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思归投稿热线:czj90430(微信同步)
《二程故里归来话二程》
作者:潘朝铎
欲知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人杰地灵、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在洛阳这片宝地上孕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悠久的五千年历史文化,孕育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炎黄二帝、有蟜之生,首山经营、平逢躬耕。有蟜氏在洛阳平逢山诞下了炎黄二帝;夏王大禹在此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商、周、汉、魏、晋、隋、唐等十三个朝代在此定都;一百多位帝王在此指点江山;洛阳夹马营还孕育了大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宋相吕蒙正、理学先驱程颢、程颐、神笔王铎;还有无数个风流人物在此定居并长眠于此。秦相吕不韦长眠于偃师;袁天罡、狄仁杰长眠于此,李白、白居易长眠于此;王铎故居、吕蒙正故居、二程故里、邵雍故居安乐窝等等.......
我在孩童时常听祖父讲述王祥卧冰、神笔王铎、程门立雪的故事。为此也到过不少地方,也去过二程葬地程园。
听祖父讲,二程是一个程姓弟兄两个,老大叫程颢、弟弟叫程颐。传说程颢是个爱读书好学上进好孩子,深得父母喜欢。弟弟程颐不学无术,每日里游手好闲,黑睡大明起。一日天色很晚,程颢在挑灯读书,弟弟程颐从外边回来,程颐手拿一枚四四方方鸟蛋问哥哥可认的此物?程颢一见也吃了一惊,书中记载:丁郎丁郎、生蛋四方,搭窝是灵芝草,夜晚宿在檀香木树上。这就是丁郎鸟蛋。无论你把鸟窝弄回来还是把鸟宿的大树弄回来都是宝贝,唯有这个鸟蛋最不值钱。第二天程颢随着程颐上山去找檀香木树和灵芝鸟窝没有找到。回家后程颢程颐都十分懊悔,都在反思自己错误,程颢想自己总有满肚子知识不走出去也见不到宝贝,程颐则想自己不读书没知识,纵然见到宝贝也与之失之交臂。
弟弟程颐对哥哥说我要读书,哥哥将弟弟读书的房门用砖封住只留一个小洞供送饭。弟弟闭门读书,程颢漫步走天涯。三年后,程颢归来将弟弟读书房门打开,程颐此时抬头看天大笑三声,哈哈、哈哈、哈哈,此时晴天霹雳一声雷响,哥哥程颢急忙将弟弟程颐嘴捂上。此时哥哥知道三年苦读,弟弟天文地理、阴阳八卦。诸子百家都读透彻,一开口就会道破天机.....
程门立雪,说北宋有一个大学问家,他的名字叫做杨时,为人谦逊有礼貌。有一次,杨时来拜见老师程颐,但当时程颐正好在家里面睡觉,杨时不忍心打扰他的老师,就站在门外边,静静地等着老师醒过来。过了一会儿,天上下起了大雪,天气也开始变得很冷,但杨时没有走,而是在雪中站立着等待老师醒来。当老师睡醒的时候,发现门外站着一个“雪人”。后来杨时也成为了在天下都有名的大学者,这件事也作为尊重老师的典范,成为学界的佳话。
后来程颢、程颐成为大宋理学一代宗师........
2021年1月22日下午,洛阳作协一点(贾红松)老师提议去二程故里学习一下。我驾上宝驴带上丫头孝敬我的单反开车顺新伊大街一路向南,翻龙门山走洛栾快速直达嵩县田湖镇。下了快速通道走田湖东街到时十字街向南不远就看见一个巨大的石牌坊,上书两程故里。我急忙下车。只因祖父说过,牌坊多是值得褒奖的贤达故居,有的皇帝封过文官下轿、武将下马表达对贤达的尊重。我和一点驻足仔细观看,只见上有明英宗天顺六年敕建,上书“圣旨”,下书“两程故里”。
牌坊前右转不足千米即是程村,也就是二程故里。
二程故里分宗祠区和故居两大部分。左侧是宗祠右侧是故居。传说公元1082年,程颐想在洛阳龙门讲学,就给时任西京留守的文彦博去信。文彦博把自己位于“伊阙南鸣皋镇小庄一址”,连同“粮地十顷”送给了程颐,从此就有了著名的“伊皋书院”,也就是如今位于伊川县鸣皋镇的“伊川书院”。当时的鸣皋镇归嵩县管辖,此后,程颐大部分时间往来于洛阳和鸣皋两地,而鸣皋离程村只有10多公里。
公元1103年,宋徽宗将司马光等人之所谓罪行刻碑为记,立于端礼门,称为元祐党人碑。程颐被列入元祐党名单,宋徽宗要销毁他所写文字、著作。为躲避朝廷党禁的迫害,程颐将家迁居到田湖程村。公元1107年9月,程颐在程村溘然长逝。公元1085年程颢就病逝于洛阳履道坊的家中。
公元1220年,宋宁宗嘉定十三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公元1241年,宋理宗淳祐元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阳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公元1330年,元明宗至顺元年,下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
公元1455年,明代宗诏封程村为两程故里。公元1462年,明英宗敕建两程故里石坊,从那之后,两程故里一直称呼至今。
