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刘金芳(网商社科特约作者)
张巡祠坐落在商丘古城南门外,位于绿波荡漾,杨柳依依的古城南湖岸边,庄严肃穆,宏伟壮观,在郁郁葱葱的绿荫丛中彰显出与众不同的大气磅礴之感。
张巡祠,又名双忠祖庙,协忠庙,是为纪念“安史之乱”中为保卫睢阳而殉难的张巡、许远等人所建。园内有唐代“安史之乱”时因守睢阳而殉国的张巡之墓,是一个带有浓重历史文化气息的地方。
安史之乱是公元8世纪一场震惊历史的战乱,它彻底改变了大唐帝国的国运,使大唐王朝由开元盛世的辉煌走向藩镇割据的逐渐衰落。而张巡许远的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猖獗之势,使江淮东南富庶之地避免落入叛军之手,为大唐军队的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物质保障。为未来的平叛奠定了物质财政基础,从这一点来说挽救了唐帝国灭亡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华文明的命运。
一、张巡和他的睢阳保卫战
张巡,唐蒲州河东人(《新唐书》本传载为邓州南阳)。自幼博览群书,熟读兵书,韬略战策了然于胸,史载其“气志高迈,略细节,不与庸俗合”。开元末年,张巡中进士,之后以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县令,真源县令。
唐朝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由于中原内地承平日久,百姓几乎都没有见过战争,“猝闻范阳兵起,远近震骇”,大唐朝廷更缺乏必要的军事准备,兵锋所指,所向披麾,叛军所到州县,除了颜真卿,颜杲卿兄弟少数人起兵抵抗以外,其他州县都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者开门迎接叛军,或者弃城逃跑,或者被叛军擒杀,几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大唐东部半壁江山,洛阳,长安也先后失守,唐玄宗逃亡蜀地。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谯郡太守杨万石投降叛军,而当时的真源县归属谯郡的管辖。杨万石降敌后,又逼张巡为长史,并令其向西接应叛军。张巡得知后非常气愤,撕碎函命,大骂杨万石投降行径,率领全县官吏贤达大哭于玄元皇帝祠,然后起兵抵抗。
张巡起兵后,凭借自己的英勇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雍丘和宁陵等地打败叛将令狐潮,杨朝宗,杀敌几万人,斩杀叛将二十员。

