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左,思在右
——我的教育感悟
尹淑珍
因为旧病重提,前天夜里三点才睡着,第二日的教学理所应当没有精神。但早晨到教室里看见孩子们,突然之间就来了精神气。
第二节课是语文,给孩子们讲文言文《伯牙鼓琴》,那一节课上得豪情万丈,文言文真是个好东西,骨子里透射着高冷,却又风情万种。平时我千方百计去教导孩子们想象啊、联想啊,可孩子们就是不能一头扎进那滔滔的江水、巍峨的高山、广袤的草原里去。看那钟子期寥寥两句,便是他对《高山》《流水》的大彻大悟,这想象牵动了我们多少人的心,可我们仅仅是被牵动而已,除此无他。想象不了,不是愚钝,是功底不够,急不得,尤其对孩子。继续往下进行吧,讲文言虚词,我知道不可以生搬硬套,毕竟那是古人写文章用的语言,时代太久远,找不到共鸣,得拿点儿情趣来。“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上来就有虚词“之”,《为学一首示子侄》中就有好多个之呢,“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吾欲之南海,何如?”,四川边境的那两个和尚的故事趁此机会要讲讲了,大家听得很痴醉:“之”做助词,翻译成“的”;之做动词,“到、往”的意思;之协调句子结构,不用翻译……本来感觉很乏味的东西,被这两个可爱的和尚给解决掉了,欣喜乎?至极焉!趁热打铁,把《后汉书•列女传》中的一粒粒经典拿来,乐羊子妻的痛心疾首“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深深地镌刻在了孩子们的心头,他们牢牢记得了乐羊子妻的刚正与节操。孩子们的热情如金黄的麦浪,浪浪翻涌,我也被旋转了起来,一股脑儿地把自己所熟知的文言文编排成了一个个小故事,《战国策》里的《鹬蚌相争》,那可是苏代想的好点子,三言两语就让赵惠王打了个冷战:是啊,如果赵国贸然攻打燕国,二者相斥不下,秦国不就稳稳坐收渔翁之利了吗?苏代就如此轻轻松松救了燕国,立下赫赫巨功,名垂青史!孩子们不光记得了“两者不肯相舍,渔夫得而并禽之”,更悟到了我们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巧妙绝伦!
这样的讲法真好,一堂课用一条红丝线牵着,牢牢把孩子们的注意力拴在了这35分钟里,下课铃一响,看他们意犹未尽的样子,心里有许多不舍,留个想头吧:查一查续弦与俞伯牙有着怎样的关联,讲讲续弦的故事。
下班回到家正准备吃晚饭时,我的手机叮叮当当响了起来,一个接一个的信息,是我的那帮小家伙们,他们迫不及待地把查询到的续弦的故事讲给我听,更有甚者找到了《高山》与《流水》两首传世经典,我闻到了大家浓烈的要学习的气息,还有什么比这更让我愉悦呢!
昨天下午与我的一位同学聊起习作,他说作文最关键的是投入情感,找到共鸣处和叙述角度;他说美的语言可以追求,但必须要有内容,否则弄巧成拙……我的这位同学历经许多风霜,终于在创作上有所建树,他的每一点儿建议都是自己读书所有的心得,写文章哪有什么捷径可走,“读万卷书”方可让自己笔下生风。“找到共鸣处”这似乎是读书中一个比较难逾越的屏障,更是课堂教学上的一个小尴尬。我们习惯了“让我们一起来读,感受大海的波澜壮阔吧”、“清新的空气、碧空如洗,让我们再一次在读中来体味吧”诸如此类的教学模式,似乎带着孩子们找到了共鸣处,怕是不见得,仅仅是多读了几遍而已。在这二十多年的教书中,我一直在不断地反观自己的课堂路子,不去哗众取宠,只看孩子们的眼睛,是否会随着作者的脚步露出来了惊讶、悲伤、愤懑抑或钦佩的目光?这才是共情,我也有过一堂课上着上着自己突然就感觉了无生趣了,连授课者都失去了兴趣,听的人估计就更加疲倦不堪了,这是失败的经历。记得有过这样的时候,上课的铃声刚响,下课的铃声又骤然响起,大家都说“这么快就下课了?”,质疑铃声的不守时了,其实绝不是铃声不尽其责,只是孩子们与作者的情感合二为一了,他们的情致徜徉在另一方天地里,不愿拔出来也无法拔出来而已,这便是成功的一节课。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潭水,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这一潭水的拥有是需要时间与心境的,更何况它绝不是一潭死水,而是源源不断的活水,新鲜内容不断的输入才会让学生们的眼界不断在开阔。我与多位资深的作家交流过,每次他们的谈话总能给我一些启发,他们的讲话内容从来不是千篇一律的,即使面对同一个话题。旧调重弹,听一次还可以,再去多听纯粹就是应付了。他们从不这样让人生厌,不断地有新的分析、新的领悟,这是让人快乐的学习。
师者,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要做到,必须要让自己去充电,即使工作已经千头万绪了。现在的教学不轻松,因为事务的繁杂极难让大家能挤出那么一点时间来读读书,这是很无奈的困境,但还是要去克服,否则对不住孩子们的切切的期待,更对不住家长们的笃定的信任;做到了,课堂就有了生机,孩子们就有了活力,而我们自己也焕发了光彩,自然而然就无愧于“教师”二字了。 说起挤时间,其实真的很艰难,我有很多时候是在半夜里起来写写文章的,似乎只有这个时候才能让自己独得一份幽静与空灵。
长路辗转离合悲欢,人聚人又散,描述教师这份职业很适合,迎来一拨又一拨,送走一拨又一拨,每次的别离都很痛苦,但每次看到孩子们给自己的留言:“您是最能打动我的一位好老师!”就一切欢悦了起来。长路漫漫,我把一切奉献给了你们的远方,不求回报,只为心安!

作者简介:尹淑珍,笔名贯贯,中文系毕业,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槐荫区实验学校(山东师范大学保利实验学校)教师,在《文艺报》《宁夏文艺评论》《语文世界》《济南时报》《济南教育》《济南日报》《日照日报》《济南时报》《都市女报》《小学作文指导报》等多种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过文学评论、散文、诗歌等,济南市报业集团小蜗牛读书公益领读人,所写童谣被录入《济南市优秀童谣作品集》,“天赋文学社”特约作者,《家乡》杂志特约作者。

投稿热线:13325115197(微信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