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两程进儒为贤。次年康熙帝又赐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
两程祠位于程村正街东头路边,门口坐北朝南有两座石狮守候。两程祠大门由正门和两个侧门组成,正门即“棂星门”。古时传说天上的文曲星即棂星,大门坊额上刻写此名,足以体现后人对两位旷世大儒的尊重。两个侧门旁边的墙壁上,分别书“道接子舆”“学贯濂溪”字样。
两程祠为三进院落,分别为棂星门、诚敬门、道学堂。道学堂是祭祀两程的正殿,入门便看到两程的塑像和牌位,上挂宋理宗敕封的“理学亢宗”匾额及康熙钦赐的“学达性天”匾额,光绪皇帝赐匾“伊洛渊源”、慈禧
太后赐匾“希踪颜孟”也悬挂于道学堂。两程祠坐北面南,整体布局以中轴为线,结构严谨对称,祠内石碑林立,古柏参天。
两程所开创的理学,在北宋最初是一个较小的儒学流派,被朱熹加以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具有比较严密逻辑体系的学说之后,程朱理学从此便在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思想领域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自北宋至清末,理学在中国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达700余年。
传说两程的高祖程羽,是宋太祖赵匡胤手下一员将领,也是赵光义的幕僚之一,后又做过宋真宗的老师,官至兵部侍郎,死后赠封少卿。曾祖父曾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则为吏部尚书。两程的父亲程 又以世家的荫庇,照例做了一个“郊社斋郎”,得到了晋升机会,由此起家,连续做了几十年的中央和地方官,官至太中大夫,到了暮年,才因老病退休。
程颢生长程颐一岁。程颢自幼聪颖,幼年习诵儒家经典,10岁能写诗作赋。他不但天资聪颖,并能刻苦学习,20余岁即中进士,随后做了几任地方小官。由于程颢在地方上有一些政绩,神宗即位之初,由御史中丞吕公著推荐,调回朝廷做了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当时,宋神宗鉴于内外交困,很想有一番作为,有时也召见程颢,但听了他的进言之后,以为不切实用,不感兴趣。这样,程颢知趣地请求退出朝廷,外补做官,遂为京西路提典刑狱,做了一个和知县职位相等的司法官。
程颢程颐在政治上同司马光等共同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实行变法的神宗时期,没有得到信任与重用,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顾为由,要求退居闲职。他回洛阳后,便与其弟程颐一起每日以读书劝学为事。神宗去世后,哲宗年幼,由高太皇太后听政。这时,反对新法的旧党人物被起用,掌握了政权,程颢也同时被召入京,授为中正寺丞,但还未及上路,便病死在家,终年54岁。
程颐“幼有高识,非礼不动”,18岁时写的《颜子所好何学论》,得到当时掌管太学的大儒胡瑗之赏识,立即传他相见,又“处以学职”,年轻的程颐从此一举出名,与他同在太学读书的吕希哲等人竟来拜他为师,“而四方之士,从游者日众”。如此“名声在外”的程颐,26岁时竟然考进士未中,如此挫折想必对他打击不小,于是从此绝意仕途,长期以“处士”的身份潜心于孔孟之道,从事讲学活动。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司马光等人掌握了政权,程颐也有了出头之日,并被推举做了皇帝的老师。但没有过多长时间,由于他在皇帝面前“议论褒贬,无所顾避”,这就一方面使其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许多读书人纷纷向他拜师问学,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一些朝臣对他的不满,要求把他“放还田里,以示典刑”。在这种形势逼迫之下,他主动辞职回乡。程颐自公元1088年起,便基本上脱离了政治生活,在洛阳从事讲学活动。
公元1096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仍被定为反对新党的“奸党”成员,贬到四川,公元1100年才被赦免而回到洛阳。公元1103年,又有人参他著书诽谤朝政,皇帝命人审查他的著作,驱散他的学生。在此境遇下,古稀之年的程颐只好从洛阳回到程村居住,并于公元1107年病死家中。
封建时代,棂星门每年只有二月、八月举行大典祭祀两程之日,或者皇帝和钦差大臣前来祭祀时才开中门。穿过第二道门坊诚敬门,就来到了道学堂。这里是祭祀两程的正殿,入门便看到两程的塑像和牌位,上挂宋理宗敕封的“理学亢宗”匾额,以及康熙钦赐的“学达性天”匾额。东西两边分别悬挂着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书写的“伊洛渊源”和“希踪颜孟”两块匾额。