公元757年,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弑杀安禄山,自立为帝,将战略攻击重心从关中的李唐王朝中枢,转移到江淮地区,派其得力部将尹子奇,率叛军十三万人,意图一举荡平江淮,进而夺取维系唐朝经济运转的江南财税重地。从而为消灭大唐朝廷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而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夺取具有重要战略地理位置的睢阳城就首当其冲。
睢阳,即今日之商丘也,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隋唐大运河横穿全境。是豫鲁苏皖四省辐凑之地,史书云:“备御东南,则九州之奥区;广衍沃壤,则天下之膏腴,襟带河济,屏蔽淮徐,自古争在中原,未有不以商丘为腰膂之地者”。商丘素有“豫东门户”“东南屏障”之称,是一个具有重要军事战略位置和交通要枢的枢纽之地。
当时的睢阳太守许远深感兵力不足,于是,求助于雍丘防御史张巡。张巡立即带兵3000进驻睢阳,与许远守军3800人合兵抗战,守卫睢阳城,于是著名的睢阳保卫战拉开序幕。
张巡善谋略,精兵法,此前已多次以少胜多,打败安史叛军。许远自知军事指挥才能不如张巡,推张巡为主帅,全权由张巡指挥,张巡出战,许远守城。
张巡率众抵抗,日夜苦战,杀敌无数。有时一天多达数十战。张巡等坚守了十个月,大小战斗400多次,杀敌12万多,在一次战役当中张巡还用计射瞎了尹子奇一只眼睛。可以有效抵挡住叛军的进攻,很好地保卫了睢阳城。但是,因为长期被围得不到给养,并且城中的存粮在河南节度使虢王李巨要求下运输一半给濮阳,城中的存粮一天天消耗殆尽,最后城中的战马、麻雀、老鼠、树皮、草根、纸、茶等能吃之物全部吃光,兵士也仅余400人,终因饥饿、疲惫至极,无力再战,而周边的军阀嫉妒张巡的战功,观望不前,于是城池沦陷。
城破之际,张巡叩拜长安方向大声说道:“臣智勇俱竭,不能式遏强寇,保守孤城。臣虽为鬼,誓与贼为厉,以答明恩”!这是何等的壮烈!张巡、许远及南霁云等将土被俘后骂敌不绝,英勇殉国。
张巡被俘后,尹子奇曾问张巡说:“听说将军你每当作战时眼角睁裂,牙齿咬碎,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张巡说:“我是想要吞掉你们这伙叛逆的贼党,但恨力不从心!”尹子奇让人用刀撬开张巡的口探视,发现只剩下三四颗破碎的牙齿。尹子奇也被张巡的大义凛然的忠烈之气所折服,一个能够让敌人所敬佩的人,必然是一个舍生忘死的英雄。
睢阳城陷落三日后,河南节度使张镐率十五万唐军赶到,经过数日激战,重新收复睢阳城。
睢阳之战以少胜多,以8000之众阻挡住安史叛军12万的南下,保全了江淮,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大功,拯救了大唐王朝。从而避免了华夏大地再次陷入五胡乱华般的民族浩劫,同时也保存了华夏文化和文明,其影响和历史意义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而睢阳保卫战也成为中国战争史上的经典战役,张巡更以他的杰出军事才能成为一代名将。
唐朝文学家韩愈称赞张巡说: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张镐感张巡、许远之功,请求旌表张、许。当时的朝臣名土如张澹、李舒、李翰等一班人纷纷上奏说“睢阳为江淮咽喉,天下不亡,许、张二人守城之功也”。天下得以保全,全仗睢阳城之不失,朝野上下对此都无异议。
于是,唐肃宗追封许远为荆州大都督,张巡为扬州大都督,并重用这些忠臣的子弟。睢阳、雍丘赋税免三年。并赐双忠庙于睢阳,岁时祭祀许远、张巡。
大中二年(848年),唐宣宗命挂张巡等三十七人像于凌烟阁。与魏征,李靖、房玄龄等并驾齐名,名扬千秋。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也曾写诗赞叹道:此独身如在,谁令国不亡。
张巡,许远身上的忠烈文化被后世称之为双忠文化,后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中原移民历次南迁,张巡,许远代表的忠烈文化和双忠文化也随之向南传播到江淮、闽粤等地。明清时期,更是跨越海峡,把双忠文化传播到台湾宝岛。忠烈文化是我中华民族精忠报国,家国天下情怀的重要精神象征之一,后世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于谦都受到双忠文化的深刻影响。
睢阳保卫战,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铮铮铁骨,浩然正气和忠勇担当!也看到了华夏儿女面对异族入侵者的同仇敌忾,大义凛然和坚贞不屈!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大气节,也是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延续至今的重要保障。张巡,许远是华夏历史上当之为愧的民族英雄和民族脊梁,其伟大高尚的品格和精神忠烈千古,浩气长存。
二、张巡祠,双忠文化的象征
睢阳,作为睢阳保卫战的所在地,也是张巡殉难之地,睢阳人民也没有忘记这两位忠臣烈士,建庙祭祀,岁时不绝。延续至今,为‘睢阳庙’,号‘双庙’。
据历史记载:唐至德中(757年),睢阳庙惟专祀张巡、许远,以南霁云配,世称“双庙”,亦称“双忠庙”。后来又增雷万春、贾贲二将,改称“五王庙”。宋大观中(1108年),增姚阍为六,表其庙曰“协忠”。
金天兴二年(1234年),“协忠庙”毁于兵灾。元至元二十六年(1238年),于睢阳旧城中重建协忠庙。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迁协忠庙于州治东。宣德五年(1431年),协忠庙入祀典。弘治壬戌(1502年)6月,黄河决口,协忠庙毁于水患。正德初年(1506年),协忠庙迁往新城中,更名为“忠烈祠”。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增修。天启四年(1624年)再次增修,有大殿、两庑、过厅、廊坊、大门等,共计房屋27间。崇祯十五年(1642年)3月,“忠烈祠”毁于战火。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重修,恢复明代规模,易名“六忠祠”。历经数百年的风雨,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仅存过厅五间,其余建筑荡然无存。

为了弘扬张巡,许远的忠烈报国精神,为了纪念这两位捍卫华夏文明的民族英雄,商丘人民于1990年在故址上重建了张巡祠。新祠占地4.07万平米,包括广场区、建筑区和墓葬园林区三部分。巍峨壮观的张巡祠高大而庄严,郁郁葱葱的柏树枝叶繁茂,静肃而立,红墙黛瓦,碧树蓝天,这一切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也弘扬着古老而伟大的文明。
如今的张巡祠已经成为海内外众多华人寻根问祖,弘扬中华忠烈文化的最佳场所,也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重要基地。张巡许远身上保民卫国的忠烈文化和爱国情操将会被世代相传,成为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张巡祠已经和商丘古城融为一体,成为商丘文旅古城最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张巡祠西临水波飘渺的城湖,北与商丘古城一水相隔,南望著名的八关斋,是中原地区最大的仿唐式建筑。
人们一踏进张巡祠院内,一股历史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那红墙黛瓦,斗拱飞檐的大殿是如此的恢宏壮观,大气磅薄,那宽阔整齐的甬道,那高大的香炉,那古朴厚重的石碑都会给人肃穆庄严之感,“乾坤正气”匾副下正襟危坐的张巡正接受众多的民众供奉和祭拜,而后院松柏苍翠下的张巡墓也是人们吊思缅怀这位历史先贤的最佳去处。

一千多年的时光岁月,对于上亿年的宇宙轮回来说不过一瞬,然而对于人类的历史来讲,已经太过久远。
英雄早已离去,战争的厮杀和呐喊也已经消失在历史苍茫的岁月之中,也许对于这段历史在人们的记忆中也变得逐渐模糊不清,但是张许二人身上承载的忠烈精神早已经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我们民族的记忆。岁月如长河,奔流不息,而文化精神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国家民族不亡,民族文化精神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