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健在的肇庆一等功臣》采访编辑记
与读者分享媒体记者职业的艰辛
编辑这样一本图文并茂的纪念册,把肇庆市目前健在的一等功荣立者采访一遍,建立一套完整的档案文字图册,你说是临时起意也好,你说是早就有这个想法也好,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2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的日子来临,这举国同欢的气氛触发了我们的心思,所以当苏社炎提出这个创意的时候,立即得到了彭建基和彭若文的赞同,在得到肇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的赞同和支持下,我们立即投入了这项工作。
可是真的投入实际工作的时候,才发现很多事情并没有原来设想的那么简单,首先在联络采访的问题上就大费周章。按照原来肇庆市民政部门登记在册的《肇庆市参战荣立一等功人员信息统计表》,我市全部立功人员有将近三十人,每人都登记有姓名、电话、住址、立功时间和当时职务、原来部队代号等简明信息。但是当一个一个电话打过去联系的时候才发现,这些信息其实都很不准确:不是电话号码不对,就是没有人听,或者干脆就不是这个人。例如登记资料上提供的法卡山作战一等功臣“丁海”,阿文打了两次电话过去:“请问你是丁海先生吗?”对方要么说:“对不起,你打错了!”要么就说:“我不姓丁。”阿文不死心,隔天再打,对方还是说“你打错了!”眼看就要挂机了,阿文听见是位五十多岁的中年人,忙问他“你是退伍老兵吗?”对方说是,问是什么事?阿文忙把要采访一等功臣的事情简要说了一遍,对方这才告诉他:他是参战一等功臣,这个电话就是他的,但是他叫于海!不叫丁海。阿文这才明白,自己被错误的登记资料“摆了一道”。
类似的情况还有好几个,都是后来通过其他联系方式横向沟通,才千方百计找到功臣本人的。除了联系方式有误以外,其他的登记资料也与实际情况有出入,不是因为城乡建设和家庭搬迁而造成住址不对,就是本人年龄、立功时间甚至立功奖项都有出入,以至于给我们的采访造成了诸多不便和困惑。
电话联系找到了人,但是要说服对方接受采访又费了很大的唇舌,不知道是因为这些年来骗子太多的原因,还是这些功臣们都是军人出身警惕性本来较高,反正都要花一些时间详细解释采访的原因,事先说明不要对方花一分钱,更不会要对方请吃送礼什么的,但是即使是这样,也还是遇到一些反复盘问,事后得知他甚至去找其他有关人员核实和了解后才将信将疑的。到了见面的时候,我们都首先拿出肇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具的采访证明,取得对方的信任。
说起联系采访,下面县(市、区)的那些功臣们倒反而比较容易联系,因为肇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预先给这些县(市、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发去公函,说明了采访缘由,请他们通知和组织本地的一等功臣,按照约定的时间在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集中采访。四会、广宁、怀集这些一等功臣比较多的县(市),都是这样做的,而且那些功臣们都很配合我们的采访,基本上准时集合在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令我们由衷地佩服:不愧是人民解放军教育出来的一等功臣!