两程塑像中,哥哥程颢黑发黑须,弟弟程颐白发白须。传说程颢“生而知之”,不费吹灰之力就满腹经纶,而程颐是“学而知之”,刻苦读书,学白了头发,故才有了渊博的学识。其实,程颢虽然是哥哥,但死时才54岁,故黑发黑须;弟弟程颐死时75岁,当然白发白须。如此传说无非是告诉后人,不论具有什么样的天资,只要刻苦努力,终能获得大学问成就大事业。
棂星门是“两程祠”的正大门,斗拱牌坊形建筑,原为五间,三门。棂星又名天田星。皇帝祭天时,要先祭棂星。用于孔庙,意思是像尊天一样尊敬孔子。后来人们又将棂星解释为天镇星、文曲星、魁星。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又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儒学门下。两程祠置棂星门表示要像尊孔一样尊敬二程。
“道接子舆”坊和“学贯濂溪坊在原程祠正门外两侧,东为“道接子舆”坊(杨时书),西为“学贯濂溪坊(游酢书)”,各一间,庑殿项。原坊被毁,只留匾额今镶嵌大门两侧墙上。“子舆”,孟轲字子舆,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道接子舆”,赞扬二程接续了孟子的道统。“濂溪”,周敦颐(茂叔)的别号,理学开山鼻祖,二程的启蒙老师。“学贯濂溪”,赞扬二程贯通了周敦颐的学说。
程祠建诚敬门,旨在弘扬二程诚敬思想。程颢说“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则诚”;程颐说“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临人则人化。”诚敬门对联为当代著名词赋家、书法家、碑刻艺术家李铁城先生所书写。
中间联:上联:仁义立治行之本,意思是一个人立身之本;下联:诚敬开入圣之
门,意思是一个人做到了诚敬,就进入到圣人的思想境界。两边联:上联:主敬功夫端易简,“主敬功夫”是指二程修身的根本途径,“端易简”是说修身要排除物欲的干扰。下联:参天事业自诚明,“参天事业”指参悟天地万物发展变化之道。一个人能参悟天地万物发展变化之道,自然就能做到诚实和明智。
和风甘雨坊“和风甘雨”颂赞程颢接人待物如阳春之温、时雨之润的品格。坊三间,尖顶八角挑檐,门上方匾额系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朱熹所题写,内供奉程门弟子神位。
烈日秋霜坊“烈日秋霜”颂赞程颐天资劲正、法度森严,对错误的批评像烈日秋霜一样无情。坊三间,尖顶八角挑檐,门上方匾额系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朱熹所题写,内供奉程门弟子45位。
道学堂,从宋代起,人们把二程创立的弘扬儒家学说的理学称为“道学” 。(道学不同于道教)。上挂“理学亢宗”匾额,为宋理宗敕封。赞誉二程为理学宗师。“学达性天”匾额,为清康熙皇帝帝所写。“伊洛渊源”匾额,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慈禧太后所书。二程在伊洛地区创立理学,故称伊洛渊源。“希踪颜孟”匾额,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光绪皇帝御书。意思是二程仰慕追从颜子、孟子,能达到他们的境界。道学堂内墙上布展有皇帝6封诏书和三篇御祭文,展柜布展5封诏书。其中明代宗御祭文赞誉二程“阐明正学,兴起斯文”,元文宗赞誉二程为“百世之真儒”。
西院人称博士院。明景泰六年(1455),朝廷敕封二程后裔“翰林院五经博士”。明清共敕封二程后裔五经博士19名。居住程祠东的称东博士,居住程祠西的称西博士。西院留存的房屋亦称“博士第”,为明清阁楼式建筑风格,首层有会客厅堂,卧室。二层为阁楼,也叫闺阁,屋顶置五脊六兽。现存四栋房屋重修于清同治年间。从后往前:第一栋:程颐故居。第二栋:二程讲学。第三栋:视民如伤。第四栋:理学祖庭。
程颐故居(程门立雪)再现程颐晚年在程村生活场景。宋崇宁三年(1103),程颐从伊皋书院迁居耙楼山下居住。宋大观元年(1107)9月17日病逝程村。书房墙上挂程颐四箴诗书法,为清代书法家张元济所书写。程颐四箴内容:箴,是规劝、告诫的话。程颐根据孔子的话写了四箴,从视、听、言、动方面对孔子的话进行阐释,也为人们提出了视听言动应遵循的准则。“视箴:心兮本虚,应物无迹,操之有要,视为之则。蔽交于前,其中则迁;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听箴: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诱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言箴:人心之动,因言以宣;发禁躁妄,内斯静专。矧是枢机,兴戎出好;吉凶荣辱,惟其所召。伤易则诞,伤烦则支;己肆物忤,出悖来违。非法不道,钦哉训辞!动箴:哲人知几,诚之于思;志士厉行,守之于为。顺理则裕,从欲惟危;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习与性成,圣贤同归。”
