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S:往下拉——看《记者手记:三间教室里十名特教老师和他们的“孩子们”》去看看特教老师们平凡而又温暖的教学生活,听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捐赠仪式
上午十点,民进昆明市委委员李莹波一行来到学校,向全体老师每人捐赠了一份意外伤害保险以及1000双一次性医用手套并组织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医疗专家,现场为学校全体师生进行身体检查,为他们测量血压、心电、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等。
△西山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
民进昆明市委委员 李莹波:“民进主要就是以教育文化为主界别的。来到这里给我心灵非常的震撼,看到我们这些老师的不易,但是我觉得他们干的也是一个光荣的事业,而且比我们普通的教育更光荣、更伟大。我们这次来了以后,我会把我的感受包括我们的所见所闻,带回去传达给我们的会员,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关爱这个特殊儿童的教育。”

△ 李莹波接受记者采访
活动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涛针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老师面临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题为《压力与情绪管理》的心理辅导讲座。从情绪的分类、功能和如何释放压力、管理情绪等几方面,让老师们积极面对自己的情绪,建议老师们学会和每一种情绪成为朋友,调节心态,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涛给老师们做《压力与情绪管理》心理辅导讲座
据了解,昆明市西山区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于今年10月份,经西山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目前,全校共有10名教师、37名学生。学校以残疾儿童心理发展和社会需求为目标,为残疾儿童提供教育康复训练并承担西山区特殊儿童送教任务。
记者手记:
三间教室里十名特教老师和她们的“孩子们”
曾经看过一本书《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作者高铭用4年的时间,以访谈的形式,记录并刻画出100多名精神障碍患者独特的精神世界,他们不断编织自己的网,以强大的力量来对抗现实;也曾经看过美国的一部电影《雨人》,著名影星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主人公雷蒙是一名自闭症患者,他咬字不清,总是把自己的名字叫成“雨人”,却拥有着神奇的记忆能力;还看过马来西亚公益短片《光》,同样是自闭症患者的主人公文光,陶醉在自己玻璃容器般纯净透明的世界里,实现了从智障呆子到音乐天才的惊天逆转……

△马来西亚公益短片《光》剧照
然而,当我们走进现实,
走进特殊儿童群体的时候
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一所学校 两个月校龄 三间教室

在西山区鱼翅路上,有一所今年10月23日挂牌成立的学校——西山区特殊教育学校。截止记者发稿时,正是学校成立2个月零2天。学校经西山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为九年义务教育适龄残疾儿童提供教育康复训练并承担西山区特殊儿童送教任务。在这里,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的眼睛会发光……

△他们的眼睛会发光

△记者许颖和孩子拥抱
因为民进昆明市委“同心护春蕾·关爱特殊儿童教育”公益活动,记者跟随民进昆明市委委员来到学校,穿过楼道上隔着的护栏,踏进没有123,没有ABC,没有黑板和讲台的教室。因为患有智力障碍、唐氏综合症、自闭症或孤独症,这里的孩子们几乎都不会说话,不会交流,但他们却有一双双清澈的眼睛,如同寒冬里一泓泓热腾腾的温泉。
现实生活中,这些特殊的孩子并不都可能成为某一方面的天才。乐观估计,能拥有一定天赋的自闭症患者只占总数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人们接触到的,更多的是他们内心的孤独,甚至是在人群中怪异的表达方式和互动障碍。而患有唐氏综合症的“糖宝宝”们,虽然拥有一个甜美的名字,但四肢不听使唤,甚至一个简单的吃饭动作都需要不停地反复练习。幸运的是,他们来到了西山区特殊教育学校,遇到了十位甘于平凡的老师,用满腔的心血与汗水,浇灌着这些“残缺的花朵”。
(按采访顺序 排序不分先后)

△罗瑛老师
罗瑛是西山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1991年7月毕业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后的她并没有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虽然在普通教育一线也获得了云南省“省级中小学骨干教师”、第三届“春城教学名师”等荣誉,但是,没从事特殊教育一直是她的遗憾。在工作的第三十个年头,西山区教体局领导找到她,问她愿不愿与到这样一所新办的特殊教育学校来,她欣然答应了。她说,这算是起步,也算是回归,她将尽自己全力,用心付出,带着老师们,让这些折翼的天使也能飞翔。

△周虹老师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周虹,在校期间辅修了“教育学”双学位。她告诉记者,选择这份职业,刚开始只是觉得可以尝试一下,但当第一天面对孩子们的时候,她突然被震撼到了,于是决定留下来。周虹说:在学校,最大的收获就是孩子们带给她的欢乐,还有那些你本不抱希望的暗藏的小惊喜。她最担心的就是照顾不好这些孩子,总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全部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陪伴孩子们快乐成长。

