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剑桥妈妈、职业女性精英大赛冠军刘红燕创作的,写给天下母亲的 0 到 18 岁男孩系统养育指南《妈妈的勇气: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由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上市,张立宪、陈晓卿、朱学东、席越等名家抢鲜试读并点赞。
这是写给大家的0-18岁系统养育指南。手把手教你解决工作家庭难兼顾、代际关系难处理、日常作业难辅导、学习游戏难平衡、习惯养成难沟通、性别差异难跨越、二宝问题难启齿、焦虑情绪难解除等养育难题。
《妈妈的勇气:引导孩子找到自己》
作者:刘红燕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张立宪、陈晓卿、朱学东、席越等名家抢鲜试读并点赞。
2018 年,刘红燕的大儿子多多收到剑桥大学经济学的录取通知,而且不仅学习成绩出众,还爱好广泛,钢琴、跆拳道、马术和皮划艇都是他在学习之余的爱好。此外,多多还组织并参与过学校慈善活动、定期支教等众多公益活动,是一个全方位发展的 " 学霸 "。
书中,她温情无保留地分享将大儿子送进剑桥大学的独家育儿法,和你一起探索管教的边界,教你如何让孩子获得世界认可,让每个二胎妈妈都成为勇敢的人生赢家。
刘红燕认为,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最好的家庭教育是高质量的陪伴和丰盈的世界观,父母要给孩子充分的尊重和适当的自由,才能解决工作家庭难兼顾、日常作业难辅导、学习游戏难平衡、习惯养成难沟通、性别差异难跨越、二宝问题难启齿等常见的亲子问题。
“共同成长,彼此放过”—— 在70后全职妈妈刘红燕看来,这就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2018年,刘红燕的大儿子周宸立(Jason)作为西南地区唯一被录取的考生,极具传奇色彩地进入了英国剑桥大学。当时的我们怀着敬佩之心,开启了刘红燕的“妈妈经”。
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优秀?家庭是比学校更好的课堂吗?成就孩子的同时,父母该如何实现自身价值?我们从值得借鉴的家庭教育方法,聊到当今教育环境的“焦虑”······
时隔一年,我们带着更多关于原生家庭、留学等话题的疑问,再次随刘红燕置身“为人父母”这场永无止境的修行中。
令人欣慰的是,这次我们看到了一个卸下母亲光环的刘红燕。
刘红燕近照(图片由刘红燕提供)
回访实录
(回访皆为线上笔答)
这一年,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
刘红燕:2020年只剩下三个月了,自己消耗在家务琐事之中,常常有一事无成之感。
和新历史合作社的同事们开发了“大江大海”人文研学项目。这是一个“行走历史现场,浸润文化情境,连接课程内容,厚植人文根基”的青少年研学产品,是自然地理探索、人文遗产研习、影像叙事技能的融合课程,也是跨文化学习和纪录片创作的创新研学。
图片由刘红燕提供
项目的研发,一方面基于我们举办过一系列文化活动的经验,另一方面是受启发于2017年,我们的孩子们组队前往北川、绵阳等地拍摄“512”大地震十周年纪录片的经历。
我们希望孩子们未来无论是出国留学,还是本土深造,都能关注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人们,厚植人文根基,培植未来能力,做一个有根的地球公民。
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不同寻常的课外活动、面向未来的技能、原创性个性化的成果作品,也是能力和素养更有力的明证。虽然国外疫情持续导致国际游学暂停,但是国内广袤而丰厚的文化土壤更能提供多元而独特的研学课题。
目前,我们已举办过3期、6个班次的研学营,来自天南海北的孩子们行走大地、仰望星空,以山川大地为纸,以文化遗产为墨,以摄影镜头为笔,创作出自己独特的作品。
在暑假一次为期10天的川西藏区文化纪录片研习营中,学生家长许先生全程参加,一有空就和当地村民聊天,尤其愿意跟长期关心家乡发展的康定县老人大主任丹增翁姆奶奶“陪聊”。
没想到,营期结束后,许先生委托丹增翁姆奶奶找到15位贫困生,为他们提供从高中到大学的学费资助。这也给了我们很大启发。
我们的研学目的地多数是文化遗产保护完好而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的地方,我们除了从那里“带走”作品,又能为他们“带来”什么?我们作为短期外来者,参与当地文化遗产保护是自不量力,但让本地人尤其是孩子参与进来,了解自身文化,产生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是有可能的。
由此,明年我们与甘孜有一个计划,考虑选择几个区域作为基地,把青少年跨文化研学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行动结合起来,在自愿自发的前提下,让本地孩子和外地孩子一起拍摄纪录片、创作设计作品,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有时我也会带上小儿子凑凑,让他在山水之间接受历史人文的熏陶。
最近,像《隐秘的角落》《摩天大楼》等聚焦原生家庭的影视作品在社会上引发了热烈探讨。您有关注类似的影视剧吗?
