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眨眼间十一月过半了,你家孩子的期中考试成绩也出来了。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一样重要,检验了孩子半个学期成果。期中考试过后,不管成绩如何,想必你一定都会和孩子谈谈有关成绩的话题。然而同样是面对孩子的成绩,每个家长的做法和想法却不相同。
一,不能只看成绩,更不要以成绩好坏衡量孩子的标准
1. 打击孩子自信心
例:你怎么才考了这么点分?你平时是怎么学的?
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行,导致之后的自信心越来越差,好的学习状态一定是充满自信心的。家长这时候应该做的是给予鼓励和信心。
2. 情感绑架
例:我们天天辛苦工作挣钱,还不全是为了你!就考这点分数你对得起我吗?
曾经我也听到过这句话,听到这句话的第一感受就是“可是我又没让你为了我啊”。全为了孩子,这个责任太大了,孩子承担不起它带来的压力。这样的对话会引发争论,也让父母觉得孩子不懂得感恩。
3. 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
例:你看某某每次考试都比你考的分数高呢?
当我们拿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较时,常常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但不是孩子考得好,家长就有面子,孩子考得不好,家长没有面子。我想说家长的面子和孩子无关,不要给自家孩子使加不该的压力。
每个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一定要掌握教育方法,不能把成绩当作评价孩子唯一标淮。

二,家长懂得严抓孩子的学习习惯
1.自学预习、专心上课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提前预习教材,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不懂的部分。集中精神,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
2.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要善于提出问题,要积极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对书本知识不可以全信,而应该批判地吸收。
3.善于提问、切磋琢磨的习惯
积极提出问题,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
4.独立作业的习惯
做作业的同时也是一种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作业一般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书面的,二是看书思考或实践操作的。做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5.仔细审题、练后反思、复习归纳的习惯
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要学会抓字眼,抓关键词,正确理解内容。注意练后反思、复习归纳,复习必须及时,否则超过了人的记忆极限点再去复习,将要多花几倍的时间,效果也不好。
6.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平时要把有什么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随手拿张纸记下,经常看看,看会了、记住了才扔掉。
有人说,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抓好习惯,再谈成绩。这些习惯,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对孩子以后有莫大的帮助。

三,家长帮助孩子共同成长
(1)家长应该拥有三种“心”:
“荣辱不惊”的平常心:自家的孩子自家爱,把成绩高低看淡一些,把对孩子的爱看重一些,眼光长远一些,就是平常心。 如果孩子考得好了,父母积极鼓励,帮助孩子继续努力。如果孩子考得不理想,父母及时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诲人不倦”的耐心:学会管理孩子,去理解宽容,并且学会蹲下来,平等尊重地对待孩子,而不是去管住孩子。
“胸有成竹”的信心:信心支撑学生渡过一道一道难关;同理,信心也支撑家长面对孩子成绩的一道一道难题。
(2)望各位家长能帮助孩子做好以下四点:
1、分析卷子:找到失误的地方和原因,发现知识薄弱点。
2、查漏补缺:发现知识薄弱点,重点突破知识漏洞。
3、整理错题:把错题整理到错题本上,解决后能够举一反三。
4、反思总结:反思学习习惯,总结考试的经验。其实每次考试后,家长们深深的爱和信任,才是最好最重要的家庭教育。
对于家长来说,比起分数这个结果,更重要的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是否付出了努力、是否比上一次有进步。如果孩子付出了努力,那就没什么遗憾的。而懂得努力的孩子,又怎会不优秀呢?
所有家长,当您看到孩子的考试成绩时,无论成绩好坏,家长千万不能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有情绪化。
请和孩子站在一起,打败问题;请千万不要和问题站在一起,打败孩子!
毕竟,考试的最大目的是通过成绩发现问题,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帮助家长认识孩子。
2020-11-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