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刘金芳(网商社科特约作者)
从商丘古城沿商宁公路西行大约三十公里左右,就是宁陵县城。宁陵,隶属于商丘市,商丘的外八县之一,清光绪版的《宁陵县志》记载:“宁陵右接汴梁,左通邹鲁,河洛流乎西北,淮泗达乎东南。”宁陵其民风淳厚,历史悠久,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千年的文明滋养。
远古时期,宁陵为葛地,葛天氏部族在此繁衍生息。葛天氏初为部族首领,后袭“三皇”之一伏羲氏名号、帝位,为中原部落联盟共主,故史称“古帝王”。春秋时期为宋国沙随国宁邑。战国时期成为魏国一部分,魏安釐王时候,宁陵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信陵君魏无忌的封地。唐代大诗人李白尝游宋州梁园时也曾经在其诗作《侠客行》中盛赞道: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魏信陵君不但是战国时期一位历史风云人物,同时也是商丘宁陵历史上一位重量级的历史名人。

一、礼贤下士,为战国四公子之首
公元前365年,魏国攻宋,占领宋国的仪台(今虞城西南)及其以西包括今宁陵县这方土地后,这片土地成为当时魏国的国土。
公元前276年,魏安釐王封其弟魏无忌于信陵(今河南省宁陵县),他因此被称为信陵君。这里成为信陵君的封邑。
《水经注》卷二十三记载:“葛于六国属魏,魏安釐王以封公子无忌,号信陵君,其地葛乡,即是城也。”
清代《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也记载:“战国时,魏公子无忌封信陵君,而食邑于宁。”
信陵君名魏无忌,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魏国公子、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公子”。因其礼贤下士、窃符救赵之事名扬青史,后人推其为战国四公子之首。
据《史记》所载,信陵君为人仁而下士,有食客三千人。信陵君是一位礼贤下士、顾全大局、富有政治远见与军事才能的高洁之士,相较于同属于战国四公子的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司马迁对其评价远在三人之上,称赞其“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
侯嬴是一名隐士,已经七十岁了,年老家贫,社会地位低下,为魏国都城大梁看守东大门的小吏。信陵君闻其贤,亲自去问候,“欲厚遗之”,结果侯嬴不接受。于是信陵君大摆筵席,宴会宾客,等诸人坐定,信陵君才带着马车迎接侯嬴。侯嬴直接坐上上首,毫不谦让,信陵君手执马鞭,愈加恭敬。侯嬴又引车去市场中,见其朋友朱亥,两人久立说话,而信陵君的神色却是愈加恭敬。整个市场上的人见此,都骂侯嬴。到了宴会,信陵君引侯嬴上坐,并一个个地把宾客向侯嬴做了介绍,并向侯嬴祝寿。侯嬴于是对信陵君公子无忌说:我之前的表现都是故意的,是为了成全公子的名声,现在集市上的人都认为公子是个高尚的人。于是侯嬴成了信陵君公子无忌的上宾,后来侯嬴又把贤能勇猛的朱亥介绍给信陵君。
后来,信陵君魏无忌居住在赵国期间,听说有两位著名的隐士——毛公和薛公,便打算前往拜见.当时,毛公隐居在赌馆里,薛公隐居在酒肆中,他们得知魏国公子想要来结交自己,于是就故意地躲了起来,信陵君暗访得知二人在薛家,于是假作买浆之人与二人相见。二人被无忌的恭敬、执著所打动,便接待了他,经过融洽的交谈,他们成为了朋友。有人见信陵君与赌徒同游,深以为怪,信陵君却回答说:某常闻赵有毛公、薛公,恨不得与之同游,今日为之执鞭,尚恐其不屑于我。天下的游士听说此事,都纷纷前来投奔信陵君门下。

无论一个团体或者一个国家,人才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个国家荣辱兴衰的保障。信陵君用自己高尚的人生魅力和礼贤下士的风度让天下有材之士纷纷投入其门下,不但自己在当时诸侯国中享有崇高的声望,也让他能够及时洞察各方面的信息。
有一次,他正和魏安釐王下棋,北边边境上传来了警报,说:“赵国发兵进犯,将要进入边境了。”魏安釐王大吃一惊,赶紧放下棋子,想要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信陵君拉住他说:“没事儿,是赵王在打猎,不是侵犯边境。”说完还要跟魏安釐王接着下棋。可是魏安釐王惊恐不安,心思根本不在棋上。又过了一会儿,北边再次传来消息:“赵王是在打猎,不是进犯边境。”安釐王非常惊讶,问信陵君:“你是怎么知道的?”信陵君说:“我的食客中有个人能探听到赵王的秘密,赵王有什么行动,他就会报告我,所以我就知道这件事了。”虽然这件事情让魏安釐王对于信陵君有所忌惮,不让他再管理国政,但是信陵君以自己的贤明,和门下人才济济的三千门客而誉满天下,司马迁在《史记》称赞信陵君说:“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二、 “窃符救赵”和“返魏抗秦”
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爆发,赵国大败,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随后,秦军趁势包围了邯郸,赵国岌岌可危。
赵相平原君的妻子是信陵君的姐姐,平原君多次向魏安釐王和信陵君送信求救。魏安釐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赵,秦昭王派使臣告诫魏安釐王说:“我拿下赵国,只是早晚的事,有谁敢救赵国,灭了赵国后,下一个目标就是他。”于是魏安釐王害怕了,赶紧派人通知晋鄙,让他把军队停驻在邺城,名义上是救赵国,实际上是观望形势。
信陵君焦急万分,他知道赵国的危机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和赵国有姻亲关系,他同样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如果赵国灭亡了,下一个就是魏国了。他不断请求安釐王赶快出兵,又让宾客辩士们千方百计地劝说他。但安釐王害怕秦国,就是不肯答应。


