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做人 功绩卓著
——缅怀泰安先驱张敬堂同志
宋元明
今年是泰西抗日武装起义暨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成立83周年,也是张敬堂同志诞辰110年。张敬堂同志是自卫团老战士,在对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卖国贼的作战中,英勇顽强。不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乃至改革开放新时期,他都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张老做人低调,不居功自傲。谨以此文,缅怀之。
张敬堂同志
1938年1月1日,爆发了著名的泰西抗日武装起义,在山东省委的领导下,成立了“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自卫团成立后,就向日本侵略军、汉奸卖国贼亮剑。1938.1月17日晨,自卫团攻克肥城,消灭了汉奸“维持会”。继之,夜袭界首,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界首战斗,是山东人民抗敌自卫团建立后首次对日本侵略军作战,威震齐鲁乃至华北。在山东党史、军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夜袭界首
20世纪80年代中期,笔者接受了征集编写《中共泰西区党史大事记》的任务。这期间,查阅了很多资料。在自卫团主席张北华同志撰写的“发动泰西抗日游击队的回忆”文章中写道:“我就和一位带短枪的队员,到(界首)街上去”。摸进日军营房,“我用手一指,示意进去摘枪。这个队员轻手轻脚地侧着身子挤进去,他摘下一支枪递出来。摘第二支枪时未放好,枪倒了,只觉得像山崩似的那样响,吓得心里乱跳。可敌人并没有被惊醒。便又进去摘。摘到第三支时,我说:‘不摘了,用刀砍吧!’他说:‘先别砍,把枪弄出去以后,再回头砍’”。“我们两人带着三支枪,直奔街外。”由于不会用三八枪,在返回的途中,路遇崔子明等人。张北华带崔子明、刘西岐二次返回界首车站,乘夜刀劈日军数人。看到这个材料,除了对砍鬼子的张北华、崔子明、刘西岐充满崇敬外,对那个进去摘枪的队员亦充满崇敬。那么,这个队员是谁呢?问了不少同志,都不知道这个摘枪的队员是谁。
界首战斗旧址
张北华同志带的队员是何人?这个谜团很长时间没有解开。
之后,带着这个疑问,走访了许多在泰西地区工作战斗过的老干部。1990年6月9日,在杭州市北山街84号,走访浙江省委原副书记崔健同志,请他讲述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的情况。当问到这个大院还有没有其他泰安的老同志时,他说:“有啊,泰安的张敬堂同志,就是泰西自卫团出来的,曾担任过浙江省委副书记。”于是,我们去了张敬堂同志的家。
张敬堂同志个子挺高,比较瘦,大脑门,头发稀疏。说明来意后,便聊起了泰西地区大事记和自卫团的一些情况。
听张老介绍说:“我是泰安县马庄乡徐家官庄人,1911年12月出生。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积极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同年11月参加革命,1938年1月参加泰西抗日武装起义成立的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先后担任自卫团五大队班长、排长、一连连长等职。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然后被派往山东分局军政干部学校学习,从此离开泰西”。“我虽然是泰安县人,但参加革命后在泰西工作时间不长,对泰西抗战情况知道的不多。”
“您太谦虚了。这不仅是您个人的经历,也是泰西党史宝贵的资料,是进行革命优良传统教育的教材。请讲讲在泰西打过哪些仗?”张敬堂同志捋了一下头发,说:“在泰西虽然时间不长,可是自卫团开始打鬼子那几仗我都参加了。”
“哪几仗?”
“像界首战斗、黑虎泉破袭战、道朗战斗。”
“请您讲一讲?”