而肇庆市区的那些功臣们,大都采取约请他们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采访的方式,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给我们提供了最大的方便,不但安排了空调会议室,还安排人员端茶倒水;而一些年纪较大或者行动(交通)不便的,我们就上门采访,有些就在他们所住小区的楼下凉亭里采访,时值盛夏,闷热难受,蚊叮虫咬,但是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而广宁县那位全市最早的一等功臣卢大新老战士,更是我们自己驱车到了广宁县城以后,广宁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又派车送我们翻过大山去到江屯镇他家,采访到这位解放战争中负伤失去一只眼睛、年逾九旬的老战士。
在采访中,我们都首先核实本人基本情况,仔细登记每位功臣的姓名(曾用名)、出生年月、参军时间、部队番号、立功时间、伤残情况、退伍时间、工作单位、退休时间等,翻拍本人的老照片、旧证件等珍贵资料,每项数据都认真登记,并马上请本人核实。然后采用录音方式,听本人叙述具体的参战和立功经过,尽量了解更多的具体事迹。如果有其他一起的战友,也请他们叙述补充,做到互为补充和印证,尽量做到叙述和记录准确。而在这方面,作为我市对越作战老兵中参战时间最长、作战经历最丰富的苏社炎,以及也是当年参战55军老兵的彭若文,就发挥了超强的记忆力和“活资料”作用,对于很多基层老兵因为时间太长而记不清的作战时间、进攻路线、阵地名称、指挥员名字等,都能够脱口而出地及时提示、纠正或者补充,往往连老兵们都很佩服他们。
采访的过程大都很愉快,听功臣们叙述故事也很精彩,但是回来听录音整理成文字就比较辛苦,这主要是受个人叙事能力的影响,有些人往往重重复复说一件事情,或者说着说着又岔到其他无关的事情上去了,又或者对一些枝枝节节的细节纠缠不休,好半天都绕不回来。虽然有些在采访时已经察觉到,打断或者再提问原来叙述的情况,但是在整理的时候还是非常费劲,往往会记录下好大一段才发觉这是跟主题无关的东西。另外就是叙述人的说话口音,尤其是一些地方土话的口音,也造成很大的困扰,一些开头听不懂或者听不明白的地方,往往要多次重复听录音,甚至要跟前后文对比反复核实。后来采访的时候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往往就在采访的时候插入询问和重复一下对方的回答,弄清楚自己有没有听懂或者听错;遇到人名、地名等关键字眼,更是一字一句地复述核实。文章写出来以后,有条件的都尽量发回给功臣本人或者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审阅,力求以负责任的态度,准确叙述和描写这些珍贵的口述历史。
在采访和撰写的过程中,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令人难以忘怀的细节,虽然很多都在文章撰写的时候写了进去,但是有些也是因为觉得跟主题关系不大,或者受篇幅所限而忍痛割爱的。
采访全市最早也是年龄最大的一等功臣——广宁县的解放战争参战者卢大新,这位1947年1月就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1948年因为多次在战斗中表现出色而荣立一等功,因在战斗中负伤而右眼失明四级伤残的老兵,1955年复员回乡务农至今,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而至今没有入党。回顾自己几十年的生涯,卢大新对于自己跟随共产党闹革命,在战火中出生入死表示毫不后悔,但是觉得自己没有读过书没有文化是最大的遗憾,而且那么多年都没有入党是很遗憾的事情,“觉得自己很对不起党”!面对他仅剩一只眼睛流出的泪水,看着他清贫和简陋的家,看见他和已经双目失明的老伴互相扶持,每月仅有三千元左右的收入“两个人靠一只眼过日子”(卢大新自己原话),但是对政府并没有提出什么生活上的要求,却遗憾自己那么多年没有入党,“觉得自己很对不起党!”听到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们三个人当场都有眼睛发潮的感觉,愣了好一会说不出话来。
出来以后,苏社炎马上就跟带我们去采访的镇委干部和县退役局干部提出,对于这位解放前就参军立功还负伤致残的老战士,在风烛残年还念念不忘入党的想法,应该引起重视和立刻着手解决,不要让这位革命老人带着遗憾离去!回来以后,他又多次和肇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有关领导提这件事情,希望尽快着手解决卢大新老人的入党问题。
