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博杯”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中小学师生征文165
幽幽薯香
济南市章丘区曹范学区学校 高芸
秋风渐紧,叶舞菊香,又到了地瓜收获的季节,隐约间我似乎又嗅到了那诱人的薯香。
三十多年前,我们村子里家家户户种地瓜。每年春天来临,大人们就开始忙着在背风向阳的地方建造育地瓜苗的池子,我们村子里的人管这工作叫“垒地瓜池子”。地瓜池子用土坯垒成,呈长方形,北高南低。池子垒好后,先铺上厚厚的一层肥料和细土,然后把精心挑选的地瓜大头朝下,一个挨一个整齐地摆放在池子里。最后再撒上一层细土,盖上崭新的塑料布。接下来的日子就是耐心等待地瓜出苗了。地瓜育苗工作,对我们小孩子而言没有多少吸引力,那时候,我和小伙伴关心的是育苗挑剩的地瓜多不多。经过一个冬天的窖藏,开春后的地瓜特别甜,尤其是那些水分大的“黄地瓜”,啃一口嘎嘣脆,嚼一嚼满嘴甜香。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又甜又脆的地瓜成了我和伙伴们最钟爱的“美食”。啃着地瓜在春风中奔跑,在暖阳下跳跃的画面也成了童年最美的记忆。
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可是对于土生土长的农家娃来说,“愁滋味”品尝得总是格外早一些。那些在田野间撒欢疯跑的日子随着年岁渐长变得越来越少,我和伙伴们开始跟随父母去田间劳动,慢慢体会到了父母劳作的辛苦与不易。犹记得第一次和父母下地干活是一个暖暖的春日,一路跟在妈妈身边蹦蹦跳跳,山坡上的野菜、野花,路边突然蹿过的小虫子都让我感到兴奋。可劳动开始后,兴奋的小火苗就渐渐熄灭了。爸爸顺着地垄一个一个的刨窝,妈妈把地瓜苗一棵棵插在刨好的小坑里,我端着水瓢在后面浇水。水桶太重提不动,我只能端着水瓢来回跑,几趟下来浑身冒汗,手也酸,腿也沉,端着水瓢的手也越来越不稳,水泼泼洒洒浪费了好多。不用父母责备,我自己就开始难过。因为水塘离我家的地太远,山上的路又不好走,爸爸挑一趟水就累得满头大汗,可是这来之不易的水却被我洒了很多,于是小小的心里蓄满了“忧愁”,为我的笨拙,我的无能为力,也为父母的辛苦劳累。
日子在父母的忙碌中一天天滑过,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秋天在父老乡亲的盼望中走来了。割谷子、掰玉米、杀高粱、拾棉花、刨地瓜……好长的秋收呀!难怪妈妈总是说“长尾巴秋”,这秋天拖的“尾巴”可真是够长的。
那时候我家的谷子、玉米、高粱种得都不是很多,种得最多的是地瓜,山上一层层的梯田全都种满了地瓜。每年刨地瓜都是全家总动员,就连还未上学的弟弟也要参加收地瓜的劳动,而正读小学的我每天下午放学第一件事就是赶紧跑到地里去帮忙。爸爸妈妈在前面刨地瓜,我和弟弟在后面把地瓜一个个捡起来,拧净上边的泥土装进筐子里,然后一筐筐抬到地头。地瓜刨完以后并不是马上运回家,而是把大部分地瓜切成片,晒成地瓜干。晒地瓜干也是一项很繁重的劳动。我记得刚开始家里买了一把安在长凳上的地瓜刀,有一个木制把手,切地瓜时一下一下来回推动木把手,一个地瓜往往要切十几下,切完一堆地瓜得花费好长时间。每天地瓜切完再晒好天就黑了,记得有一次,月光很好,借着清幽的月光,爸爸切了好多地瓜,我和弟弟跟在妈妈后面摆地瓜干,后来又累又困居然趴在地上睡着了。爸爸妈妈把我和弟弟抱起来放到独轮车的篓子里,推着我们回家。我和弟弟在独轮车吱吱扭扭的哼唱声中睡了一路,隐约中听到了爸爸的叹息和妈妈的絮絮低语。我知道爸爸的叹息中饱含着对子女的疼惜和农人劳作的艰辛。
后来,家里买了切地瓜的“拧刀子”,两人合作,一个往漏斗里装地瓜,一个转动“拧刀子”,刷刷声里,地瓜片纷纷落下,一堆地瓜很快就能切完。虽然切地瓜速度快了很多,但父母每天依然是早出晚归,我们得抢着在天晴的日子里把地瓜干晒好。一旦碰上阴雨天,地瓜干就会发霉,出售时价格会大打折扣,甚至是不好出售。盼了一年的收成如果打了水漂,那对本就不富裕的庄户人家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地瓜干入仓,农忙季节也就过去了。冬天来临,土里刨食的乡亲们总算可以松口气歇一歇了。家家户户炉子点起来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挑几个顺溜的地瓜烤上,一边唠家常,一边等待地瓜飘出甜香,虽没有诗人笔下“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意境,但温暖的炉火照样氤氲出了迷人的岁月静好。我们这些馋嘴的孩子却总是嫌时间过得太慢,一遍遍地问:“地瓜熟了没有?应该熟了吧,我都闻到香味了。”等地瓜一出炉,小馋猫们一个个迫不及待的抓起一块,虽然烫手,却怎么也不舍得丢下,从一只手倒到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地撕开烤得焦黄的地瓜皮,顾不得烫嘴就狠狠咬一口,一边张着嘴巴哈气,一边嚷着“好吃,真好吃!”吃到最后,地瓜把儿旁的一星瓜瓤也不放过,总是啃得干干净净,最后还要舔一舔嘴巴,生怕不小心让粘在嘴边的瓜瓤碎末溜掉。那时候,从没见谁把没吃完的地瓜扔掉,当然也不只是地瓜,只要是粮食,我们都很爱惜,不用大人嘱咐,也不用老师教导。因为我们知道,每一粒粮食都得来不易。
“想啥呢?这么出神!”对门嫂子的声音把我从纷飞的思绪中拉了回来。真是想啥有啥,原来嫂子来给我儿子送地瓜了。看着一个个圆滚滚的地瓜,闻着淡淡的薯香,心底有个声音不断回响,写点什么吧,既是对自己童年的怀念,也是对现在孩子的期许。在回忆的牵引下零零散散写下这些文字,只希望读到这些文字的人能从我的童年故事中读出稼穑的艰难——“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能从我的文字中品出勤俭的必要——“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若如此,此文幸矣!吾愿足矣!