“先说界首战斗吧,于是,就从这里拉起了泰西起义的几场主要战斗。
泰西起义成立自卫团不久,为粉碎国民党污蔑共产党、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谬论,就向日本侵略军、汉奸卖国贼开战。经侦查,自卫团得悉界首村有七八个日本鬼子、界首车站有30多个日军。于是,自卫团决定袭击这股日军。张北华主席选拔了60余名精干队员,我那时27岁正年轻,带一支短枪,也被选中。1月28日夜,我们向界首奔去。
张北华带着我悄悄摸到日军宿营的院子。在窗户下,用唾液洇开一个小洞,借着煤油灯光朝里一看,里面的鬼子南北向颠倒着睡。我俩又摸到敌人住的房子门旁,挑开油布帘子一望,鬼子的枪挂在墙上。张北华示意我去取枪。我悄悄摸出3支步枪,递了出去。然后扛着枪在半路上遇到了崔子明带领的小分队。大家看到崭新的步枪,高兴极了。张北华对大家说:‘鬼子睡得像死狗一样,谁有种,就跟我回去,用大刀砍他们!’
一说杀鬼子,我们都想去。张北华挑选了崔子明和刘西歧,因为崔子明和他一起蹲敌人的监狱,在旧军队干过,刘西歧也在旧军队干过。他们悄悄摸回敌营。砍死好几个鬼子。”
听完张老的讲述,对这位抗战英雄肃然起敬。
作者与张敬堂的侄子,省政府办公厅调研员张荣才同志交谈
功成不居
按说,在90年6月杭州之行采访张敬堂同志后,就己经彻底找到了夜袭界首入室摘槍第一人的答案。可回到泰安后,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张北华同志所写的回忆录中,只提到“一位带短枪的队员”,而没有提名呢?夜袭界首有两位张姓老人,万一混了咋办?如果己有了定论,再改就难了。再说,张北华同志当时才52岁,年纪并不大,为什么只写“一位队员”呢?经过几年的思考,我认为:一是历史久远。张北华同志写回忆录的时间是1963年9月18日,离界首战斗已过去25年。二是张敬堂同志在界首战斗后时间不长,很快就离开了泰西地区,到津浦铁路以东工作去了,人们对他的印象不深了。
据时任泰西自卫团供给部长、泰西自卫团供给部长、革命老前辈程重远写的回忆录《泰西地区初创时期斗争纪略》在谈到打界首日本鬼子时写道: " …… 决定搞敌人的枪。(张北华)指挥战士进屋取枪,初时那个战士有些犹豫,他用手一指,战士才进去了,好不容易弄出几支枪,高兴了。枪是新的三八式,还不会用!消灭敌人还是没有把握,决定把枪弄出去,再调队伍,一出村口遇上子明同志"。
从他回忆的党史资料看,进屋摘枪人程老也记不清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两位亲历者其中张北华还是具体指挥者,在还原历史的现状內容上,回忆情节是完全一致的。
1992年,《中共泰西区党史大事记》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里面记述的界首战斗只是粗线条的,也没有涉及到张北华同志带谁去敌营的细节。
1995年,泰安市政协和郊区政协出版了《崔子明》一书。书中写到:“只有崔子明、张北华、刘西岐、张连秀四人进了马车店,留张连秀在门外警戒”。“三人先是各从墙上摘下一支大枪,递给门外的张连秀”。张北华的文章和《崔子明》书中记述有出入,谁的准确呢?有人指出,张北华的文章是当事人自己的回忆录,亲历亲为;《崔子明》书中记录是他人所编写,而且三个人进睡有二十多个鬼子,如此狭窄空间中同时摘枪,从当时情势和策略上推论,也是不可能的。
1995年,泰安市委党史办出版了《中共泰安地方史》一书。虽然此事不复杂,也没有任何争议,讨论后文章还是隐去了此事。
2017年,济南铁路局组织老干部到徂徕山进行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笔者受邀为其讲解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这期间,有幸认识了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原调研员张荣才同志。在交谈中,问他是哪里人,他说是泰安马庄人。这时,忽然想起张敬堂同志是马庄人,便问认不认识张敬堂同志。张荣才同志笑着说:“那是俺亲大爷!”