△刘建芳老师
已经从事了3年普通教育工作的她,义无反顾地在今年选择了特殊教育工作。因为一次偶然的机缘,她想用自己的教育经验,帮助这些身体有障碍的孩子们。开学第一天,一个8岁的男孩大便失禁,蹭得浑身都是,她一下子惊了,和其他老师手足无措地处理,帮孩子擦洗和换上干净的衣物。接下来一段时间,她低落、沮丧、怀疑自己,因为她发现,之前的教学经验根本不适合特殊教育。但是,教美术的她,在之后的教学中看到孩子们认真涂鸦的图画,尽管粗糙却温暖人心的时候,她决定,把爱心献给学生,诚心送给家长,信心留给自己。坚持本心,努力做好自己觉得对的事。
曾经在普通学校任教,13年来一直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工作的她,采访的时候话特别少,但从其他老师口中得知,靳老师其实是个热心且温暖的人。有洁癖的她刚开始从事这份工作的时候,孩子们抱着她、把鼻涕、口水蹭到她身上都会让她感到很难受,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磨合,靳老师现在已经能很好地接受孩子们不管是什么方式的宣泄和表达了。她说让她觉得最欣慰的,是花了整整两个月时间,教会了一个情况较好的7岁孩子从一数到了十。(尊重靳老师意见,不放个人照片。)
孙玉波——我以为自己是个教育专家,到了这才发现,自己是个教育外行

△孙玉波老师
孙老师是学校里的两个男教师之一,是到这里支教的,之前在工人新村小学从事体育教育。因为西山区特殊教育学校成立后,学校急需一名男老师,加之孙老师有此意愿,就来到了这里。他说,曾经以为自己是个教育专家,可到了这,才发现自己是个教育外行,之前累积的所有教学经验在这里都不适用。经过不断地总结,他现在正在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带着孩子们做一些感统训练。他最感动的事情,就是有一天放学的时候,目睹一个8岁的孩子第一次对着前来接孩子的父亲叫了一声“爸爸”,那位父亲一下子忍不住嚎啕大哭。那一刻,孙老师彻底被感动了,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力把孩子们教成能适应社会、生活自理的人。

△余会兰老师
今年是余会兰毕业的第十年,之前从事过好几份工作,毕业十年,对自己的人生和价值有了全新思考的她想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来到西山区特殊教育学校,在和孩子们的相处中,余会兰总结了一套更好地和孩子们交流的方法,那就是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尊重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她说,刚开始做这份工作的时候,梦里梦外都是这些孩子,很焦虑,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们交流,但是现在,她开始慢慢找到了方法,她会一直做下去,因为,爱是长久的坚持和付出,而她爱这些孩子们。

△黄桂仁老师
这个满脸都堆满笑容的女孩,和她聊天的时候,感觉快要被她的笑融化了 。从普通的音乐老师,到现在在学校兼任音乐和体育,黄老师说,刚到学校的时候,自己悄悄地哭了两次:第一次是到学校之前,一切都是未知的,内心充满关于未知的忐忑,让她感到害怕;第二次哭是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回忆一周以来和孩子们的接触,回想起这三间教室和30多个学生,还有和她一样坚守在特殊教育战线上的老师们,她感动得哭了。她告诉记者:心理学上曾经说过“没有交流就是绝境”,于是,她尝试着教孩子们唱歌,经过两个月,孩子们可以艰难地唱出《听我说谢谢你》的旋律时,走廊上终于有歌声了,这歌声,将支持她继续走下去。

△周婷老师
曾经在普通中学当了十年的英语老师,因为工作调动,她选择尝试特殊教育。周婷曾经以为,教育的成就感来源于学生学到的知识,获得的能力,考上了一所好的大学,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时隔多年,学生还能记住自己。但在这里,可能你陪伴了孩子多年,他却不知道你是谁。现在的周婷,只要是孩子们见面时招手跟她打个招呼,告别时挥手表示再见,或是孩子们从不能自理到学会了上厕所,任何一点小改变都会让她感动和充满成就感。她说,教育本是一场温暖的修行,她只想以父母之心,用善良唤醒善良,用生命温暖生命,让孩子们离正常的生活更近一点。

△包钒妤老师
眼前这个朴实的女孩,重复着自己的两个梦,一个是梦境,一个是梦想。她说,刚接触这份工作的时候,连续好多个夜晚,她都在重复着同一个关于孩子们的梦境,她曾经手足无措,曾经倍感压力,曾经不知道该怎么去教学,但是现在,在西山区特殊教育学校,她收获了内心的安宁,和孩子们在一起,所有的一切都是纯粹的。她的梦醒了,化成了梦想,她要用心去关爱孩子们,帮助他们养成正常的行为习惯,带给他们生活化的教育。
任鹏达老师——“教育难!特殊教育更难!培智教育难上加难!”

△任鹏达老师
采访的时候,任鹏达老师外出办事了。这位从昆明市盲哑学校调过来的老师,曾荣获教育部、中国残联授予的“特教园丁奖”等光荣称号。他说“教育难!特殊教育更难!培智教育更难上加难!”但无论如何,他将用他的爱心和教学经验,为特殊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这就是西山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们,也是所有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工作者的缩影,在无数次的质疑中重拾信念,在无数个日日夜夜中见证孩子们的成长。作为一名老师,他们可能永远品尝不到学生金榜题名的喜悦,也体验不到桃李满天下的成功,但却在更多的爱与付出中,收获着别样的幸福。
来源:昆明教育电视台
记者:许 颖 柳生骏楠
责编:罗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