞。
次日,李士翱又把张居正与顾渊叫来府中读书。张居正不顾李士翱的暗示,竟当面询问顾渊玉佩之事。一个侯在书房外的丫鬟听到三人的话,慌忙进屋。原来,昨天她看到掉在门口的玉佩,以为是李士翱的,便拿去交给了李夫人。
李士翱笑道:“顾渊原不是贪小之人,倒是你一点情面都不讲。”张居正说:“正是看重情分,我才要追问到底,否则顾兄将永远背负一个窃玉的罪名。只有说出来,才能还他清白。”听了此话,顾渊大为叹服,老人再无芥蒂。
落榜之谜
嘉靖十六年秋天,在武昌参加完乡试的张居正怎么也不明白:自己高人一等的才气,誉满湖广的声名,纵横锦绣的文章,为何会名落孙山。
自己虽然小,可也没有理由,十三岁就不允许登科中举呀!
这时,曾经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甚至有些趾高气扬的张居正早已被沮丧低落所取代。如今名落孙山,回去如何和李知府交待?如何和父亲、母亲、爷爷和全家人交待?自己可是荆州神童啊!
原来此次乡试,并不是张居正考得不好,实在是事出有因。就是湖广巡抚顾璘有意不许录取他,让他在前进的道路上遇些挫折,在顺风顺水中遭遇点逆风逆浪,在一片坦途中添些坎坷,在人生旅途中多些羁绊和历练,以便磨练他的意志,使他更加奋发向上。他对此次监试的冯御史说,“张居正是个大才呀,早些发达,原无不可。但依我看来,十三岁的孩子就考中举人,以后很可能就会自满,反而把上进的心思散淡了。这对他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依老夫之见,最好让他晚中几年,等他再年长些,会更加老练些,将来的发展是不可限量的。不过,这是监试御史的事,一切由你斟酌定夺”。
实际上,冯御史的定夺也颇不容易,张居正的试卷亦深得湖广按察佥事陈束的赏识,人称“嘉靖八才子”之一的陈束极力推荐张居正的试卷,还建议录为“解元”。但冯御史想起顾麟的吩咐,坚决不予录取,还解元呐,连榜单都不让他上。这引起陈束的不满,张居正的考卷无可挑剔,张居正如此出类拔萃,为什么不予录取?这不是埋没贤才嘛!这不是徇私舞弊嘛!你这个御史是怎么当的?尽管陈束口无遮拦,据理力争,冯御史就是不给面子,气的陈束咬牙跺脚,直到冯御史把巡抚顾璘的话悄悄告诉了他,这才作罢;只是这些张居正毫不知情。当他百思不得其解,还在东湖岸边顾影徘徊时,却得到了巡抚顾璘要召见的邀请。
可是张居正却没有那种兴奋的感觉,也不知道顾璘为什么要召见他?
赠授犀带
顾璘虽然听许多人夸赞张居正,却没见过他。尽管他阻止了张居正的录取,对这个“荆州神童”却有极大地兴趣,于是便差人请张居正来府邸相见。
当看到张秀才年少英挺,唇红齿白,清秀俊朗,不仅长相不错,还聪明,又沉稳,是个大才!巡抚大人暗自喜欢。接下来就是一番长谈,从家境到家人,从名字到文字,从私塾到县学,从仕途经济到治国安邦,两个年龄相差悬殊的人侃侃而谈,成为巡抚府客厅上的一道风景。张居正虽然年幼,却是敢于表现,善于表现自己,多大的场合也不怯场。当他面对全省一把手的顾璘侃侃而谈的时候,顾璘的眼中多次放射出赞赏的目光。他确信自己的眼光不错,决策英明。好钢用在刀刃上,好鼓也要重锤敲!他决定当一个好伯乐,让这匹千里马历经磨练,扬鞭奋蹄,为大明江山匡扶社稷,排忧解难。
于是,顾璘指着庭前一丛修长苍翠的竹子,命张居正作诗一首。张居正沉吟片刻,朗声吟诵道;“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杆。”巡抚大人听后,击节赞叹:“好一个‘只上尽头杆’!张秀才定是前程不可限量。”