“赞博杯”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中小学师生
征文启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 近 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总书记的指示,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考虑和长远谋划,也是对人民群众辛勤劳动成果的珍视和关爱。敬天惜粮、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近年来,随着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中的粮食浪费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这是人民群众最为深刻的切身感受。厉行节约、反对粮食浪费是广大中小学生珍爱劳动成果的具体体现。厉行节约,制止餐桌浪费,大力弘扬尊重劳动、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形成不挑食、不剩饭、不倒饭,自觉抵制铺张浪费的良好习惯。积极参与“光盘行动”,带头抵制浪费粮食的陋习。为此,特举办“赞博杯”以“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为主题的中小学师生征文活动。
“赞博杯”节约粮食中小师生征文活动由山东赞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鼎力支持。
主办:
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推进委员会
《济南日报》
《半岛都市报》
《齐鲁少年》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都市头条•青岛头条》
协办:
《山东青年报》
山东赞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现将征文活动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征稿对象:
中小学在校学生和教师。
二、征稿主题:
珍爱劳动成果 反对粮食浪费。
三、征稿要求:
每位作者征文在800字以上,体裁不限,所有作品须原作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参赛资格。
四、投稿须知:
来稿须注明“征文”字样,附带作者所在学校、年级、详细通联方式。
五、参赛要求:
参与活动者可关注 《齐鲁少年》、《都市头条•济南头条》,随时跟踪活动进展情况。
六、征稿时间:
即日起至2020年11月30日24:00。
七、投稿邮箱:
1、zam-bo(或18663719613) (微信)
2、2623354307@qq.com
评奖方式:
征文作品首先择优在《半岛都市报》 、《济南日报》、《齐鲁少年》、《山东青年报》、《山东教育报》刊发,《都市头条》设立征文专栏推介,《齐鲁少年》微信公众号同步链接刊发,请参与活动者关注《齐鲁少年》微信公号。以读者阅读浏览量、留言、打赏、点赞数量计算点数。最后采用点数50%,评委50%的方法评出各类奖项。

《齐鲁少年》微信公众号
八、 评委会有教授、作家、编辑和优秀中小学教师组成。
例:某篇文章浏览量加留言点数加点赞点数加打赏点数,等于总点数。总点数加上评委结合作品质量的点数进行终评。
声明:不认同者勿扰。
九、奖项设置:
学生组和教师组均设:
一等奖1名,颁发获奖证书、奖励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亲笔签名50卷本《张炜文集》一套,学生获奖者奖励2021年全年《齐鲁少年》。
二等奖2名,颁发获奖证书、奖励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亲笔签名图书一套,学生获奖者奖励2021年全年《齐鲁少年》。
三等奖3名,颁发获奖证书、奖励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亲笔签名图书一套,学生获奖者奖励2021年全年《齐鲁少年》。
优秀奖30名,颁发获奖证书、奖励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亲笔签名图书一册,学生获奖者奖励2021年全年《齐鲁少年》。
优秀组织奖5名,颁发获奖证书、奖励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亲笔签名图书一套。
十一、其他事项:所有以上获奖者将受邀于2020年12月(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在美丽的泉城济南举行颁奖活动。
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赞博杯”节约粮食中小学师生征文
活动组委会
2020年9月27日



张炜文集(50卷)漓江出版社




投稿热线:13325115197(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