真是无巧不成书,我们从徂徕山起义谈到泰西起义,谈到界首战斗,又谈起这个摘枪人的话题。张荣才同志说:“老人家2012年去世了。他生前对这个问题并未放在心上,从不据功,更不会贪功,后来看到泰安寄给他的一本什么书,好像是党史回忆类的文章说:“有些重大问题后人并不了解,做为当事人必须实事求是,不隐不瞒,真实客观的反映历史,这才是对民族、对后代、对组织负责的态度。
“2000年,老人时隔48年回泰安探亲,闲聊中曾和时任泰安市委书记王建功同志谈了界首战斗的经历、以及他和张北华同志在界首车站从日军屋里摸枪的全过程,老人家认为已经给组织上说清了,个人无须张扬"。
"几天后,老人由济南去青岛,我陪同前往。在路上,他和我也谈了打界首夜袭敌营摸枪的事,以及如何和李正华在北集坡、大汶口一线炸火车支援台儿庄大战的,这是我首次了解老人家泰西抗战的一些经历。”
“进入新世纪,《中华泰山儿女》编纂委员会给老人发去征稿函。那时,老人已九十几岁了,记忆力肯定大不如前了,由他的秘书整理了个小稿,而最主要的打界首沒写进去就发走了。2006年,中央编译局出版了《中华泰山儿女》。其中有张敬堂参加《革命初期二三事》”。
说到《中华泰山儿女》,笔者颇有印象。最初编写时,市委党史办一位负责同志让作者提供老干部名单。为其提供了几百名外地老干部名单,其中就有张敬堂同志的联系方式。书稿形成后,主编登门,邀请为之审稿,并作为副主编之一,一是张老年龄大了,不可能再去审稿子,再是他可能认为,早在九零年,就己经把当年夜袭界首的过程给专事来杭州的泰安党史部门领导谈了,四十八年后再回老家,也给当地市委主要领导说了,党组织知道就行了,他认为文稿是组织审定的,既然里面未提及他参加界首战斗的事,个人就不要再说了。张老的低调,由此可见一斑。
2017年张荣才同志去徂徕山,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专门制作了展板,详细介绍了张敬堂同志的一生。展板上写道:“1月28日,自卫团夜袭泰安界首的日军。张北华主席带领张敬堂等人直闯界首村日军营地。此时,恰值日军酣睡。为不惊动日寇,张北华示意张敬堂进去摸枪。张敬堂悄悄摸进敌营,先把架在床头的日军3支步枪递了出去。然后,随着张北华一声令下,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此战砍死、砍伤日军十余名,缴日本大盖枪3支。夜袭界首,震动了齐鲁大地。”应当说,界首车站夜袭日夲鬼子进入敌营摸枪第一人的事,至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黑虎泉炸火车
在黑虎泉战斗旧址山东电视台记者采访张北华之子张鹏遥(右一)和作者
谈道黑虎泉战斗,张敬堂同志讲了起因。他说:“1938年3月,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侦察到津浦铁路上敌人的军需列车日夜不断地向南进。公路上,敌人的汽车、马车也忙着向南运输物资。从敌人的运输情况上分析,南线可能有大的会战。当时并不知道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一带与日本侵略军会战。但是,为了配合前线的战斗,自卫团决定切断敌人运输线,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关于黑虎的地形,张敬堂同志讲道:“北集坡车站附近的黑虎泉,是个丘陵地带。黑虎泉凿开的山峡很窄,仅能通火车。山峡两边都是岩壁,山峡的西边,有人工开凿的一条小路通山顶。除这条路外,只有从山峡的南北两口进入峡内,山峡南北不足一里路。这个复杂的地形,有利于部队运动,也有利于部队打伏击。”