此时,东寺庙里的和尚送来几个西瓜为巡抚大人仲秋献瑞。顾璘见景生情,雅兴大发,随口吟出一句上联:“东寺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吟完他把目光投向张居正,张居正心领神会,即随口应道:“南极仙翁朝北斗,天大人情”。顾璘一听十分高兴,兴奋之际口中不觉又吟出一联:“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张居正立即应答:“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这时侯府衙外面阴云密布,天色突变雷雨降至,顾璘见景生情,又吟出一联:“玉帝行师,雷鼓旗云作队,雨剑风刀”;“嫦娥织锦,星经宿纬为梭,天机地轴。”张居正脱口而出,文辞精巧,气势不凡。顾璘拍案叫绝,一时间喜不自胜。这个张居正绝对是个栋梁之才!但顾璘是喜怒不露声色的人。他迅疾敛住笑容平静的说,“小伙子,一次应试不中,不一定说明你就不行了,很可能是哪个环节出了毛病。总之,你不要气馁,不要丧失信心,你还年轻,还有的是时间,回去努力学习,下次再来。不管别人如何看待你,我是看好你的!希望你不要辜负我的期望”。说罢站起身,解下腰中的犀带送给张居正,说道:“我这条带子其实是配不上你的,你以后是应该佩玉带的人,送你权且做个纪念吧。”顾璘平静的话语在张居正心里搅起一阵波澜。
在当时,只有巡抚、总督、按察使等省一级的高官可以佩带犀带(镶嵌犀牛角的带子)。而玉带那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内阁才能有资格佩带的饰物。顾璘他慧眼识珠,早就看出张居正不是个一般的人才,他是日后可以位列首辅操掌国政的人物,一条犀带算得了什么呐?
顾璘苦心
不仅赠送犀带,顾璘还设宴请张居正在巡抚府饮酒。席间叫出自己的小儿子顾峻指着张居正说,“这是荆州的张秀才,日后他必定成为朝中的重臣。到时候有事你可以去找他”。要知道,顾璘当时已经六十多岁的花甲之年了,而张居正才仅仅十三岁,二人相差起码有五十多岁。张居正急忙惶恐的起身和顾峻相见,同时也谢过顾璘的抬爱,算是接受了顾璘的“托孤”之词。顾璘的这番话未必就有“托孤”之意,更多的可以看做是对张居正的激励,为张居正的肩上增添重量,这和不让他十三岁就中举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但设宴,顾璘还留张居正在巡抚府小住。
在以后的几天里,顾璘经常带张居正出入各种社交场所,人前人后称呼张居正为自己的小友。还得意的和自己的下属说,“当年张燕公(唐朝张说)在李邺侯(《三字经》里“泌七岁,能赋棋”的李泌)年幼的时候就赏识了他,我和张秀才与他们可有一比?”下属们当然极尽赞誉之词。顾璘拿张说和李泌说事,无疑是对张居正相当高的赞誉。
张居正好生纳闷,名落孙山的人竟得到巡抚的接见,又是赠犀带,又是设宴请,还带着他到处逛,口口声声称自己为小友。还当着儿子的面说自己日后必成为朝廷重臣。会有那么显赫吗?
李士翱听说顾璘接见了他,悟出张居正落榜的玄机,李士翱只是鼓励他不要灰心,下期一定可以考中。但乡邻们的冷嘲热讽却叫张居正尝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就连疼爱他的曾祖父张诚也因为小居正的落榜而一病不起,不久就仙逝了。人生的第一次挫折,让张居正倍感凄楚苦涩,也让他懂得了收敛。回家后的一段时间,他一下子变得老成了许多,好像一下子长大了。他埋头苦读,期待着下一次的考试。
三年后,张居正再次来到武昌参加乡试,如愿以偿,成为湖广最年轻的举人。中举之后,他第一个想起的人就是顾璘。他要在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顾璘。然而,当他来到巡抚府时,却大失所望,知顾璘已奉命去承天督监“显陵”工程。
张居正得到消息立即沿汉江北上,又一个谜底被揭开。顾璘直接告诉他,上一次你没有中举,是我叫冯御史这么做的。耽误你三年时间,是我的错误。“大器晚成”是指一般的人说的,你显然不是一般人。我希望你要有远大的志向,成为像伊尹一样的大政治家,或者成为像颜渊那样的大学问家,不要只做一个年少成名的秀才。你能明白我的良苦用心吗?
