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蒙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江西中华文化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荣祥先生惠赐,有幸拜读其新著《人之为人——以孔子之视角》(江西高校出版社,2020年)。该书通过爬梳诸多先秦典籍文献,以孔子的视角,探讨回答了“何谓人性、人性何来、人性何往、何为仁、如何成仁”等人的基本问题。尤为难得的是,作者能够引领读者回到春秋,回到影响孔子思想观念形成的那个时代,找寻孔子思想的源头活水。通读全书,有如下体会。

一、内容丰富,纵横捭阖
全书共有十三章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挖掘孔子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来源与形成过程。第二部分用了十一章内容探讨了孔子的人性观和仁的思想。第三部分从宇宙学视角探讨人在人类可探知的空间与时间内的独特存在。文末作者还将自己发表的与之相关的学术论文附录以飨读者。应该说,全书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更重要的是,作者的论述给人纵横捭阖之感,书中纵论了孔子思想的时代基础,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思想与当下时代的联系以及价值等。尤其是对孔子核心思想“仁”的阐述,能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予以分析,使得“仁”的内容非常之全面,为目前所见有关“仁”的论述之不多见。

二、视角独特,新论迭出
众所周知,人性、仁爱是中华文化中的基本问题,当然也是自古及今学者们常谈不已的话题。应该说,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说开辟了后世关于人性的讨论,因此自古至今,关于人性的争论很多,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性善论、性恶论、无恶无善论、有善有恶论等。此后,汉代有扬雄的性善恶混论,董仲舒的性三品论,宋代有司马光的人性先天不等论,明清有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论等等,这些争论持续了两千多年,时至今日,囿于资料所限,今人再论恐难以出新。但作者却能从浩繁的典籍中,正本清源,深入思考,从孔子论“人”这个角度再谈人性,再谈仁爱的问题,体现了新颖的思考视角。因此,作者得出了一些异于前人的新论,如“人性不是天生的,不是生来即有的,而是由天赋的自身内在的充分发达的大脑为基础,加之外部环境中他人的三年左右的抚育,进而被激活的。”

三、资料翔实,正本清源
研究中国先秦历史的人都知道,最为头疼,最为不易的问题就是史料不足,史料是研究的基础,如孔子所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作者不畏困途,敢于向“文献不足征”的先秦研究领域进军,通过搜集古今中外的历史文献,典籍,时间范围从中国的先秦到当下的学术专著,新闻报道,从西方古典著作到西方当下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的名作,无一不包。古籍如《尚书》《老子》《周易》等,当下的如诸多关于孔子的相关学术研究,国外的如关于人性,关于教育,关于宗教的论著等,新闻报道如最近的《人民日报》《江西日报》的材料,作者均能网罗,文末参考文献长达173条足以说明作者穷尽史料之勤。尤值一提的是,作者能够在史料使用上正本清源,表现在通过搜集梳理孔子之前的诸多文献来分析孔子思想的源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第六章作者专门就孔子之前的诸多有关仁的论述进行挖掘和梳理,如《诗经》中的仁,《尚书》中的仁,《仪礼》《周礼》中的仁,《周易》中的仁,《左传》中的仁,《国语》中的仁等等,以寻找孔子之仁的根源。

四、深入对比,全面关照
全书不仅有孔子思想与其他学说的详细比对,作者对孔子的学说和同时代的老子,以及后世学者的学说进行了有效比较,让我们能够了解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传统的仁义思想的传承发展脉络。同时,作者在论述还很注重中外之间的文化对照,文中举了国外一些著名例子进行引证,如美国总统林肯,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爱因斯坦,还有马克思,甚至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等人关于人性的内容。在中外对比中,让我们了解在人性的某些方面,中外有相通之处,也有差异之方。可以说,这种全方位的对照使得书稿具有强有力的说服力,也有很高的可读性和较强的启发性。尤其是作者专门用一章内容来深刻阐述“孔子之仁对现代人的意义”问题,以及提出了六点重要意义,发人所思,分别是:让我们明白了人性的本质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人性;告诉了我们中国人的自由,平等与民主观;为我们明确了价值目标与人生的意义;教给我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法;启示我们如何处理人与非人之间的关系;让我们可以通过日常行为实践,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此外,我感觉作者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书中有很多观点是具有作者独立思考的,如孔子关于人性,关于仁,关于义等探讨,作者能从字源的角度进行解释溯源,摆脱了人云亦云的窠臼,具有独创性。同时,作者也能较好地遵守学术规范。书稿对相关问题的论述能够在学术界已有的基础上进行阐发,无论是从文献引用,还是从具体内容论述的溯源来看,都体现了作者很好的学术规范。总之,《人之为人——以孔子之视角》一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人性,孔子仁学的创新之作,也是一部能够回望孔子时代,全面关照当下的典范之作。为今天我们重新认识孔子形象,重新了解人之为人的话题提供了全新视角,同时,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修己育人的重要参考。(作者系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