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儿时过小年
文稿/剪纸:孟祥宾

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祭灶日,民间谓之过小年。记得儿时每当小年的前一周,街巷里常有提着灶王爷画像的小贩,叫卖声不绝,直至小年过完。
过去的灶王爷画像有两种:一种是单像,灶君身穿官服,披红挂绿,一脸喜像。画像的两侧有一副对联,内容是“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横批是“一家之主”;也有的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另一种画像是两个人,一男一女。女的是灶王奶奶。画像是水印的,民间画工刻板,很随意,不太讲究。我家过小年娘为了省钱,有时就用剪纸代替,剪出来的灶神栩栩如生,贴到白纸上不亚于叫卖的画像。
有一次过小年,父亲买回来一张画像,说是其他的没有了,就买了这么一张。我打开一看就笑了,画里竟然是一男二女。我疑惑的问父亲怎么是一男二女?父亲却心不在焉的让我去问娘。娘推说没空,这事就不了了之了。后来,还是给同院胡奶奶糊火柴盒时,得到了答案。胡奶奶像一往讲故事那样讲给我听:“灶王爷的说法,在咱们山东民间有好多种。有的地方说皇帝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灶神,还有的地方把炎帝与祝融说成灶神,但普遍的说法是,灶神原来是一个姓张的富家子弟,娶妻郭丁香,后来休妻又娶一个叫李海棠姑娘,因这位姓张的好吃懒做,赶上家中又遭了一场火灾,很快家就败落了。”胡奶奶喝了一口茶接着说,“他家败落还在其次,最倒霉的是这位姓张的竟双目失明堕落成要饭的。一日乞讨来到前妻家中,因愧疚锥心,羞愧难堪,竟一头撞死在灶台前。此事让玉皇大帝知道了,玉帝念他有知耻之心,于是就把他封为灶神,而把他的前妻与后妻皆封为灶神奶奶。让他们除了当家家户户的一家之主,还兼管人间的祸福。”听了郭奶奶讲的故事,我心中的谜团才如冰释然。

祭灶在民间相当重视。传说这天灶王爷要到天上给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的善恶,对每个人进行操行评定。既然是评委,自然让人毕恭毕敬。所以,腊月二十三这天,整整一天就为灶王爷饯行做准备。北方在祭灶这天要早早的到集市上割肉,买鞭炮和芝麻糖,为晚上供奉灶神用。
傍晚时分,人们才开始准备祭灶。母亲先清理灶台,揭下熏得灰头土脸的旧灶神像,再贴上新请的灶神像,摆好供品,供品中有时有炖熟的鸡或肉,有时就摆些水果、点心、芝麻糖等,但每次都有自己包的水饺。只见娘双手合十祈祷说:“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好话多说,坏事莫讲。知道你是好心肠,给俺带来五谷香。”祷告一番后,就把那旧画像烧了。祭灶完了,娘拍拍我的头说:灶王爷上天了,吃芝麻糖吧!接着,母亲先给我一根。其实,正如前人所言:“心到神知,上供人吃”,这些供品年年都是我们这些小孩子解馋的佳节美食。

芝麻糖也称灶糖、糖瓜,又酥又甜,很好吃。每次祭完灶王爷,我们小伙伴们总是走出屋子,看看灶王爷是不是到了天宫,去执行他的神圣任务:“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然后回到屋里,抢着吃供品,和小伙伴们一起放鞭炮,好不热闹。
小年祭灶,各家有各家的情况,所以都不尽相同。百姓讲实惠主张量力而行,穷也过,富也过,很少有谁攀比。宋朝的吕蒙正没发迹之前,写过一首《祭灶诗》: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一碗清水,一首小诗就算祭灶了,民间的过法可窥一斑。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