“这次战斗,由自卫团夏张镇办事处主任崔子明、五大队长李正华、先锋连指导员马鸣歧负责。崔子明主任从五大队、先锋连、七大队抽调了60名队员,我也是其中之一。参加了这次行动的队员都是本地人,对地形较熟。战斗前,我们准备了铁路工人用的扳手、手榴弹、土炸弹等东西。
“部队夜间12点开始行动,很顺利地运动上去了,主力埋伏在山顶,山峡两口布潜伏哨,监视敌人的行动。布置好后,我和几个队员从山顶小路下到山峡,用扳子把夹板山的螺丝拧下来,拔掉道钉。破坏工作搞好后,回到山顶埋伏下来,等待敌人军用列车到来。
“我和其他队员埋伏在山头上,初春的夜晚非常寒冷,我们耐心地潜伏在那里。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大家都十分遵守战场纪律,不吸烟,不说话,不擅自行动。快到天明的时候,有的同志发生动摇,怀疑敌人是否已经发觉。有人提出撤走,但崔子明主任坚持等待。
“天明以后,从泰安向南开来一列军用火车。火车接近山峡爬坡时,走得很慢,火车爬上坡,下坡路走时很快。走到钢轨被破坏的山峡里,火车头‘轰’的一声出了轨,撞在石壁上,后车厢爬上前节,象浑水的鱼一样翘起了头。日军有的撞死,有的挤死。火车出轨后,我们迅速跃起,一边用步枪射击,一边投掷手榴弹。日本鬼子遭此打击,嚎叫着乱成一团。除个别日军从北峡口逃出外,其余都歼灭在山峡中。
“我们想去搬运武器弹药,突然汶口敌人的飞机飞来扫射。崔子明主任怕引起弹药爆炸,造成不必要的牺牲,不同意我们去搬运子弹和收拾枪支。于是,他命令全体队员分散、安全地撤出了战斗。这次战斗我们无一伤亡,胜利归来。”
这次破击战,在津浦铁路运输线上给了敌人以严重的打击。车头、脱轨的车厢堆在山峡中,没有起重机也无法拖出来,敌人被迫修一临时便道,绕山峡向南通过去。这样以来,致使敌人一星期未能通车,有力地配合了台儿庄歼灭日军的战斗。台儿庄大捷,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的功劳不能抹杀,这里面也有张敬堂同志的一份战绩。
血战道朗
说起道朗战斗,张敬堂同志说:“是因为泰安的日军要去鱼池街烧房子。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得到情报后,马上赶到鱼池街。下午4点多部队到鱼池后,驻在街南边的大庙里。晚上,自卫团主席张北华到街公所去,会见城子寨的红枪会头目陈学增。经过交谈,达成共同御敌的方案。
“第二天拂晓,泰安的敌人果然来了。敌人分三路进攻鱼池街。北边的那一股由自卫团的十大队阻击,敌人没能前进;正西这股敌人,拂晓时攻入小马庄。这时,小马庄的红枪会端起红樱枪和敌人展开白刃战。城子寨的红枪会头头陈学增,带着红枪会人员赶上去。这时,张北华和远静沧同志带一、二、三大队立刻出动,沿着山根绕过去。向小马庄方向奔去,增援小马庄的红枪会。
“当自卫团队伍赶到小马庄时,红枪会在同日军白刃战中,已经伤亡二三十人,自卫团的部队赶上前去,向敌人猛冲。敌人向公路北面溃退了。自卫团的部队在后面猛追,由于追得猛,日军爬不上山去,就在山下开阔平地的坟地里进行抵抗。自卫团的部队把日军压在坟地里,使他们上不了山,走也走不了。死守在几个坟间。这块开阔地的东西两边都是水沟,有半人深,有的地方一人深。南边是公路,公路低于地面,北面紧连山根,几个坟头在这块平地上,周围没有一点隐蔽的地方,很难攻上去。敌人利用坟头作掩护,用几挺机枪掩护着进行抵抗。自卫团的部队攻不上去,形成对诗局面。
道朗战斗遗址