信陵君听从谋士侯嬴的建议,让曾经接受过自己施恩的魏王宠妃如姬从魏王卧室里盗出兵符。信陵君拿到兵符后随即赶到军营,假称魏安釐王的命令,要代替晋鄙为将。晋鄙合了兵符,验证无误,但还是怀疑,盯着公子说:“如今我统率十万大军驻扎在边境上,这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你只身一人就来取代我,这是怎么回事啊?”
这时,朱亥取出藏在袖子里的重达四十斤的大铁锥,一下砸死了晋鄙,信陵君才得以接管军队。然后信陵君率精选八万精兵开赴前线抗击秦军。魏军奋勇抵抗秦军,再加上楚国的救兵也到了,秦军大败,只好解围而去。这样,信陵君救下了邯郸,保住了赵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盗符救赵”的故事。
在这件事中,信陵君的礼贤下士,收到了成效。侯嬴和朱亥不辜负信陵君知遇之恩,在关键时刻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他们这种临危受命,舍身重义的精神,更是中国传统大勇大义大智的充分体现。
击退秦军后,信陵君让魏国军队返回魏国,并听从门客的建议谢绝了赵王五城的封赏。信陵君和门客们就留在了赵国,这一住就是十年。
秦国听说信陵君留在赵国后,就屡次进犯魏国。魏王引以为患,因此屡次派人去赵国请信陵君回国,但是信陵君因为以前的事怕魏王怪罪,拒绝了。这时毛公、薛公劝无忌道:“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无忌听这么一席话,脸色一变,立刻回到魏国了。
信陵君回到魏国以后,被魏王任命为上将军,执掌魏国兵权,他在抵御秦国进攻的同时,还向列国发出了合纵攻秦的邀请,结果赵、韩、燕、楚四国听说信陵君领军,纷纷出兵加入合纵队伍。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在黄河以南击败了秦军,秦将蒙骜一路败逃至函谷,此役之后,信陵君的声望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秦王忌惮于信陵君的声望,使人行万金实行反间计于魏,离间信陵君和魏王的关系。
首先,他让人贿赂买通晋鄙的门客,让这些人在魏王面前诋毁信陵君。然后,派使者假装到魏国来祝贺信陵君荣登魏王之位。魏王听到此事以后,果然又开始了对信陵君的猜忌。不久,信陵君的兵权魏王被收回,失去权力的他便开始心灰意冷,自暴自弃,成天依靠饮酒作乐来消磨时光,仅仅过了四年就去世了。信陵君死后,秦国再无顾虑,十八年以后,魏国就被秦国攻灭。后人以此事作诗云:“昏蒙愚主听谗说,公子云亡国亦亡。”这真是:自古英雄多遗恨,常使后人多悲歌。

信陵君一生以贤明豁达名著史册,也以仁义礼贤下士,不拘一格招贤纳士的义举而名垂青史,更有心怀家国天下之志,急人好义之风,不畏艰险,抵抗暴秦之虎狼之师,保一方百姓平安,并让后人传颂而敬仰。
信陵君的一生可以用“大气磅礴,绚丽灿烂”来形容,同样也不免有一丝英雄壮志未酬的遗憾和无奈。“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这样形容信陵君一点也不为过,李白也曾赋诗赞扬信陵君云:“大梁贵公子,气盖苍梧云。救赵复存魏,英威天下闻。”这是对于信陵君恰如其分的评价。
千载尚留城市在,土人争说信陵君。宁陵,这座曾经是信陵君封邑的小城,已经历经千年的风雨和繁华,这里同样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古韵,也有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繁华和富庶;宁陵,这个信陵君大半生生活的地方,这片他热爱且守护的热土,这里的人们至今依然传颂着信陵君急公近义的历史故事,更为这里出现了信陵君这样的伟大人物,深感骄傲和自豪,这里的人们还把县城东西长达十里的主干道命名为“信陵路。”
遥记千年兴衰事,宁陵城头说信陵,面对波澜壮阔,浩瀚博大的中国历史,这是对于信陵君这位历史人物的纪念和敬仰,更是对于信陵君身上呈现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弘扬。致敬,信陵君!致敬,那些为华夏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