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家长在孩子初次进入幼儿园之前,都会担心孩子会哭闹、不配合,我也不例外。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共识:孩子上幼儿园会哭是正常现象,家长不必过分焦虑,只需要帮助他们缓解情绪、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我是二胎妈妈,小儿子凑凑原计划在今年春节后入园,后来因为疫情影响,延迟到了6月2日;凑凑入园时仅两岁五个月,在这之前没有外出上过任何形式的早教课程,我是他的主要抚养人,他和我的分离从未超过二十四小时。可想而知,我有多担心凑凑不接受去幼儿园。
意外的是,凑凑在入园后第四天就不哭了,其他小朋友的哭闹对他的影响也不太大。于是,我把整个过程做了一个复盘,供大家参考吧。
一、让孩子知道自己将会去一个和家不一样的地方。
原计划在3.2入园,所以我在年前就开始有意识地引入“我要去幼儿园了”这一概念。这个方面,主要通过绘本来完成。《大卫上学去》是凑凑最喜欢的绘本之一,迟到、课上捣乱、餐厅打翻饭菜、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大卫,总是让凑凑开怀大笑。同时,我们还读了其他绘本:《我不跟你走》、《别想欺负我》、《我爱幼儿园》、《幼儿园的一天》、《幼儿园我来啦》等等;通过这些绘本,让凑凑知道幼儿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会发生什么事情、有哪些基本规则、和家里有哪些不同。外出路过幼儿园时,我们也会特意告诉他“这是幼儿园”,让他趴校门外看看,知道这个地方有教室、有操场、有老师、有小朋友…。
二、提前让孩子熟悉环境并和老师做好沟通。
从入园参观、完成入园手续到正式入园,我们共去了三次即将入读的幼儿园。第一次除了参观整体环境还进入到教室,凑凑有机会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以消除他对新环境的害怕。六一儿童节时,有三位老师带着礼物和书包来看望凑凑,也是希望建立与孩子的联系,让孩子对老师产生亲切感;未来入园后,当提到幼儿园里有某某老师时,孩子会有一点安全感。入园之前除了填写各种表格,幼儿园也安排了我和老师的面对面沟通;这是一次比较细致深入的沟通,老师会由此了解孩子的特性、习惯和家长对幼儿园的预期。由于和其他小朋友相比,凑凑比较慢热,对新环境新事物不会主动热烈地扑上去,会在旁边观看许久;他也不具备攻击性,不抢玩具更不会主动打人。我有时心里也会着急,担心孩子会“吃亏”,同时不接受也不附和他人对凑凑的评价“内向”、“胆小”。我一向不赞同给孩子贴标签,往往会解释为“他比较爱观察”、“他比较慢热”、“他在熟悉环境之后才会开始调皮”…。所以,我特意和老师沟通,孩子可能不会迅速配合和融入,但希望我们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或许是孩子的优点,不莽撞、善于观察。我也表明自己的态度,相对于学习知识,我更看重孩子在幼儿园的安全和身心的健康成长。记得老师问我,会介意孩子在幼儿园玩沙玩泥巴弄脏衣服吗?我毫不犹豫“不会,用餐前提醒孩子把手洗干净就好”。入园的前两天,我特意给凑凑带上了从小陪着他入睡的小熊,希望他在幼儿园里有熟悉的玩具,会减少一些紧张和不安。
三、给孩子讲清楚在幼儿园一天的流程,不夸大或做虚假承诺。
有时,为了让孩子停止哭闹,家长们会讲”午睡后,妈妈就来接你了“、”你乖啊,妈妈会提前来接你”;或许这样的承诺会适得其反,孩子醒来后发现还得继续在幼儿园,于是接着哭。我一开始就给凑凑讲清楚,晚餐之后,妈妈才会来接你;凑凑一开始要求我要陪着他去入幼儿园,后来明白过来,这和之前的参观不同,妈妈不会在身边陪伴,也开始闹情绪。我们数次沟通,幼儿园有好玩的玩具、有小朋友一起做游戏、还有小乌龟、小金鱼、小白兔每天都等着凑凑去看他们。幸运的是,小区里有一个小朋友和他一起长大,也和他在同一个班级;我们两家商议,大家轮流接送一周,这样既减轻家长的工作量、也让孩子们有伴可以彼此壮胆。