“我们五大队的任务,是阻击南面的那股日军。这股日军,被崔子明同志从夏张镇带过来的五大队和其他几个大队截住。我就在这个战场上,与日军作战。我和五大队队友把北大圈一带公路上石桥破坏了,使敌人增援的汽车过不来。日本鬼子乘坐5辆汽车而来,过不了桥,待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面对侵略者,国仇家恨涌上心头,我举枪朝敌人打过去。五大队其他队员一排枪向敌人齐发,日军跳下车来进行还击。我们预先占好山头上的阵地,敌人攻不上去。一小股日军进行迂回,被我们压在长有松树的坟地里,卧在那里抬不起头来。我们一起呐喊‘捉活的!’喊声震天,敌人惊慌了,站起来就跑,我一枪撂倒一个日本鬼子。队员们一排枪打去,十几个日军被打死打伤。日军组织了几次冲锋,都被我们打退。
“由于我们几个大队的顽强阻击,这里的敌人冲不过去,也就无法支援被张北华主席率部队包围的日军。此时,敌人穷凶极恶,拼命地进攻。我们守在山上,有点招架不住。这时,泰安十区武圣域带3个大队赶到增援。他们有一挺自动步枪,架在山头上的自动步枪一响,才把敌人压下去。”
道朗战斗,从早上接火到下午,自卫团的指战员都没吃饭。政治部主任远静沧令供给部主任程重远去弄给养,并叫程重远把马枪留下他用。远静沧接过枪,找了个隐身的地方,探出头向敌人瞄准,因为他的近视眼很深,瞄准的时间长些,枪机还未扳动,就被敌人一颗子弹打在太阳穴上,立刻牺牲在那里。远静沧主任牺牲,队员动摇了。同时在马庄东南山上,也发现不少增援之敌。到黄昏时,敌人退回泰安,自卫团也撤出了战斗。
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敌人从泰安出动的一个中队,被自卫团几个大队和当地的红枪会,消灭了几十人,其中有一名留胡子、带洋刀的日军队长。这次战斗,给了敌人以沉重的打击。战斗中,自卫团政治部主任远静沧及一名队员牺牲,一大队长邹筱孟、二大队中队长牛顺山及两名队员受伤。
道朗战斗,打垮了敌人的进攻,使鱼池街免遭敌人的焚烧。自卫团的英勇战斗,令老百姓非常感激。这一带的群众在事实面前,认清了谁真正抗日、谁真正维护群众的利益。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威望进一步提高了,自卫团更加受到群众的拥利益护。
勿忘在莒
张敬堂同志的革命经历,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49年前,主要在山东。为泰西抗日根据地和滨海根据地解放区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938年,张敬堂被抽调到山东分局军政干部学校学习,之后任中共鲁东特委职工部长、群委书记,滨海区党委群委委员、各救会会长,山东滨海地委民运部部长,莒县县委书记。
对滨海战争年代的事,张敬堂同志很少讲起。据张敬堂的儿子张丽生回忆,他听战争年代曾任《大众日报》记者的于冠西讲过父亲在诸城抗战的情况。“我有印象的就是他带领十几个干部去打开诸城抗日局面的事。当时诸城是国民党的天下,地主武装势力强大,党的抗日基层组织没有生存空间,滨海区党委几次派人去诸城扭转局面,不是被暗杀,就是被迫撤回。而他临困受命后,三个月就打开了局面,恢复了党的各级抗日政权,半年后胜利返回滨海。对父亲不畏艰难,敢担风险的工作作风深表佩服。”
2000年秋,90岁高龄的张敬堂由杭州返回老家泰安。此时,已从浙江省委副书记任上退下来休息多年,回老家特意专程到莒县走走看看,南下前他是最后一任中共莒县县委书记,对此有着特殊的感情。
莒县,是一块红色土地。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都曾在此办公,罗荣桓、黎玉、郭洪涛、谷牧、高克亭、王众音等老一辈领导人都曾在这里工作过。张敬堂对莒县感情很深,在离开南郊宾馆去莒县的路上,他唠了一路。“齐桓公当时避难莒国,叫公子小白,后来得天下了,离开莒国说了句名言,“勿忘在莒” 。共产党人能有今天,不能忘了当年老根据地的人民,不能忘了莒县的老百姓呐!”