张居正闻听后痛哭失声,此刻,他已经完全明白了顾璘的苦心。为什么名落孙山之后,顾璘要赠自己犀带,为什么要盛情设宴款待自己,为什么要带着自己出入各种场合。他从行李里拿出犀带捧在手里说:“谢谢大人的犀带,谢谢大人的良苦用心,我一定不辜负大人的殷殷教导,殷切希望。争取做一个匡扶社稷,对国家对社会有大用的人!”
正是李士翱和顾璘的识才、爱才,把张居正带上一条大展宏图、报效国家的光辉道路。张居正也由秀才、举人,而至进士、翰林、大学士,隆庆年间与高拱并为宰辅,万历初年任首辅,终成千古一相,写下一段辉煌篇章。
奉命承天
嘉靖十八年,皇帝南巡回乡。为确定章圣皇太后蒋氏的葬地,嘉靖皇帝朱厚熜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南巡,来回用了两个月时间,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达到了既定目标。而承天府既要修治道路桥梁,又要搭盖行宫席殿,还要负责随行官员及护卫两万多人十多天的食宿接待。还从当地募夫一万余名、坚车四百辆,这些准备,须在一个月期间完成。承天知府龚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因筹备工作疲劳过度,累死在为官任上。
为了保证显陵工程的如期完成,嘉靖皇帝南巡期间,行在吏部根据承天府知府空缺的问题,会同湖广地方官商议新的人选。已升任工部右侍郎、在承天督监显陵工程的顾璘极力推荐荆州知府李士翱,大家都认为他“有才望,可以担当此任,”于是向嘉靖皇帝提出了任职建议。
嘉靖十八年三月十九日丁亥,居兴王府旧邸的嘉靖皇帝,接见了时年五十二岁的李士翱,看到他貌魁梧、美须髯,双目炯炯,说话沉稳,且“才识素著,政绩有闻”,感到非常高兴。加上承天“陵寝所在,府事繁重”,所以很快批准李士翱加俸一级,担任承天府第三任知府。这使他与顾璘有了更多的合作机会,一起为明显陵建设作出贡献,为祖国留下一座辉煌的世界文化遗产。
李士翱任职承天府,正是在嘉靖皇帝驾巡的关键时刻,官军蜗集,供应浩繁;李士翱“区划有方,民不为扰”,受到上宪器重和褒奖。由于抽调的劳力太多,耽误了许多农时,加上粮食征用过度,造成当年粮食紧缺,出现了严重的饥荒。这年又闹灾疫,李士翱多方赈恤,特别是对于因病而死的贫民,他还拿出自己的俸禄进行安葬。李士翱为政尤重风教,时显陵兴工,兴王府和元祐宫等建设也在进行中,经他筹措的财物很多,但他廉洁奉公,一文不私,不占任何便宜。当李士翱升职湖广布政司右参政离任时,亦两袖清风,行李萧然,获士民交口称赞。
一纸救命
第一个故事曾介绍,李士翱曾梦见一位胡姓老者向他叩头,说谢他救命之恩,并说恩公十五年年后将会有大难,只有一个叫张居正的人能够救难。十五年后,这个梦真的得到了应验。
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庚戌之变”成了惊天大案,负有完全责任的首辅严嵩却把罪责推给了兵部尚书丁汝夔和户部尚书李士翱,他送上两本奏折,要求对丁、李分别“处斩。”李士翱的罪名是没有执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常规。这天恰好张居正当值,他看到了严嵩的奏折,愤愤不平,深感情况危急,,便灵机一动,写了“战地在北京,兵马未动,粮草何处行?”的小纸条,巧妙地贴在奏折的底面。
皇帝先看了第一本,即对兵部尚书丁汝夔御笔“弃市”。
