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对贾浅浅诗揪住不放,仅仅是对她个人不满吗
作者:冷歌(高建强)
最近,人们对贾浅浅的诗作的声讨,越来越尖锐了,愈演愈烈。一些圈里人以诗歌创作允许自由探索为由护短,有人还说贾浅浅的诗对中国诗歌是有贡献的呢,把诗歌再次推到人们的视野中,就凭这一点,就是贡献。
似乎有点可笑,还让人有点发蒙。
大家知道,诗歌是文学的旗帜,它是文学的精粹,是高雅艺术,更是一个国家的文化高地,是不能亵渎的。请看贾浅浅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副教授写了什么:一个孩子,在人家办公公室门口尿了一泡尿,另一个孩子见了,跟着尿了一泡尿。古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这么小,就开始有不良行为,还一个跟着一个模仿,家长非但不自责,还带着欣赏的眼光写到诗里,这是乖巧伶俐的童趣吗?简直就是教唆犯,唆使孩子学不良行为。美丑不分,是非不辨,竟然刊登在中国诗刊上,诗歌创作的圣坛上。请问这是传递怎样的价值导向?
诗歌创作,的确是允许探索的,但这个探索,应遵循形式服务于内容,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进行,不能无底线的探索,不能违背社会的基本道德良心,说简单点,要有是非观念,不能无底线的突破。照这样的探索下去,屎尿腐臭诗歌泛滥成灾,最终会把人们对诗歌那点美好的崇敬毁掉,把人们对道德伦理的那点坚守毁掉!
看看另一些诗:孩子“捏一块屎”,她赞许为“归来的王”;“两腿间流出来的东西,男人内裤的气味”;我是女人,一片开垦的土地......低俗不堪,竟然还是出自这位女副教授的笔下,还是登载在中国诗歌的圣坛上!这我要问了:究竟把中国诗歌引向哪里!中国诗歌照这样毫无底线的探索下去,泛滥下去,污染下去,中国诗歌毁了,中国人那点高雅的文化情结没了。
诗歌是体现着一个国家真善美的艺术,更是国家的文化战略要地,这个阵地是不能亵渎的。
伊拉克政权的众叛亲离,叙利亚的人心向背,香港暴乱的群魔乱舞,黑白颠倒,都是颜色革命首先在文化上的摧毁,被洗了脑,变得丑恶不分,是非不辨,然后一呼百应,成了动摇一个国家根基的致命武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文学是一个国家的修养和品位,诗歌是文学的旗帜。价值的导向,审美的偏离,是非的颠倒,道德的沦丧,这些要命根基的动摇,恰恰发生近些年中国诗歌的创作上,且越演愈烈。
说直白点:这次老百姓之所以对贾教授出现的问题揪着不放,大批特批,其实,这不仅是对贾教授诗歌创的不满,更是对中国诗歌创作中出现问题的不满。只不过是把她作为靶子,以表达对当前诗歌创作的方向性不满。因为有些人打着自由创作的旗号,什么都敢写,只要能博眼球,只要另类,奇思妙想,哪怕违背人之常理,毁了三观,写出屎尿味,也在所不惜!
这才是大家揪住不放的真正原因。
不仅有些人在诗歌创作的方向性问题上走了歪路,而且即使他们津津乐道的所谓探索,也是让人看不懂,而且呈现越是高端的诗刊越是看不懂,不知道他们究竟写了些什么,好像他们布下迷宫,根本不是写给老百姓看的,只给圈子里人看。这些生僻的,怪异的,难以理解的诗文,成了怪胎,他们还沾沾自喜,以为优秀得无人能出左右,可是一拿来朗诵,却听得人一头雾水,一股阴森腐臭味儿。谁又会拿这些怪异的诗歌来朗读呢!因为朗诵艺术对诗歌语言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求文字优美,朗朗上口,而且写实状物必须鲜明且有美感,是正能量的美文。这正吻合诗歌高雅艺术的一些特点。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追求:即普遍的审美观,价值观,文学艺术的价值取向。
古时写诗,还知道访遍妇孺,征询是否看得懂,看不懂就修改,改得看懂为止。古人都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诗写好了,没人看,看不懂,写得再好也白搭。一般来讲,作品看的人越多,影响力越大,文学价值越高。而我们很多诗歌作者,尽写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一方面抱怨现在诗歌没人看,诗歌没出路,另一方面又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能怪谁呢?只能怪自己!
这就涉及一个创作方向的问题,诗歌创作究竟是为谁写的?是给个别人看,还是大众看,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大多数人服务?
相反,正当有人抱怨诗歌没出路,走下坡路时,我们的朗诵艺术则把中国诗歌抬的很高。近些年,一些美的,善的,积极向上的,沾着阳光颜色的,正能量的诗歌在朗诵界大行其道,如火如荼,火遍大江南北,实在鼓舞人心,涌现了一大批被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和好诗人,如阿紫的《英雄》;欧震的《诗意中国》;碑林路人的《祖国,你就是我要唱的那首歌》、静水流深的《声音的行者》等一大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作品被人们广泛传诵。这是这次中国诗歌迎来黄金时代的强劲的助推剂。是民间兴起全民悦读活动,让诗歌艺术再次火了起来。
这与说贾浅浅对中国诗歌有贡献的论调,有半毛钱的关系吗!
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同样文学艺术的好坏也是由人民群众的实践决定的。
我们的文学,我们的诗歌究竟怎样写?写给谁看?为谁服务?这一次被十分尖锐的提出来了。亟待回答!
2021年2月11日17时于银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