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呕心沥血一世追寻绘就天地精神;柔肠傲骨半生漂泊终得落叶归根”,2016年11月30日,我国著名画家孙大石先生因病逝世,享年98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原总理朱镕基,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等发来唁电表示深切哀悼,对孙大石先生家属表示诚挚慰问并敬送花圈。
孙大石的作品多次被中央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外国首脑。孙大石先生在中外画坛奋斗七十余载,足迹踏遍五大洲和祖国各地,他不但创作了大量美术精品,而且在绘画理论上也有很高的建树。他是二十世纪后半叶推进我国中国画改革进程中一位重要的具有独特艺术风貌的山水画大家。
孙大石先生德艺双馨,爱国之心,仁善之举,堪称典范。他把自己的全部家产、图书、文物、创作和收藏的绘画精品都全部无偿捐给高唐县人民政府,他和高唐县政府在家乡合资修建了孙大石美术馆,捐百万巨资建希望小学,为高唐一中、二中捐资设立永久奖学金。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爱国艺术家。
孙大石先生的去世,是我国美术界的重大损失,是中国画坛的悲痛事件。他那坎坷的人生经历,他那博大精深的绘画思想和超越时空的独特的艺术作品,他那高山仰止的人生境界和宇宙观价值观,他那生命不息、画笔不辍的顽强精神和毅力,给中国画坛树立了光辉的楷模,将永远激励着当代人和后人。
古语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正如一切成功都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任何做出巨大成就的仁人志士,也都会有难以忘怀的童年。在孙大石先生逝世四周年之际,笔者以2007年采写的“著名画家孙大石先生夏津学徒琐记”表示纪念!
泥土仍是老家香
——著名画家孙大石先生夏津学徒琐记
刘广欣

孙大石先生亦名孙瑛,1919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高唐县三十里铺镇孙庄村,历任中国美协理事、全国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中国华侨文学艺术家协会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画研究院画家,文化部侨联主席,受骋多家艺术团体顾问。1949年开始,孙大石先生到台湾参加美术教育和各种美术活动,筹建“中国现代画学会”、“四海画学会”、“中国现代水墨画学会”等,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变革和创新冲锋陷阵,期间曾获台湾最高绘画奖“金爵奖”,其声望与张大千、黄君壁等人齐名。 1974年至1982年,定居美国,开始了真正意义的中西文化对话,1982年从美国回国定居。孙大石先生靠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奠定了在中国画坛不可动摇的地位,如今已近九十高龄的孙大石先生鹤发童颜,身体健壮,目光炯炯,嗓音宏亮,谈起少年时期赴夏津学徒的事情,更是一往情深,七十多年前的求学情景历历在目。
幼小心灵,立志学画
“自古雄才多磨难”。孙大石先生的童年是在不幸和凄惨中度过的。他幼时家贫多病,母亲深怕他夭折,到处求神拜佛,并让他拜一巫婆为干娘,每逢节日便前往干娘家送礼磕头。为求身体结实、生命长寿,母亲给他起小名叫“石磙儿”(这也是后来大石之名由来)。他六岁进私塾读书,对书法绘画非常感兴趣,在美术课上,老师把印好的范本发给学生临摹,他觉得临摹太受束缚,干脆到大自然中去画,一片树叶,一个小虫,都会引起他的画趣。庙里的壁画,大都是很可怕的神灵,可他非常喜欢去看、去画,画起来既快又好,每次都能得高分。每逢过春节,他随大人去赶集,从来不象别的小孩一样,缠着父母要好吃的、好穿的,而是在卖年画的摊子前,比比划划,欣喜若狂,直到人家收摊而去。八岁时,在他四叔新建的影壁上画了一幅“苏武牧羊图”,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可惜,母亲命薄,孙大石九岁时,母亲不幸病逝。失去了慈母,他的童年便在屈辱和苦难中煎熬。正如他后来在日记中所回忆的那样:“幼丧母,家道贫,薄袄破裤西北风。树下扫黄叶,堤上砍古藤,篓不满,叶飞腾,回家继母骂不停。腹中饥,天寒冷,西邻炊烟飘向东。独自南墙依,含泪涕无声,天色晚,人已静,空腹上床到天明”。但是,他的信念并没有泯灭,而是立志象与他家只有一河之隔的李苦禅大师一样,坚定了长大当一名画家的念头。

凤祥金局,初试锋芒
孙大石的父亲孙学有,是半商半农,曾经闯过关东,后来又从事木材生意,有一种执着的精神。1935年春天,一心想在生意场上闯出点名堂但始终没有成功的父亲,希望儿子去走他想走没有走通的经商之路,于是把16岁的孙大石送进夏津县的凤祥镀金局当学徒。在鲁西北平原,有两个县自古非常出名,一个是因盛产大豆而闻名的“金高唐”,一个是以盛产棉花而闻名的“银夏津”,两个县相邻,商贾云集,人们思想观念活,商品意识强。据志书记载,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高唐称州,统恩县、夏津、武城三县,直属山东布政司。孙大石的村庄距夏津县城仅18华里,而距高唐县城40华里,到夏津学徒比到高唐方便得多。镀金是传统的手工做坊,主要是加工旧时妇女头上的簪子和各种手饰。新做出来的红铜手饰是乌黑的,要用铜丝刷在皂角水中刷几遍,然手把它镀成银色,再经过几次刷洗,才去镀金,不论严冬酷夏,天天如此。尤其是冬天,他两只小手都冻裂了,鲜血直流,还要不停地刷,真是痛苦难忍,还要帮老板搬运货物、挑水、打扫屋院,给老师盛饭、叠铺盖等,无所不做。就这样,一干就是一年。求学期间,他从来不喊累,不叫苦,带头干,得到了老板和师傅们的好评。他认为,虽然从镀金店学徒,和后来从事的绘画艺术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和扑下身子扎扎实实做事的韧劲,这是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

