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庚子岁末受企业家王宇先生之邀同海上名家朱大醉先生前去景德镇“碰瓷”。由闵行出发一路向西南,约600公里左右到达国际盛名之地“瓷都”。
唐武德时期(621年)这里叫昌南镇,继续向西南方向是省会南昌。昌南镇独有的“高岭土”产青白瓷,质地优良。深受一些外国朋友的喜爱,并带回他们的国家,有人问:“这种精美艺术品是哪里做的,”答道:昌南,由于发音不准叫成了今天的China,今天的中国(China)就是从这个叫“昌南”的小镇叫起来的,足以说明瓷器的魅力。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这里以皇帝年号命名,置景德镇,沿用至今。

和大醉先生走在陶瓷发源地三宝路的街道上,从住宿的酒店到餐厅和我们画瓷的“鼎福窑”无处不弥漫着艺术的魅力。早闻:“景德镇白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今日一见远超出预期效果。我们生活中每天和瓷器打交道,那么到了瓷都才真正领略到它的艺术魅力,生活中的家用瓷器一般都是机器灌浆,流水线生产,多了实用而少了艺术内涵。手工拉坯则不同,一件瓷器的诞生要经历拉坯、利坯(修坯)、画坯、施釉、烧窑等阶段,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前功尽弃。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一套完整的制作体系,由专业的工匠手工操作。

我很喜欢诗人陈志岁先生的一首赞美瓷器的作品:“莫笑挖山双手粗,工成大器动王都。历朝海外有人到,高领崎岖为坦途”。诗人的这种自信、崎岖、坎坷、作为书画从业者同样是感同身受的。

出窑是我近几年最幸福的时刻,看着自己亲手画上去的土坯经过一个昼夜1300度高温的烧制,像被仙人吹了一口气,活了。金木水火土集天地之精华烧出最具有艺术气息的作品,这种美是直抵人心、赏心悦目。
景德镇,我会经常过来“逛窑”的。


作者:李村、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员,安徽省淮北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中西美术融合协会会员毕业于中国美院花鸟专业,师从著名画家何水法先生,别号,智诚,斋号,老淮堂,书法师承上海著名书法家陈华荣先生。现供职于上海端端文化任首席艺术顾问。

朗诵:曹伟。原广播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酷爱诗歌创作、朗诵、舞蹈,美术,围棋及文艺创作。编导多部影视作品、专题片、大型文艺晚会并录制配音。广东省汕尾市金话筒播音主持艺术培训中心的指导老师。
诗歌代表作:《魅力中国》《聆听中国》《我的江南》《美丽中国我的家》等。
责编:荆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