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规教言论·33

古浊时众生福德浅,是故智者极罕见,
虽劝行持高尚行,实际秉持极难为。
五浊兴盛的末法时代,众生福德极为浅薄,具远见、有利他心的智者也罕见应世。即使有的话,他们以种种方便劝众生行持高尚行为,真正能做到的人也是寥若晨星。
在古代,伏藏大师、大成就者、大智者成批涌现,而现在这样的大德却越来越少。不仅我们普通人的福报极浅,包括有些高僧大德也是这样认为。比如弘一大师,在别人看来他的福报非常不错,学识、地位、修行等令人羡慕,但他始终认为自己的福报浅。在有些教言中,他针对学佛年轻人的劣习,提出了四点建议:一、爱惜福报;二、经常劳动;三、受持戒律;四、自尊自重。尤其是惜福这一条,他常说:“我们末法众生的福报很浅,一切衣食切不可随意浪费。”草鞋、衣服没有用五、六年,他是从来不换的,日常饮食非常简单,用纸墨也很节省。他经常给僧众讲这些道理,说不仅是自己,印光法师对惜福也很重视:有一次,一个人供养印光法师白木耳,让他补身体,大师马上托人送给谛闲法师,说自己福报浅不堪受用。像这样的大德,珍惜福报尚且如此,我们这些平凡众生,行为上更应该值得注意。
麦彭仁波切说:“末法众生的福报浅薄,真正有福报、有智慧的人相当稀少,即使偶尔出现于世,也是违缘重重。”去年尼众这边重视闻思修行时,好多法师都生病了,她们认为自己的福报太浅了。萨迦班智达也说:“智慧渊博、持戒清净、道德高尚之人,不一定会长寿百岁,且会出现各种违缘。”因此,藏地、汉地有相当一部分高僧大德,寿命、事业在显现上都没有圆满。
此外,在末法时期,劝众生行持善法也非常困难。今天跟他说得好好的,但他坚持两三天之后,又开始故态复萌了。所以,正如颂词中所说“虽劝行持高尚行,实际秉持极难为”。
现在众生福报的确浅,对古人的传统道德和高僧大德的崇高思想,几乎都不太重视,认为这些太陈旧、呆板,跟不上时代潮流。他们一味追求乱七八糟的知识,行持高尚的行为鲜有耳闻。
古代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以及佛教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精神,对调整人心有非常大的帮助。尤其是佛教的种种行持,并未随时代的变迁而化为乌有。你们新一代的佛教徒,应将这些传统牢牢掌握、代代相传,不要为了适应现代人的口味,就将佛教的行为和思想慢慢淡化,最终彻底世俗化。
我有时候不太愿意去大寺院,因为那里经常忙于外面的建筑,闻思修行的现象难得一见。每次去那些寺院时,总有人给你介绍:“我们殿堂花了几亿人民币,折多少美金……”其实,这个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内心的变化才是最重要的。
前年,我去了东北海城的“大悲寺”,那里虽然建立只有五、六年,但保持着古代佛教的传统。僧人全部是手持钵盂、日中一食,不接触金钱,除了三衣以外,身上不持分文,个人的供养都属于常住。门口还有个大标牌,上面写着“禁止收钱”。平时我在别的寺院和道场中,看到的都是“欢迎捐款,功德无量”,相比之下,那里的道风让人赞叹万分。
上师如意宝在《智悲精滴》中,也曾对出家人、在家人有过一些批评,说现在有些人特别喜欢低级庸俗的时尚,将叛逆行为当作新潮处处标榜,优良传统几乎被全盘抛弃,语言行为更是不伦不类。当然,这并不是让我们非要过古人的简陋生活,把茶壶全部扔掉,每个人都要拿着瓦罐,而是说有些有价值的思想瑰宝,万万不能舍弃。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如今许多人一改以往的传统,竞相在穿着打扮上标新立异:今天穿喇叭裤,明天穿牛仔裤;今天把头发染成黄色,明天又改成红色;今天的眼睛是绿色,明天又变成黄色……。每天盲目地在外表上更新换代,内心的智慧却日渐贫瘠荒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