当然,这三方面只是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前期铺垫;在实际过程中,孩子的情绪会有反复,家长不要期望有“完美小孩”,更要减少自己的焦虑,以平常心去对待孩子的表现。
入园的前一天,我们继续沟通“在幼儿园的一天”,听到妈妈在晚餐后才会出现,凑凑就不答应了。入园当天,一向早起的凑凑一反常态;起床后,拉着婴儿床的围栏,“我还要睡觉”,不让我们接近以表示不想去幼儿园。换了新校服后,他才开心一些,抱着小熊上了车。途中,表情比较紧张,闷闷不说话。入园后,测体温、拍照、牵着老师的手去教室,没有立即哭。老师在10:14传来的照片和视频,告诉我们”凑凑没有哭,只是说‘不要’”,“一直在东看看西看看,打量教室的环境”。视频里,凑凑喝完牛奶,老师夸“你好棒”,他还笑了。午餐后,换上睡衣抱着小熊,坐在小床上,不肯躺下;老师安抚之后无效,哭着要找妈妈。老师只好带着他去操场散步,转移他的注意力也不影响其他小朋友休息。下午的课程中,总要找老师抱,后来老师让他帮忙收拾玩具才让他的情绪缓和下来;因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凑凑的口头禅,在家也喜欢帮大人们干活,对此,我们从不阻拦或指责,更多是引导和鼓励。第一天的情况比我的预计好了许多,由此可见和老师做好事前沟通的重要性。
第二周的周一,在家休息了两天之后,我很担心会有新的挑战。早晨,凑凑让我放下书包,“我不出去”。因为有心理准备,我故意用轻松愉快的语调和他聊天,“欧老师在幼儿园等着你呢,她会问‘凑宝怎么还没有到呀’’’,“同学们还等着凑宝一起玩呢”;最后,他很配合上了车,道别时也没哭。放学后,自述没有哭、睡了午觉。
其实,凑凑刚刚入园的那几天,我并没有感到轻松。他在幼儿园里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回家后就需要宣泄,于是脾气变得特别大;尤其第一天的晚上,不喝牛奶、抽泣着要抱睡,放下半小时后又哭醒,然后喝奶又要抱睡,抱睡三次后终于在凌晨一点后安稳下来。入园前两天,每天午休时情绪大爆发;不躺下、哭着要出去找妈妈。放学回家后的“报复性”折腾妈妈,比如全小区的小朋友都回家了、眼睛快睁不开的凑凑还哭着要在外面骑平衡车。我也觉得难堪疲惫,可是他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发泄,吼他没有任何意义,只能深呼吸、控制自己的音量并平复心情,反复暗示自己“过两分钟,他就好了”。事实证明,如果家长的情绪得不到控制,只会更加刺激孩子。
上幼儿园之后,凑凑有两个明显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最初两周的脾气变大了。我和家人做好沟通,尽量用温言暖语对待他,让他内心的紧张和惶恐慢慢消除。第二个变化是积极的,凑凑在家以外的环境能更快速地活泼起来了。可见,我们要给孩子时间和耐心,要相信他们,要看到他们的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一点点。
第二周时,老师告诉我“昨天午休时,凑凑坐在小床上,用枕头靠着自己的腰,很安静;我问他要不要玩具和绘本,他点头说要。等我巡场再过去时,他已经拿着绘本睡着了。”老师还表扬他:善良有爱心,自己时不时抱着老师大腿要出去找妈妈,还会去劝其他同学“不哭了”;说话算话,自己不午休但保持安静不打扰他人,沟通后答应躺下就真入睡了;一粒棉花糖说好要分享,就等着老师过来才拆开分给老师;有条理,和老师一起收拾玩具、把同学们的鞋子放好;专注,做游戏积极、上课认真。老师的夸奖让我颇不好意思,不过,我在当天放学后的第一时间就反馈给了凑凑,因为正向的激励才会引出一个良好的循环。