世宗又翻看第二本奏折,看到“北京一战,李士翱无动于衷,没有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段,大为光火,狠狠摔了奏折。不想这一摔却意外发现了那张小纸条。信奉道教的皇帝大惊失色,仰头叹道:“天意啊,天意难为也!”他仔细思忖,认为内中大有道理。因为第一,打仗之事,朝廷未知会户部;第二,鞑靼兵在京城德胜门外烧杀,官兵在城内应战,粮草送往何处?但是,皇帝过于袒护首相严嵩,鉴于严李二人长期对立,李士翱又年事已高,便以“忤权”为名,御笔李士翱“闲住。”
张居正一张小纸条,救了恩师李士翱一条命。
居正报恩
张居正对于有更名之恩和知遇之恩的李士翱,一直念念不忘。在《答姜巡抚言李公恤典事》中说:“前有冒渎:李长白公讳士翱者,昔守荆南,甚有政绩,至今荆人俎豆之。历中外,咸著嘉声。清德令名,终身无玷。独以后裔式微,人鲜知者,恤典缺焉。今该科有再录之议,倘荷垂恩,特加表荐,不惟李公结效于冥壤,而区区亦得借饱于其邻矣。”(《张太岳集》卷三十五)另居正子小字有注:李公即初守荆试先父为神童者,后至户部尚书。
嘉靖四十一年(1562)五月二十三,75岁的李士翱在长山病逝。长山县和山东省及朝中许多官员纷纷上疏,为其喊冤鸣不平。山东巡抚姜廷颐、礼部尚书高仪、吏部尚书杨博等也向皇帝奏疏请旨,为李士翱平反。身居内阁的张居正更是努力为自己的恩师请命;他领导并亲自参与了为那些受严嵩迫害以及蒙冤受屈的官员平反昭雪。终使隆庆帝颁旨,为李士翱平反,赠资善大夫、太子少保。又降旨谕祭,赐谕葬,遣山东布政司左参议潘允端行谕祭礼。是年,隆庆帝再降圣旨,恢复李士翱原官,并派礼部主事李兑为其重新造墓,与祭二坛,赐
全葬。在墓地建有石坊和三米高的龙碑,还立起了石人石马。
顾璘仕至南京刑部尚书,也遭罢免。嘉靖二十四年去世。对于顾璘的知遇之恩,张居正更是终生难忘。他多次给顾璘原籍的应天巡抚、操江巡抚、文选司郎中、南京都察院御史等人修书请求抚恤顾璘的子孙后代,并满怀深情地诉说当年顾璘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弟家世寒贱,为童子时遇先刑部尚书东桥顾公,其抚楚时拔正与毁齿之时,称为神童。其实,正靡有异才,如古融、粲、勃、泌,足以惊人者。而顾公又当代名流,文章宗匠,乃一见即呼为小友,解束带赠之。临别又出幼子见嘱,曰:他日以子孙相托。方正徼时厚幸,以有今日,皆顾公所赐也。深惟古人一饭之谊,窃慕豫让国士之报,而力不副心。又顾公殁后,颇罹横议,家世虽微,有孙二人,今隶应天府学,其志行固有家风。追惟畴昔期许之言,而二子又幸侧门弟子之教。第不于此时借公垂盼优录,以少效犬马,恐一旦溘先朝露,即弟终已有负德之恨,无以见东桥公于幽漠矣。知门下肃教……”(《张太岳集》卷三十五《与南学院吴初泉》)。
居正又云:“仆自幼稚时受知于东桥顾公,以子孙见托,公所知也。其惠政湖湘,宣劳陵寝,清节伟绩,亦公所知也。今圣皇御极,思被幽隐。若此公者,虽不与大礼,大狱同科,然其行谊端方,文学醒籍,固江左伟人,先朝耆硕也。而历岁久远,人罕知者,顾恤典未及,公评惜焉。幸该科有再举之议。仆冒昧作一书托之少鲁提学(周少鲁),为之表扬附于公举之末,烦公转致之。倘面会少鲁,致详鄙意,又大快也。”(《张太岳集》卷三十五《与文选李石塘》)
写到此,深为张居正的感恩情结所感动。这就是“国家利益至上”的张居正,这就是名至实归的宰相之杰。 张居正对得起李士翱与顾璘相赠的玉佩和犀带,没有辜负他们的厚望与寄托。只是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恩将仇报使这两位恩师含恨九泉,永难瞑目。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