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的年轻人(五)
2020年,我的俩第一
济南市章丘区曹范学区南曹范小学李蕾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创造了两个第一,让我终生难忘。
上第一堂“区”级公开课
“好,本节课就到这里,下课。”“老师再见!”“同学们再见!”伴随着熟悉的下课铃声,我的第一堂“区”级公开课结束了。
听课的老师们陆续离去,我长舒了一口气:紧张了一个星期,忙碌了一个星期,终于讲完了!学生们也很激动,像一群刚出笼的小鸟,围绕着我叽叽喳喳:“老师,刚才我上台讲故事的时候可紧张了,心跳加速了30倍!”“老师,对不起,我一上台大脑就一片空白了。”“老师,我急中生智,在讲故事的时候加上了动作。”“我也是,我也是!”“……”“同学们,你们配合得非常好,我们这节公开课很成功,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以后会越来越好!”我信心满满地鼓励着这群可爱的孩子们,尽管我心里清楚:这堂公开课被我“演砸”了。
3年了,这是我第一次有区教研员参加的公开课,直到上课的前一秒,我依旧心跳加速,不知所措,好在前一节课“排练”过,一切都按部就班的进行。临近尾声时,一个意想不到的状况发生了,我用翻页笔点击下一页时,屏幕突然不动了,下一页是分析盘古人物形象的环节,让学生自己说说盘古是个什么样的人。多媒体的失控让我的大脑也瞬间“短路”,关键时刻掉链子啊!我心急如焚,用力按动翻页笔,终于,页面切换了,但由于我的用力过猛,它直接跳过这一页到了下一页。怎么办呢?不管了,天意如此,漏掉就漏掉吧。电光石火间,我已经做出了重要的决定,直接讲下一页。这堂课结束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多么愚蠢的错误,毫无疑问,我漏掉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感知人物形象——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学流程已经铭记于心了,为什么还要让课件牵着走呢?这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想到这里,悔不当初!当然,我的收获远不止这一点。教研员毕老师的话让我对“公开课”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首先,公开课不是表演课,评委想看到的不是提前设计好的表演,而是真实发生的课堂情境。“表演课”固然经过了一番“精心包装”,但华而不实,操作流程整齐划一、中规中矩,少数优秀生是“主演”,积极发言;多数学生是群演,默默配合。这样的课堂让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在教学炫耀中被掩盖了。真正的公开课,应该是日常课堂的真实再现,学生提出质疑,师生共同探讨,实现共同发展。我们需要的是真实、平实、扎实的“原生态”课堂,这样的课堂才具有观摩价值和借鉴意义。
其次,讲课之前一定要“瞻前顾后”。瞻:向前看;顾:向后看。瞻前顾后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教师在讲新课之前一定要了解学情,认真研究学生学过的课文,做到“瞻前”;同时又要分析学生尚未学过的课文,找出联系与区别,做到“顾后”。语文教学只有“瞻前顾后”,才能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环环相扣,把知识的珍珠串成一条闪光的项链呈现给学生。
最后,语文课堂要回归生活。语言来源于生活,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赋予课文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实现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努力,向前辈们学习,做一株空谷幽兰,深深扎根,稳稳开花。
发表第一篇教学论文
去岁冬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计划,病毒横行霸道,开学时间被迫延迟,课堂教学变成了网络授课。对于习惯了忙碌的我们来说,“赋闲在家”,整日足不出户,的确有些空虚。
百无聊赖之际,收到邢老师的消息:写一片关于“智简课堂”的论文。一时间,我竟有些不知所措。我擅长的是随性散漫的随笔,而不是学术严谨的论文,于我而言,这真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既然邢老师相信我,我就尽我所能去完成吧!
说干就干。首先,我回顾2年以来的教学经历,写出了自己对“智简课堂”的认识;然后,我根据邢老师列出的提纲,选取不同的课例展开描写;最后用一段话对我们的“智简课堂”做出总结。一天之后,一篇“完美”的论文诞生了!
我兴冲冲地将自己的“大作”发给了邢老师,没想到却挨了“当头一棒”。邢老师说,课例选多了会显得凌乱,不如用一篇有代表性的课例贯穿全文,更能突显文章的主旨。一语点醒梦中人,我赶紧修改。我删去了《花钟》、《海滨小城》、《树之歌》等课例,只保留了《穷人》这一篇,然后按照邢老师的指导,结合“智简课堂”的特点,设计了“自学、互学、展学、促学”四个教学环节,起承转合,环环相扣。
功夫不负苦心人,邢老师肯定了我的论述过程,初稿敲定。这就相当于盖好了毛坯房,接下来就是精装修了。5000多字的文章,我一字一句的抄写在信纸上,像小学生修改习作一样,逐字逐句地修改,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直到眼花缭乱,头晕目眩。说实话,这是我人生中第二次写这种篇幅宏大的论文(第一次是大学毕业论文),究竟能不能写好,我心里也没底。邢老师不断鼓励我: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坚持下去,终会成功!我像一艘在黑暗中航行的船,虽然前路茫茫,但有了灯塔的指引,终将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夜晚,那样静谧,褪去了白日的喧嚣,只剩下黑色的面孔。我喜欢在这样的夜晚修改文章,万籁俱寂,只剩下纸笔摩擦发出的沙沙声。窗外明月相伴,浮躁的心灵沉浸在如水的月华中,逐渐变得清静。心静了,才能听见自己的心声;心清了,才能照见万物的实性。在一个又一个幽深的夜晚,我不厌其烦地修改了一遍又一遍,稿子誊抄了一遍又一遍,因为我坚信,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最后,又经过邢老师的精心修改,《以生为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一文终于定稿了。
我长舒了一口气,万斤枷锁终于卸下了。邢老师推荐我投稿,我试着投给了几家不同的报社。这是我第一次投稿,文章能不能发表呢?我翘首以待。盼星星,盼月亮,等了一天又一天,直到开学也没有收到任何一家报社的回复,看来我的论文是石沉大海了吧。忙碌的教学生活使我很快淡忘了这件事。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时间过得飞快,暑假来临了。夏日炎炎,蝉鸣声声,躲在家里吹空调,到也惬意。一日我午睡醒来,无意中看到邢老师的消息,那一瞬间,恍如梦中,我真的不敢相信,4个月前写的论文居然发表了,而且是《语言文字报》!我兴奋得不能自已,仿佛全世界的花都在这一刻绽放开来。
论文的成功发表给了我莫大的鼓励,我深知,这份荣耀的背后,是邢老师的耐心指导,是千千万万次的审查修改,更是我们全体同仁对“智简课堂”的探索和研究。前路漫漫,道阻且长,只有我们携手共进,砥砺前行,才能再创辉煌。
辛丑牛年将至,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新的目标:三耕,即舌耕(讲课),目耕(看书),笔耕(写作)。上课是我们每个老师必须完成的任务,阅读也是大部分教师的爱好,有了丰富的积累,自然下笔如有神。写作,承载着一名教师对课堂的反思,对教学的探索以及对自身的感悟,是对完美教学的不断追求,教师每年写好一篇论文又何妨?
王国维先生说,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写文章也是如此,历经彷徨,依然执着,才会豁然开朗。无论你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还是衣带渐宽终不悔,或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只要敢于奋斗,就是好的开端;只要坚持不懈,就可能收获。我不敢企盼每次为之衣带渐宽的“伊”都值得终生不悔,也不敢奢望每次蓦然回首,都有人独立于灯火阑珊处,但我相信,只要敢独上高楼,肯衣带渐宽,蓦然回首,终会柳暗花明。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