第三周,凑凑完全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幼儿园好玩” 、“饭好吃”…。家校联系薄上,老师的留言多为“凑凑的适应能力比较强,每天在幼儿园玩得很开心,进餐方面也不错,每次吃完了,就会主动去请阿姨再添饭,也不挑食。宝贝,老师们都非常喜欢你哟”。可以讲,凑凑的这个适应速度超出了我的预料。
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一周,老师告诉我:凑凑不自己提裤子、吃饭要求老师喂、不自己穿鞋子还给老师讲“我还没有长大”;我很纳闷,这些事情在家里都会做呀,甚至连奶粉都要自己冲兑,如果别人帮他做了,一定会大哭大叫,重做一次才会罢休。我思考之后和老师沟通,或许这是他想求关注吧,毕竟刚刚入园的那几天,为了平复他的情绪,老师抱在手上的时间比较多,也许他还想继续撒娇;我们给他一点时间来恢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状态吧。
在这里,我想和家长朋友们沟通的是,面对意外状况时,不要立即否定孩子或者直接要求孩子做出改变,我们更需要看到现状背后的根源、了解孩子真实的需求;就如现在的我不会对跌倒的孩子讲,“要勇敢”、“你是男孩子,不要哭”….,相反,我会告诉他,“妈妈知道你很痛,让妈妈看看、吹一吹,你有没有好一点,我们下次小心一点噢”。
幼儿园的生活很丰富,老师每天会在家长群里发出当天的学习内容;然而面对我的询问,凑凑回答总是“踢踢腿、弯弯腰”。终于,在入园两个多月后的一天,凑凑告诉我“今天,我扮演了小蛇”。现在,凑凑早已会主动表演在幼儿园学习的儿歌,或者扮演老师,指挥我们做游戏。所以,接受自己的孩子比别人慢半拍和坦然面对孩子的情绪反复同样重要。
第三个月的一天,因为大雨,我有机会去教室接凑凑;他看到我之后,起身、把小板凳推到桌子下、把玩具放回收纳筐、背上书包,然后一一和老师、同学道别。当第二次我有机会去教室时,他还在厕所里pee-pee,他熟练地提好裤子、洗手、找到家校联系簿放到书包里和我一起离开教室。
现在的凑凑有时也会讲“我不想去幼儿园”,我想这和我们偶尔也想跷班的心理相同吧,不必过度紧张、轻松面对就好。这是我和凑凑的经历,希望能给你启发和帮助。
我的新书《妈妈的勇气:引导孩子找到自己》已在当当、京东、天猫全网发售,这是写给大家的0-18岁系统养育指南。手把手教你解决工作家庭难兼顾、代际关系难处理、日常作业难辅导、学习游戏难平衡、习惯养成难沟通、性别差异难跨越、二宝问题难启齿、焦虑情绪难解除等养育难题。
--------- 相关阅读 ----------
《妈妈的勇气:引导孩子找到自己》
作 者:刘红燕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张立宪、陈晓卿、朱学东、席越等名家抢鲜试读并点赞。
2018 年,刘红燕的大儿子多多收到剑桥大学经济学的录取通知,而且不仅学习成绩出众,还爱好广泛,钢琴、跆拳道、马术和皮划艇都是他在学习之余的爱好。此外,多多还组织并参与过学校慈善活动、定期支教等众多公益活动,是一个全方位发展的 " 学霸 "。
书中,她温情无保留地分享将大儿子送进剑桥大学的独家育儿法,和你一起探索管教的边界,教你如何让孩子获得世界认可,让每个二胎妈妈都成为勇敢的人生赢家。
刘红燕认为,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最好的家庭教育是高质量的陪伴和丰盈的世界观,父母要给孩子充分的尊重和适当的自由,才能解决工作家庭难兼顾、日常作业难辅导、学习游戏难平衡、习惯养成难沟通、性别差异难跨越、二宝问题难启齿等常见的亲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