同是在广宁县,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其中有三位战斗功臣竟然都是大名鼎鼎的“红一团”战士,而且他们立功的事迹和经历也都各有不寻常之处。回来的路上我们就商量,写作的时候应该尝试打破“一人一篇”的窠臼,以《“红一团”的三位广宁勇士》为题,把他们集中写在一篇。现在看来,这样的效果还是挺不错的。
在采访中我们还发现,这些老功臣们七十年代后期和八十年代初复员退伍回来后,虽然当初政府曾经按照政策给安排过工作,但是几乎无一例外遇到九十年代的国企“转制”和下岗大潮,很多人都下了岗,为了生活,他们只好想尽办法去打工,甚至到工地做建筑工、开摩托车搭客、自己摆摊等都有,但他们的精神面貌却普遍良好和乐观。说起四十年前痛打越军的往事,各人都眉飞色舞,还站起来扭动身体模仿和描述越军被揍和逃跑时的狼狈相;说起回来后生活上的诸多不顺境遇,大都轻描淡写带过,都说现在终于熬到六十岁,有生活保障的社保退休金,虽然家庭开支比较紧巴巴的,但是基本生活还是过得去的,比起牺牲或者伤残的战友就觉得很满足。这种乐观精神,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同样的老功臣,不止在广宁我们见到,在其他各县我们都遇到过,不但对于生活充满乐观,一些功臣还因为性格所致,喜欢为其他的参战老兵出头申诉和打抱不平,虽然因此被当地基层政府列入“刺儿头”和“维稳对象”,但是照样不改初衷,还是“该出头时就出头”。对于这些情况,我们除了跟他本人解释要正确理解有关政策的规定,要注意说事说理的方式方法外,也向当地有关部门说明,要正确理解他们,不要误解了这些人的初心。
在广宁县排沙镇采访邓家波,也是令我们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情,也给我们留下了小小的遗憾。按照民政部门留下的资料,这位一等功臣是在城区驻军单位转业后选择自主择业的,留下的联络地址也是端州城区的住址,但是我们多次联络都找不到他,接电话的人也说这个电话已经不是他的,但是总算知道他现在的电话号码,可是按照提供的这个号码打过去,却多次拨通都没有人听。后来反复拨打终于接听了,是他本人,但是他因为中风回到广宁县排沙镇的深山家乡里休养了,我们向他说明情况后,约好有时间就专程去采访他。
那天我们去采访封开县的两位功臣以后,回程时看见时间还允许,就打通他的电话,他提出在排沙镇政府见面,于是我们就从高速公路下来,绕道几十公里的县道和乡道到了排沙,他也如约由他兄弟开车送他来到。他身体和精神状况都不好,比较内向,很寡言,基本上是有问有答,很简洁地回答问题,而且除了当年的复员证和立功证书外,也没有带其它的老照片等材料。我们只好匆匆翻拍了他的证书和对他进行了不到十分钟的采访,也没有给他拍一张现在的照片,跟他兄弟交换了微信就告辞回家了。谁知回来后整理翻拍的证书照片时才发现,他竟然不但是一等战斗功臣,而且是被广州军区授予的“二级英模”!这么多年,不知道在哪个环节上出了差错,有关部门就一直当他只是一等战斗功臣,而不知道他是比一等功臣还高一级档次的二级英模,而且可能还是全市目前唯一的二级英模!
我们赶紧和他以及他的兄弟联系,要求他们通过微信发有关的证书和资料过来,结果,当年广州军区尤太忠司令员和王猛政委签发授予他“邱少云式模范战士”荣誉称号的命令复印件、他佩戴二级英模奖章的照片、他当年在北京参加解放军国庆观礼团的照片、广州军区《战士报》头版头条报道的复印件,都令我们大吃一惊,明白我们无意中发现了这么多年一直“深藏不露”的一位二级英模!
在采访中,四会市的一等功臣陈水苟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今年已经70高寿的老军医,看上去慈眉善目,说话不徐不疾,走在街上也就是一位很普通的老人,但是你绝对想不到,1979年参战时他已经是十年军龄的军医,在下到连队做随队军医的时候,他和战友们一起坚守板烂地区三天多时间,打退了在整个对越自卫还击战期间越军唯一侵入中国境内成建制的进攻作战。而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阵地上的连队干部都牺牲或伤重昏迷,他毅然站出来带领战士们勇猛作战,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因此荣立了一等战功。他的故事再一次向我们印证了一句俗语: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以貌相!