到了莒县,在日照市政府李秘书长、莒县县委领导陪同下,张敬堂同志重走了60年前的抗战之路。
张敬堂同志讲道:“战时长年在这一带活动,踩百家门,有时一宿要转移二三次。开辟诸城工作时,大白天村里突然来了几个面生之人,头上系着白羊肚子手巾,不买不卖,东张西望,胡乱打听事,一看就不地道,于是我提醒同去的农救会长注意转移夜宿点,他未在意。因为晚上都是单独住宿,以避免被敌人‘端窝’。我转移不到半小时,农救会长就牺牲了,后来听老乡讲,匪徒就是白天来的这几个家伙,白天他们来踩点,晚上夜袭,诸城当时的地主武装和反革命势力比较强大,多次和我们打拉锯战。争取群众的主要办法是帮老乡收晒晾打,耕撒锄割,老百姓有什么困难我们就帮做什么,群众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白色恐怖厉害的时候,刚刚争取过来的中立性群众往往不敢接近我们,必须挨户做工作,行军打仗靠地图,路径不熟咋行呢?”陪同考察的李秘书长说:“张老,您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传统教育课。”
站在莒县定林寺千年银杏树下,张敬堂同志仰望树冠,手扶树身深情地说:“当年滨海区党委和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常在这里活动。罗荣桓同志常说的两句话我一生受用,他说:‘搞群众工作无非两条,一是自愿,二是需要’。历史上群众不自愿不需要的事有几件搞成了?共产党这棵大树,之所以根深叶茂,就是因为植根于群众,扎根泥土,战时没这个条件,一定要保护好”
当问张敬堂同志“这棵老树和您在莒县时相比有什么变化吗?”张老说:“看不出多大变化,那个时候就是这个样子。”
张敬堂同志心情舒畅,边听边问莒县的建设情况。话锋一转,又说:“莒县是个农业大县,战时我们把它和莒南分成两个县,仍不算小。要说变化大,还是莒县县城变化比较大。但真正和江苏、浙江比起来,差距还是很大的。农业县的根本出路还是要发展商品经济,发展服业务和农产品深加工,搞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挥特色,打特色牌。当然,有条件的话可搞外向型经济。浙江还搞基地加农户,办法很多。当然县里和省里要出政策,予以鼓励和扶持。我多年没来了,不知道滨北和日北现在划到哪里去了?靠潍坊临沂界的东莞,诸城那边峤山、桑园、高泽、枳沟,路好走不好走?”稍后又问:“靠日照的陵阳、龙山、陈疃是土路还是水泥路?好走吗?” 他一连说了十几个村庄,连陪同的日照市和莒县县委领导都啧口称奇。
随后,他把市领导拽到一边说:“你知道杭州为什么古树名木保护的这么好吗?这主要应归功于江华同志。他做省委书记期间,杭州哪怕动一棵大树,都必须经江华同志批准。莒县这棵银杏树能保留下来,你们是有贡献的。要给青年人讲生态保护,讲科学发展。这棵大树是四千余年的活教材,一定要保护好”。
上图为一九七九年,中国共产党党政友好代表团防问朝鲜时合影,康克清为团长,张敬堂为副团长。中间为康克清同志,左三为张敬堂同志。
南下浙江
张敬堂的革命经历,分为两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南下浙江以后,担任过地委、省委主要领导人。他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扎实苦干工作作风一以贯之,为浙江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南下时,张敬堂任八、九大队副政委、政委。1949年起,担任过嘉兴地委书记、中共杭县中心县委书记、浙江省供销合作总社主任、省农业厅厅长、省委副秘书长、丽水地委书记。“文革”期间,遭受批斗。1971年恢复工作后,担任嘉兴地委书记、省委常委兼嘉兴地委书记、浙江省委副书记、省纪兼杭州市委第一书记。省顾问委员会成立后,任副主任(享受省长级医疗待遇)。1994年2月,离职休养。
南下之后在浙江,尤其是在和平年代的特殊时期,又几次把他推到风口浪尖,比战争年代的风险有过之而无不及。
文化大革命中,他的遭遇和千千万万个干部一样,批斗、审查,再解放直到“四人帮”被粉碎。张敬堂的经历,表现了他的性格和一个共产党员应当坚持的原则,当官不仅要清廉、公正、勤政,还要敢于讲真话,能担当。
他只有中学文化,但在当农业厅长时,却自学了浙江农业大学函授课程,达到农科大专水准。他平时爱读史书,1958年到1962年在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日子里,他没有气馁,而是以更宽广的胸襟,更深邃的目光,全面通读了旧的《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
张荣才同志在著的《筛月集》中“陪同伯父张敬堂赴莒县考察侧记”一文中有一段记述,“伯父说,‘凡事不要违背自然规律,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搞拔苗助长。不要以权谋私。我平生最痛恨的就是拿权力做买卖,拿权力做交换,我一辈子都不搞这个。做人要紧的是正直,有原则,认准的事不要轻易改变’,伯父一番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好像正在重温当年从泰西、滨海起步时的誓言一样。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伯父一生有六个儿女,大儿子今年92岁,属抗战南下老同志,至今健在,十个孙子、孙女、外孙都是农民,老人家在省、地市从政多年,官居要职,就是没安排一个子女和亲属,全家人跟着他没沾上丁点光” 。