程颢、程颐作为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教育。其教育思想以明理修德、正心、养性、培养圣贤品格为目标,上正君心、下教化百姓,其教学方法以贵于自得、潜思善问、启发式为主,留下了“程门立雪”、“如坐春风”流传千古的佳话。 晋城办学 程颢在晋城办乡学、建书院、亲自教学生读书断句,晋城出现乡民“驱儿市上买书读,宁使田间禾不薅”的景象,田间有乡民为读经忘记干活的现象,晋城一时文风大盛。后人写诗歌颂程颢:
北宋·黄廉有诗赞曰:河东人物劲气豪,泽州学者如牛毛。大家子弟弄文墨,其次亦复挎弓刀;去年较射九百人,五十八人同赐袍。今年两科取进士,落钧连引十三鳌;迩来习俗益趋善,家家门户争相高。驱儿市上买书读,宁使田间禾不薅;我因行县饱闻见,访问终日忘勤劳。太平父老知此否?语汝圣世今难遭;欲令王民尽知教,先自乡里蒸群髦。古来将相本无种,从今着意鞭儿曹;视民如伤,以民为本。程颢在从政期间,他秉持儒家以民为本的政治理想,以仁者爱人的君子风范,视民如伤,济世活人,深得百姓爱戴,留下了动人的佳话。
程颢每到一地做官,就在桌子上写“视民如伤”,作为自己从政的座右铭,并说“颢常愧此四字!”视民如伤,意思是,尊重、爱护百姓,恐怕惊扰、打动他们,则国家就会兴旺;视百姓如泥土、小草,恣意践踏,则国必亡。
右侧墙壁展现的是程颐为政理念。程颐25岁时,上书宋仁宗,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固本之道,在于安民。”
程颐在代吕公著应诏上神宗皇帝书中提出:“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
二程创立了以天理论为哲学基础,以明道、明理、明义理为核心、以成德成圣为最高精神追求的理学体系,为中国人建立了道德信仰和道义自觉,为人们安身立命、行为处事提出了原则和方法。
二程理学思想博大精深,有几句话,涵盖了修身治家理政的主要理念。一是人皆可以至圣人。孝其当孝、悌其所当悌,自是而推之,则亦圣人矣。中正而诚则圣矣。
二是德善日积,则福禄日臻。三是天下之治,正家为先。治家之道,正身为本。四是政在修己,身正则官治。
五说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六讲一心
潘朝铎、笔名:孟研、正义、天马、潘峰,山野小草。1965年生,祖居中国洛阳北邙脚下。法律工作者,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洛阳市基层法律服务业协会会员,洛阳市司仪协会会员,孟津县易学研究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中国诗书画家网高级诗词家、高级书画家,中国乡村作家.1994年开始新闻及文学创作1995年在平乐镇党委通讯组从事宣传报道工作、1996年县委政法委主管全县政法宣传及孟津电视台《政法天地》编审工作。1997年到县法院研究室从事政法宣传及《法院简报》编辑。2000年洛阳电视台新闻部《今日报道》记者、洛阳市委政研室《领导参阅》编辑部做记者编辑。后在河南城乡经济报财经周刊做记者。作品先后在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经济日报、人民法院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大河报,河南法制报,河南农村报,老人春秋,洛阳日报,晚报,经济报,交通报,公安报,法制报,卫生报,今日头条,都市头条,中国诗书画家网、中国散文网、等国家、省市报刊网络媒体发表。创作的《静思》在《中国乡村》杂志刊出、《咏洛阳》、《咏牡丹》等作品在第六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中被评为二等奖、被中国诗文书画家网评为一等奖。作品被收入《2019年中外诗歌散文精品集》、《中国诗文书画家名作金榜集》(2020卷)。创作的《洛阳来吧》、《赏梅》、《抗瘟疫》在第七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中被评为一等奖并授予全国文艺创作名家,作品载入《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精品集》。作品《咏春》等收入《新中国成立71周年文艺作品大典》。书法作品在第三届‘琅琊杯’全国诗书画家精英赛中被评为一等奖。2020年书法作品被中国诗书画家网授予“诗书画风采人物”载入《中国当代作家书画家名作典藏》一书。《北邙飞歌》系列作品,诗歌集、散文集、姓名藏头诗集正在出版社校对中,不日与读者见面。
电话微信号:1873792625
QQ:349682428
美篇号:173009093
邮箱:天马律师<[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