按照原来民政部门留下的资料,我们陆续采访了将近三十位一等功臣,经过核对资料和撰写、整理照片和搜集材料等工作,已经进入了编排阶段的时候,竟然接到新的信息:有一位当年在肇庆地区郁南县参军、复员后在罗定县工作,但是多年前退休后已经定居端州区的抗美援朝一等功臣廖其方,按照户口属地管理的原则,也是属于肇庆市范围的老战士,因此,我们马上和他的家属取得联系(他本人因为当年战场震伤而到了老年导致听力不佳),第二天就到他家里登门采访,收集了他的事迹。
谁知第二天又接到新的信息,肇庆市公安局当年经公安部选派参加中国第二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工作,荣立一等功和联合国“和平勋章”、中国维和勋章的两位警察钟小勇与胡健,也是应该采访的功臣。于是,我们马上按照有关部门提供的联系电话,和他们取得联系,在他们工作繁忙的情况下,多次反复联系和重新约定,最后终于成功地采访了他们。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全市目前我们已经采访的34位一等战斗功臣,除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八六海战”、援越抗美各有一位功臣,海地维和三位功臣外,其余的20多位,都是在长达十年的中越边境战争中立功的;而其中的19位,竟然都是曾经在解放军陆军55军服役过的,还有几位也是在跟55军有着血统渊源的边防三师服役过的,占了我市一等功臣的三分之二!
采访封开县的一等功臣伍全初老兵时,在他那里见到一本《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5军“同登谅山之战纪念册”》,是55军政治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不久编印的,里面收集的都是新华社、解放军报记者以及55军各师、团政治部干事在战争过程中拍摄的照片,有部分曾经在当年的报纸、画报上见过,但是也有很多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作为当年是55军164师490团三营教导员的伍老兵,他说也是师政治部的老战友赠送给他的,因为里面有一张他在战场上带领火线入党的新党员们战场宣誓的照片,所以对于个人显得特别珍贵!
我们看见了也觉得弥足珍贵,因此就冒昧向伍老兵提出请求,要求借回来翻拍,选择其中的一些照片作为纪念册中的插图,伍老兵爽快地答应了。回来后,我们把纪念册的照片翻拍下来,选择了一部分准备作为纪念册的插图。把纪念册的封面拍下,在微信向一些在55军服役过的老兵朋友“炫耀”了一下,结果纷纷询问在哪里“淘”到这么一本宝贝?很多人都提出要借阅。
借阅给他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我们在翻拍过程中都小心翼翼,翻拍完以后就赶紧封存起来,准备托封开的朋友交回给伍老兵。但是朋友的愿望也不能忽视,因此想了个办法:把翻拍的照片一一整理,选出80多张,压印上原来的图片说明,10月20日在微信公众号“新丁老报人”上贴图,加上很多亲友也在自己的朋友圈转载,结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短短几天时间就有超过两万人阅读,帖子下面的留言数量很快就超过了微信公众号100条的限制,几乎变成了55军的老战友网上交流会,这也是我们当初预料不到的。
将近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不知打了几百个电话,反复寻找和联系,耐心说服和“磨牙”,驱车跑了上千公里路程,跑了好几个县(市、区),终于完成了对三十四位功臣的采访,写出了这本总字数超过十万字的纪念册,再完成了艰苦细致的编排和校对,终于把这本纪念册呈现在大家面前。
但是即使如此,还是留下了些许遗憾:有两位一等功臣未能写入这本纪念册!其中一位因为个人境遇的不顺心和其他原因,一直不肯接受我们的采访,甚至提出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苏社炎不厌其烦地反复给他打电话,向他动员和做思想工作,但是他始终不为所动,最后只能在请示肇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后,作出放弃的决定。而另外一人,我们原来也听说他是一等功臣的,但是下到县里采访的时候,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并没有通知他到场,我们问起的时候,当地干部和其他功臣也闪烁其词地顾左右而言他,后来我们才得知,这人的立功时间和地点,竟然是壹仟玖佰捌拾玖年陆月上旬在北京!知道原因后的我们,理所当然地拒绝采访和撰写这样的“参战事迹”了。虽然有关部门和一些领导后来反复解释,认为应该尽量将全市所有一等功臣包括进去,但是这次轮到我们不为所动了……
这次编篡这本纪念画册,得到各级领导及相关同志的帮助,得以在极短时间完成了任务,在此深表谢意!因为水平有限,画册在编辑中肯定会有疏漏或错误,欢迎各方人士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