描画“皮箱”,大显身手
孙大石先生在日记中说:“求新求变,乃是势所必然,更是人类进化的自然规律。”“为求得事物的进步,必须要标新立异。尤其是搞艺术的人,更不能墨守成规。但大胆创新、标新立异,也必须要求合乎道理,如不循自然科学道理去标新立异,不单不能成功,结果是天下大乱。”孙大石先生就是一位遵循科学规律而标新立异的创新者,标新立异贯穿着他的一生,而且从童年就充分地体现出来。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人们的服饰发生很大的变化,城乡妇女的头发剪短了,清朝遗风的金银手饰很难再有用武之地。为此,年仅十七岁的孙大石冒着父亲不让回家甚至挨打的重重阻力,毅然离开镀金店,寻找新的道路。经过一段时间的颠沛流离之后,父亲又为他在夏津县找了一个学徒工作,这次与上次的镀金不同,而是在“皮箱”上画画。说是“皮箱”,其实是木箱,内外糊了几层纸,油上红漆,用石膏粉和胶之类在箱子正面画上各种图案,如戏剧人物、龙凤花鸟之类。画上去略有浮起,再用毛笔勾勒,然后用透明的桐油刷两遍,主要是结婚做陪嫁用。他的老板叫李祥林,当时已有六十多岁,是一位有文化的人,给孙大石起名孙印堂。他的师傅姓商,四十多岁的年纪。商老师有很多画稿,都是画在厚纸板上,再根据这些模具描。开始他并不习惯,有时白胶糊会滴在木板上,老师告诉他,笔不能蘸得太饱。经过几天的锻炼,渐渐掌握了要领,画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好,过了几个月,完全顺手了,画得比老师还快、还好。但这时,他发现这些使用的旧粉本模具不知用了多少次,经过多次重描,许多地方都走了样:张飞骑的马鞍子不对了,关公拿的刀手也错了,龙的眼睛、凤的翅膀也变了样子,看起来很别扭,他把不对或不好看的地方都改了过来。商老师看后对他说:“祖宗传下来的粉本不能随意改动。”他说:“你看我改得不是比原来还好看吗?”老师左看看、右看看,没有话说,只是微笑着点头称是。从这时开始,老板、老板娘、商老师以及店里的所有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了,老板和老板娘更是天天“印堂、印堂”地喊得很亲热,有什么好吃的也给他留着。当时,学徒没有工资,老板娘却经常给他零花钱,还给他买衣服、做鞋子,见了亲友也大加赞赏,预言这孩子将来在绘画上准有大出息。后来,“七七事变”,日本鬼子大举进攻中国,夏津、高唐很快陷入敌人飞机大炮的轰炸之中,老板红火的生意被迫关了门,十八岁的孙大石应征入伍,步入了炮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多年来,孙大石先生凭着对宇宙、对人生、对社会、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凭着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和奋斗经历,凭着豪放大气、撼人心魄的艺术作品,成为中国水墨画的鬼才、放出异彩的天才、东西方绘画艺术高度合流的画坛巨擘。但是,他没有忘记家乡,没有忘记童年,没有忘记辛勤求学的经历,没有忘记谆谆教导的老师、体贴关心的老板,甚至这份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浓、越来越深,就象陈年老酒,散发着沁人的馨香。如今,耄耋之年的孙大石先生多次到夏津,深入乡村,走访群众,总想寻找自已七十多年前亲手绘制的“皮箱”,虽然直到现在还没有发现,但是,他却从历史长河中打捞出沉积的记忆,从老乡们亲切的话语中寻觅出浓厚的情感,从似曾相识的村风民情中找回了自已多彩的童年和奋斗追求的历程。
孙大石先生在“游子归”一诗中写道:“少年立志在四方,足迹踏遍远重洋。看过人间天下事,泥土仍是老家香”。愿孙大石先生情感之树、艺术之树永远根植故土、根植家乡,永远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此文采写于2007年7月,分别在《艺术人生》《中国书画家报》《人民通讯》等媒体发表)




作者简介:刘广欣,山东夏津人,第八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电视类初评委员会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第七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推选委员会评委、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农村电视委员会副秘书长、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等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1000多篇,调研论文多次在全国人大、省委、省人大、市委、市人大、德州日报、德州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获奖。参与编写并担任执行主编的《闪光的足迹》《履职之路》《这里是夏津》《椹乡诗韵》《桑梓情怀》《故道风姿》《情系鄃城》《千年古县》分别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投稿热线:13325115197(微信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