1976年,张敬堂任浙江省委副书记兼任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杭州市委书记,当时他经常吟诵的是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996年,采访张敬堂同志时,他意味深长地说:“我经常去莫干山,那里竹子很好,竹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人们喜爱。竹子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古今文人墨客,爱竹咏竹者众多。方志敏就有一首咏竹诗,‘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清朝郑板桥也有一首咏竹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人,要有竹的挺拔气节,竹的虚心情怀。”这既是他心情的自然流露,也是老人家一生的真实写照。
图为原浙江省委领导班子合影。 右三为张敬堂同志,左三为王芳同志,右四为铁瑛同志。
功在当代 光照千秋
..
2012 年10月4日5点45分,张敬堂同志在杭州逝世。8日上午,在杭州殡仪馆火化。享年102岁。
张敬堂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省领导赵洪祝、夏宝龙、乔传秀、李强、任泽民、王辉忠、黄坤明、葛慧君、蔡奇、刘力伟、龚正等,前往医院看望或通过送花圈等形式对张敬堂同志逝世表示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慰问。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中共浙江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省纪委、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军区、省武警总队、浙江大学以及省直各部门、人民团体,各市党委、政府等单位送了花圈。泰安市委、市政府,岱岳区委、区政府等发了唁电。
悼词中对张敬堂同志给予高度评价:张敬堂同志在中学时就接受共产主义进步思想的影响,树立了追求进步、向往革命的理想信念。抗日战争时期,张敬堂同志在家乡组建抗日游击队,开展游击活动,之后加入共产党领导的山东西区人民自卫团第五大队,在泰安、肥城等边区进行抗日救亡运动。解放战争时期,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群众工作,广泛动员青年参军入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解放后,张敬堂同志组织领导当地剿匪反霸、土地改革、恢复生产等工作,为建立和巩固新政权作出了重要贡献。“文革”期间,张敬堂同志被错误地打成“走资派”,下放到农村劳动,但他对党的信念毫不动摇,扎扎实实为党工作,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宽广襟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认真贯彻全会精神,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实事求是地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担任省委领导期间,注重调查研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推进各项工作,成效明显。担任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期间,积极支持省委、省政府开展工作,对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离休后,仍一如既往地关注浙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表现出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崇高品德和高尚情操。
左四为张敬堂
张敬堂同志参加革命以来,始终对党和人民忠心耿耿。他政治坚定,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坚持原则,明辨是非,勇于同党内不正之风作坚决的斗争;勤于学习,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深入细致,善于总结经验;作风正派,严于律己,朴实耿直;艰苦朴素,清正廉洁,对家属和子女要求严格,始终保持共产党员高尚的革命情操。
张敬堂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写罢此稿,心里难以平静,一尊形象逐渐高大起来,愈来愈大,直至占据整个脑海。反复回味,不觉吟七律一首:
九州抗战怒冲冠,岱岳青年勇竞先。
界首夜袭砍倭寇,北集雷炸列车翻。
就职莒县开新面,为官钱塘美德传。
品质高洁昭后者,丰功伟绩载人寰。
(作者系中共泰安市委原党史办调研员)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