刘红燕:抱歉,这两部影片还没有看过,我就简单聊聊对这个话题的感受吧。
童年的不幸是一生不幸的源头。在韩剧《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中,男女主角、富二代、通灵女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如果没有真正的爱、尊重与接纳,原生家庭会对孩子造成巨大伤害,甚至可能毁了他的一生。
有的孩子可以走出来,而更多的不能。养育方式就像遗传基因,不知不觉代代相传,无意识中,父母童年的悲剧总在孩子身上重演。我们努力超越自己的原生家庭时,也要注意不要让孩子有着相同的不幸烙印。
我记得去年过场采访后,阿塔曾留言:“我们这一代的成长确实是比较粗放的,所以一生当中都要面临不断地自我修正与自我修复。但应当警醒的是,当我们面临下一代的成长时,千万不要矫枉过正,介入和干涉太多。可以肯定的是,家庭教育中过度的精细化与程式化,不会带来健康人格。”
人到中年,我们就是自己的原生家庭。希望我们能通过阅历成长、经济独立、人格独立,逐步走出曾经的原生家庭,不再负重前行。
●刘红燕全家福(图片由刘红燕提供)
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您对留学前景有什么看法?
我仍然看好一流目的地的留学。在今年六月的FIEF家庭国际教育论坛上,我再次强调,作为家长,不能让孩子为了留学而留学,要共同考虑为什么留学”,接受更先进的教育、了解西方文化之外,更取决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刘红燕出席FIEF家庭国际教育论坛(图片由刘红燕提供)
社会学家丁学良在最近的采访中谈到:越是出现这种情况,越不能放弃出国留学这个通道,哪怕在这过程中要付出好几倍的努力和失望。想想看,自从19世纪末清朝末年以来,中国最重要的几波现代化浪潮中,没有哪一波缺少了留学生的身影。留学不是非要拿学位,还有人只在国外待了一年半载,对他一生的专业和人生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Jason大学生活适应得如何?有什么反馈和期待?
刘红燕:还不错,学校治学严谨,对学生的安全和日常生活也很关照。
Jason大二时是剑桥大学华语辩论队队长,去年11月,面向全英大学,组织举办了为期两天的剑桥华辩讲座;今年2月,在爱丁堡举办的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英国预选赛中,带领剑桥华辩取得冠军。9月初,受邀担任上海剑桥华辩新生营教练。
●大儿子Jason周宸立(图片由刘红燕提供)
因为疫情,他的学习计划被迫进行调整。去年拿到了英属哥伦比亚大学2020暑期研究项目的录取通知,原计划在今年暑假期间前往加拿大,进行劳工方面的研究,但是签证申请目前还没通过。
家里没有图书馆,无法提供资料和文献支持,在网上的交流也有所局限,无论网课还是研究都收效甚微。毕竟,学知识只是学习的一部分。
幸运的是,教授表示愿意等到明年三月。我们目前只能继续观望疫情的发展,来看最终能否成行。
●图片由刘红燕提供
Jason还计划在国庆之后前往北京,跟随经济学家朱嘉明先生实习。我也希望他能有更多机会深入了解和观察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目前,Jason除了在家学习经济课程之外,还在自学编程、数学、备考GRE,并准备出版一本关于学习方法的书,同时健身、划船、打网球。
他希望在写出让自己满意的毕业论文的同时,能够独立写一些针对政治经济事件的评论性文章,对感兴趣的经济问题进行基本的计量研究。
小儿子的教育情况怎么样?
刘红燕:小儿子凑凑原计划在3月份进入幼儿园的婴班,也是受疫情影响,6月份才入园。由于我们从去年底就开始帮助他做适应幼儿园的前期铺垫工作,他的入园情况还算理想。
●小儿子凑凑(图片由刘红燕提供)
和同龄小朋友相比,凑凑没有上过早教,现在也没有上额外的课程,包括幼儿园的乐高和科学课程。
作为一个高度近视的母亲,我更关心他每天户外活动时间是否充足,而不急于让他去学更多的知识和进行超前的运动。我希望他能顺应身心地自然发展,养成好的习惯。目前有好奇心和专注力就足够了,哪怕是蹲在地上看蚂蚁。
●图片由刘红燕提供
新书有何进展?写作过程中,有什么新感悟?
刘红燕:新书的内容反复修改了10多次,书名经过多次探讨,最终定为《妈妈的勇气:让孩子成为他自己》,预计会在最近一个月内出版。
在写作和两个孩子共同成长的这段时间,我更加体会到“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不是孩子的课题,而是对父母的挑战。
●图片由刘红燕提供
我曾在一个育儿群里看到一位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群友发出的案例:“一个5岁多的小女孩,英文流利,能写三四百字的中文作文,还会一点西班牙语和法语,钢琴也弹得很好。这个女孩的注意力强度、持续能力、切换能力以及视觉追踪能力都超级好,但是稳定性极差,分配能力也非常糟糕,属于典型的被父母逼出来的孩子。
这个小女孩天赋不错,不过再这样下去,厌学是必然的,青春期估计会非常叛逆。她妈妈对她现在的注意力还不满意,觉得她练钢琴练一个半小时都坚持不了,我告诉她妈妈,5岁半的平均水平才15-20分钟······”
群友之所以接到这个案例,是因为妈妈觉得孩子出了问题,前来咨询,却没有内省,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我想在此借用《超越原生家庭的养育:让童年的错不再延续》一书中的观点:孩子塑造父母,而不是父母塑造孩子。我们不要先入为主,出于“为孩子好”的名义来塑造孩子,而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图片由刘红燕提供
回访花絮
过去一年,刘红燕不断用脚步丈量“全职妈妈”一词的厚度与广度,再用它形容刘红燕时,我们似乎必须将其定义从“家里”拓展到“天地间”。
今年国庆节过后,刘红燕将继续投身举办山西长城航拍纪录片研习营、四川甘孜藏区木雅文化纪录片研习营、致敬北京城600年·北京人文行走课堂等活动,还正在为凤凰读书会录制系列音频课程,分享更多教育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