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王贞民 天庆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临猗县诸葛亮文化研究会同仁们,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经过六七年时间的辛苦努力,搜寻收集整理了河东天兴村一带流传了千余年的有关诸葛亮的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诸葛亮生于天兴”的一系列地方史料应收尽收地力求不落一个地编纂成册,引起了社会各界和诸葛亮文化研究的同仁们的高度关注,好评如潮。但也有不同的声音,这是百家争鸣的可喜现象,正说明诸葛亮文化研究会的工作初见成效,或触及到深水区,激起了层层浪花,无疑是好事一桩。笔者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从“三国”至今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河东天兴村一带关于诸葛亮出生地的记载,因文字落后的历史原因,各地的地方志尤为滞后,大多从明代开始纂写,“诸葛亮生于天兴”的最早史料,也出自明朝,之前状况难觅其详。这就更激励我们鼓起勇气,发扬填海移山接力式的奋进精神,把“诸葛亮生于天兴”这一历史悬案,落到实处,给世人一个尘埃落定的交代。我们清醒“船到中流浪更急,人都半山路更陡”,探究“诸葛亮生于天兴”是我们最初的使命,我们已经在路上,开弓没有回头箭。何况,挖掘“亮生于天兴”非遗文化,有促于提升“京内移河东”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力,“京内移河东”是《三国志》中记载的史实,夯实了“诸葛亮生于河东天兴村”的可靠性。正在此关键时刻,全国著名的三国文化及诸葛亮文化研究专家郭清华同志,对我们诸葛亮文化研究的工作起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他不遣余力地大力宣传和肯定了古河东荣河县天兴村是诸葛亮嫡孙诸葛京及其后裔的繁衍生息的发祥地,还把这一历史定论深入到寻常百姓家,让天兴村一带老百姓对天兴村的历史定位又多了一层新的希望,对诸葛爷孙及诸葛后裔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诉求。郭清华先生功莫大焉!他还精心设置了“诸葛亮文化博览园”的宏伟蓝图,说它是“第一”“唯一”毫无夸张。
诸葛亮生于天兴村,在当地老百姓中间代代相传了千余年,是谁也颠覆不了的文化遗产,而且老百姓对诸葛亮的智慧、人格魅力的景仰和崇拜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神化程度,由此而衍生的传说中的传说,故事中的故事,俯拾即是,信手可得。诸葛亮身后一、二百年,他的嫡孙诸葛京携其家眷内移河东落户天兴村,这一历史现状的重合,是不经意的偶合,还是有着历史的必然联系?诸如此类,有必要厘清。为此,笔者认为厘清以下几个问题,有利于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 。
1. 到目前为止,先贤诸葛亮的具体的出生地究竟有没有尘埃落定?笔者认为,截止现在诸葛亮的确切出生地并没有着落,没有定论,这间或是专家们的共识,史学界还在见仁智地论证之中。既然如此,我们天兴村一带有关于诸葛亮如此充分的传说和地方史料,当然应该理直气壮地毫不懈怠的探讨考证下去,或许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全国大伽的鼎力协助下,“诸葛亮生于天兴”的传说,会“奇迹”般地变为现实,写入史册。这绝不是不着边际的天方夜谭。我们也不能因为现在“正史”没有关于“诸葛亮生于天兴”的记载,就否认“亮生于天兴村”的千年史话。历史是人的历史,是人创造的,是人编纂的。我们也是人,为什么不可以填补历史的空白!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停下来前进的脚步,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精神,去实现“诸葛亮生于天兴”的奋斗目标!
2、 诸葛京携家眷内移河东天兴村是不经意的瞎走瞎撞扎根落户的,还是有目的地的到爷爷诸葛亮的出生地天兴村归宗认祖?笔者认为如果是瞎撞而来的,河东地面如此辽阔,何必不远数千里拖儿带女落户到一个不起眼的穷乡僻壤天兴村,还不惜代价地在此为爷爷承建了标志性工程——武侯庙等建筑,况且天兴村的武侯庙(老百姓叫“诸葛亮庙”)在古河东郡所管辖的二十个县里是唯一的一座,这是为什么?诸葛京如此的做法出于何种目的?退一步讲,如果不是有“诸葛亮生于天兴”的诱导,不是爷爷空前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诸葛京能排除万难一门心思地来到天兴村扎根落户繁衍生息?正因为这里是爷爷的生地,作为唯一的幸存的嫡孙诸葛京,有责任代表战死疆场的父兄,完成纪念爷爷的孝道重任——在天兴村承建武侯庙建筑群,永远地纪念自己的爷爷。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诸葛亮生于天兴犹如“兽皮”,诸葛京内移河东犹如“毫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 天兴村一带,盛传了千余年的诸葛亮的许多传说和故事以及不同的地方史志均记载“亮生于天兴”的资料,是因为“亮生于天兴村”才有了传说和史料还是因为“诸葛京内移河东”落户天兴才派生的?显然这些传说和故事以及如此多的史料的记载,是因为“诸葛亮生于天兴”而千古不衰,绝不是因为诸葛京内移河东落户天兴才引发出如此多的关于诸葛亮的传说和史料。诸葛京和爷爷诸葛亮,天壤之别,小巫见大巫,不可同日而语。但,诸葛京落户到爷爷出生地天兴村,进一步助推了对诸葛亮的怀念和颂扬并掀起新的高潮,更加深了史学界和老百姓对“亮生于天兴”的认知度。传说和史料的源头在“诸葛亮生于天兴”,绝非因诸葛京内移河东所致。
4、 “诸葛亮生于天兴”和“诸葛京内移河东落户天兴”这两则史实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还是相互排斥,不可兼容开蓄?不容置疑,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诸葛亮生于天兴”招致来诸葛京归宗认祖内移河东落户于天兴村的举动,“诸葛京落户天兴”又促进老百姓对爷爷诸葛亮敬仰和崇拜的热潮。这两个“课题”,双管齐下,同步地进行探讨发掘,反而有利于提升“诸葛京内移河东”的关注度和知名度,更能吸引世人的眼球,更有利于“诸葛亮文化博览园”构建和落地生根。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5、对 “诸葛亮压根就没有来过天兴,更谈不上出生于天兴村”的观点,你有何见解?笔者认为这也是“一家之言”,我们不能轻易下肯定和否定的结论,这都是对诸葛亮文化关注的积极的态度。诸葛亮从天兴出走以后,再没有回到天兴是不争的事实,但不等于他不是天兴出生的人。我们只能有进一步挖掘探讨的责任,相信总有一天“亮生于天兴”的传说,会水落石出,大白于天下,无论“是与否”,我们都是欢迎的,也算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貌。否则,我们将无颜面对河东的父老乡亲!概括而言,我们要坚持一个组织,一套人马,一个奋斗目标,分工协作,各有侧重,一手继续抓“诸葛亮生于天兴”这一初衷和使命,一手抓“诸葛京内移河东天兴村繁衍生息”的新的亮点,全力以赴分批次地完成“诸葛亮文化博览园”的宏伟的奋斗目标,尽快地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我们深信,路远无轻担,征途漫漫,唯有奋斗!
作者:王贞民2021 年 3 月
责任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