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区教育第四十八期“相信种子·相信岁月”阅读分享会于2021年1月29日晚上20时拉开帷幕。
普洱市第一中学的李晓琨老师就品读《宋词》——千秋才女李清照,为大家举办了一场专题讲座,引领大家一同走进千秋才女的情思与独特魅力。
思茅区教育第四十八期“相信种子·相信岁月”阅读分享会于2021年1月29日晚上20时拉开帷幕。
普洱市第一中学的李晓琨老师就品读《宋词》——千秋才女李清照,为大家举办了一场专题讲座,引领大家一同走进千秋才女的情思与独特魅力。
主持人张苹华老师致开场词:
我非常喜欢李清照,高中时就读过一次李清照的传记文学《绿肥红瘦》,大学毕业时,毕业论文就是浅析李清照文学创作中“瘦”的独特意象及魅力,现在也一直关注和默默喜欢着李清照,尤其是李清照的《声声慢》把叠调运用到了极致:“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威”简直成了她个人凄冷美的最佳体观,她的这一创作可谓空前绝后,后世再无人能企及,也正因如此,人们通过她的词作,也看到了生命的“愁”绪在这位天才女词人身上产生的独特艺术魅力。
李清照也曾被喻为乱世中的美神,当我们穿过历史的烟尘咀嚼她生命中的“历程”时,才发现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只有她一人。
终观李清照的一生,可谓:命途坎坷,颠沛流离,除了早期那段温润的时光外,人生大段的岁月与时光都在煎熬中踽踽独行,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在封建社会的层层桎梏中,她以一个女性知识分子独有的眼光看待人生,她更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看许多人看不到的事,追求许多人达不到的境界。
下面有请普洱市第一中学的李晓琨老师带我们走进宋词,走进李清照。
李晓琨老师的讲解分为以下几部分:
一、人生三境: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立志高远)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孜孜以求)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终获成功)
三首词作者依次是晏殊、柳永和辛弃疾,尽管都是写恋爱与相思,但都写出了深度,醇化出了哲理。
二、唐诗宋词的特点
唐诗宋词,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璧。唐诗的特点是雄阔宏伟,几乎没有什么领域是不可以进入的。宋词就要窄的多,但精微深细,主要写花前月下的离情别绪,听歌赏舞的所思所感。
李晓琨老师推荐书目:《全宋词》、《蒋勋说宋词》、《李清照集校注》、《漱玉词》。
三、介绍李清照及其所写诗词
李清照从小就才华出众,诗和散文都很出色,还擅长书画,词更是宋词中独树一帜的名家,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她善于把口语锤炼得浅切平易、活泼动人,富于表现力,用于塑造鲜明的艺术形像。
李家有女初长成 雏凤清于老凤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其中,用慵、透、溜、嗅等词巧妙地写出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待字闺中时的羞涩可爱,同时暗喻李清照少女时期拥有自由的成长环境,并未被封建社会束缚。
愿得一人心 白首不相离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陽,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晓琨老师唱出了一剪梅中李清照的愁思与不忍丈夫赵明诚离别的一腔深情。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通过一个“试”字与前后对比,非常巧妙地写出词人惜花、惜春的心理变化。
情深,却遭家变;忧国,偏逢乱世。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妻所存的十多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在外,身染重病,去世。
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离婚被判刑2年。
1151—1156年:她没有子嗣,凄冷一身,孤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写出李清照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悲苦愁绝
在古代,一个女人中年丧夫就等于失群的孤雁,时时处处都受着灾难的窥伺。她孑然一身,流寓在杭州,绍兴和金华一带,在她的词中,早年那种清脆可口的闲愁再也找不回来了,剩下的只是凄厉和苦涩。
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忠臣
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二公送行。诗中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表达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关念故国的情怀。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李清照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字字珠玑,透出一股正气,震撼人心。
李清照是南渡前后的女词人,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她是遵守着词的一切规律而创作的。她一面重视音律,精炼字句;同时,她的词富于真实的性情与生活的表现。
她生逢国变、家破人亡,她的笔下,虽没有直接反映现实,但我们要知道她丈夫的死,她的流浪贫穷,她改嫁事件的受冤,都是那个乱离时代、封建社会直接给她的迫害。她正是当日一个受难者的代表;她的生活情感,也正是当日无数难民的生活情感。
《中国文学发展史》
最后李晓琨老师总结:
优秀的古典诗词不仅是炼字炼句的高标,更是抒写生命的本真,人性的本色。读诗词,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驰骋的想象、充沛的感情、鲜明的形象,更可以在深邃的思想和音乐般的语言中,得到优美、动人、鼓舞、张力......的审美体验。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心灵发育史。
老师们分享今日分享会所感所悟:
肖维姝校长分享:
一、小学、初中、高中老师应在一起多沟通交流。特别是小学语文老师,责任重大,小学时期学习对于人生来说起到奠基的作用,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驱动力,若能在小学阶段激起学生阅读、背诵唐诗宋词的兴趣,初高中则能够更加顺利衔接。
二、主题化阅读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思考。
杨磊老师分享了他大学时所作的一首词:
蝶恋花
滟滟微波拂岸堤,蒙蒙细雨,似梦游天际。鸡鹭惊起柳遮衣,追不及,轻舟迷离。
无言独靠本雕楼,青山未收, 难望断江洲。人生多少天衰事,都付与白云落照。
黄应能老师用4个美对今日分享会进行总结:诗词之美、传承之美、文化之美、自信之美。
其他书友们各抒己见:
张苹华老师总结:她以女儿之身,求人格之平等,她超脱世俗,求爱情之尊严。无论对得政事、学业、爱情、婚姻,她从不随波逐流,她的一生集国难、家难、婚难于一身,但因为有了诗词的浸润和温暖,她不但没有被命运折服,而是在磨难中汲取养料,绽放出最烂灿、最娇艳的生命之花。
李清照,人如其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骨子里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的超群脱俗,也正如屈原一样“众人皆醉我独醒”,更如马尔克思一样《百年孤独》;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李清照用最经典的诗何写尽人生无常,用最唯美的婉约之风治愈伤痛,更用最遇暖,最质感的生命态度圆满自己,福泽别人。
李清照因国破、家亡而带来的生活变迁、层层烦恼。透过字里行间,看到的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弱女子追求幸福、追求爱情的过程,从中也见证了历史车轮的印辙。
那些词中每一个文字,都自有她的深意,我们不能只是望见了花的美,却忘却了花的香,乃至于深藏于其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这也正是“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的意义所在。
愿各位书友能够“拜读名家大作,成可塑名家之才”,“与经典相伴,成为经典”。让我们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在阅读中拥有更加豁达、自在的人生。
文字:张苹华 薛 睿
图片:李柯颖 朱迪吉
责编:罗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