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家在山河间 作者孙宏恩
作者简介:孙宏恩,女,60后,临猗孙吉人,从教30多年,好读书,业余以码字为乐,不想成名,纯属爱好。
编者按:洪恩这篇文章写的很好。文章倾注了对诸葛亮文化孜孜不倦的研究与探讨的心血。弘扬诸葛亮文化传承诸葛亮精神,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共同的追求与向往。诸葛亮文化和精神将是永不泯灭的灯塔,也是弘扬正能量,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都市头条认证编辑:张忠信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忙碌的农人们终于有了闲暇,这是过去乡村生活的节奏。如今,科学技术解放了大家,惬意舒心的日子,让时光显得那么短暂。十月一到了,对于孙吉镇周边的人们来说,十月一不仅是给逝去的先人们送寒衣的日子,还是天兴诸葛亮庙会的盛大节日。
一直以来,天兴人在口口相传的故事中感念先贤诸葛亮,相传,天兴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出生地,这里曾有过规模宏大的诸葛武侯庙,有庞大的诸葛家族墓群,所以才有流传久远的诸葛亮庙会,不仅如此,有关少年诸葛亮的神奇故事在这片土地上流传久远。
先贤诸葛亮与天兴村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2007年天兴人、山西社科院研究员马斗全先生写下了第一篇有关诸葛亮与天兴村的文章——《天兴武侯祠概述 》,石破天惊,拉开了诸葛亮出生于天兴的文化研究序幕。十多年间,天兴乃至河东大地的文化人从没有停下探寻的脚步,他们一直在努力发掘、研究其中的历史真相。
2008年,旅居美国的万荣人—樊武舫先生,寄回了一份稀有的文献资料,收藏于日本东京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的明代嘉靖17年版的《荣河县志》复印本,其中有“(亮)生于天兴,长于天兴”的文字记载。2009年,时任运城市河东博物馆馆长的王泽庆先生,在《运城日报》发表了《诸葛亮是河东人》一文,同年,他在成都“三国与诸葛亮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了《励精图治的改革家诸葛亮》的演讲,新颖的观点受到与会者的极大关注和浓厚兴趣。
2009年冬,芮城县蒲剧团团长—景昆俊先生以一腔激情 写下了《为天兴村重建武侯祠鼓与呼》。此后,孙吉镇人大主席孙青贤的《天兴武侯庙承载着厚重的诸葛亮文化》一文,也在地方引起了轰动,他从史志记载、祠庙遗址、专家考证、庙址墓葬各个方面介绍了天兴武侯庙与诸葛亮密不可分的关系。
运城学院教授—王贞民、运城市委对台办主任周崇义、临猗县教育局纪检书记弋全珠、孙吉联校教师相万江等热心于诸葛亮文化的老师们都先后针对“先贤诸葛亮生于天兴” 这一颠覆人们以往认知的课题进行了论述。
天兴村的人们也立足本土,积极行动,樊双明先生根据记忆还原了当年的武侯庙,并绘制成图;马效周、贾新院、王全仁、马历全等人和周边村王存耀、樊宗法等积极讲述诸葛亮的故事,马自成先生,在整理故事的基础上,于2019年自费印刷了《诸葛亮与天兴村》、《诸葛亮的传说》两本书;村民刘国红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上网搜寻,积极撰稿,在经济不是十分宽裕的情况下,也自费出了一册书,严密的论证,新颖的观点,包括精美的插图都彰显的是一种情感的投入。他们都在为诸葛亮文化研究尽心费力,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不愧为诸葛故里之人。
山西省人大代表—严耀国曾经几次三番在人代会上提交了“关于保护武侯文化遗址,传承诸葛亮文化遗产,建设诸葛亮文化博览园”的议案,山西省文旅厅和文物局、运城市文旅局、临猗县文旅局都高度重视,积极回应代表诉求,对天兴武侯庙遗址这一文化现象,要求研究会做好文化研究 ,发掘文化内涵,对建立景区项目,以及地下文物的保护工作都做出了具体的安排。
2019年10月28日,运城新闻网刊登了《临猗县天兴村成立诸葛亮文化研究会》,同期《北京青年报》记者来天兴村采访,发表了《诸葛亮是山西人还是山东人》一文,在全国激起反响。
伴随着临猗县诸葛亮文化研究会的成立,诸葛亮文化研究工作走上了快车道。
一年来,有来自于永济的邓解放、盐湖区的王淇、万荣县的卫孺牛、河津市的王锡义等有识之士,都发表自己的看法,为诸葛亮文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史料,武建虎设计图纸、还原绘制汾阴古道、铺递道,发表《古代天兴邮政铺》,为天兴佐证。还有诸葛亮文化研究会里的武俊青、王增旺、周金建、弋好管等老师,不断提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为研究工作铺路搭桥。
天兴村党支部、村委会,依托黄河文化板块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多方努力,在既定的时间内,诸葛亮文化博览园项目的土地流转申请顺利获批,大大推动了博览园工程建设的进展。
十月一,全国诸葛亮研究会专家郭清华老师一行,要来天兴考察指导,并参加古会仪式,郭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不懈探究的精神令人钦佩,目前还没有诸葛亮出生于天兴的文字依据,但是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他充分肯定天兴是诸葛家族的发祥地,这不仅于史有载,而且“内移河东”属西晋时的政治任务,诸葛京、诸葛显回河东在诸葛家谱上还有“归宗”之说,这与诸葛亮出生于天兴之说就更接近了一步。
下一步,打造诸葛亮文化博览园,将是临猗县天庆旅游开发公司的重头戏。明年的古历十月一,让我们再游诸葛亮文化博览园吧。
尽管还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这已经不重要了。去年的十月一,纪念先贤诸葛亮的活动甫一见报,舆情汹汹,“文化啃老”之类的猜测纷起,就在这样的艰难中,以王贞民老师为代表的文化人,顶着压力,以史实为依据,客观分析 ,《我们绝非“粗鄙的文化啃老”》、《历史该给天兴一个说法》、《关于质疑“诸葛亮生于天兴”的质疑》等论文相继面世,拨开历史的迷雾,让岁月深处的记忆重现。最近,王老师又发出一篇《古代,我们都是山东人》,引起大家对“山东”的关注。从齐鲁大地到兖州、徐州、青州,什么时候山东省才有了“山东”一说呢?
修《汉书》的班固、修《三国志》的陈寿,他们所处的时代,“山东”还只是一个地域性的泛称,是崤山或是华山以东的大片区域的统称。据史料记载:金代承袭北宋实行道路制度,辖区分为19路,改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为山东东路 山东西路,至此,“山东”这个古老的地理名称第一次成为了行政区划名称。山东作为行省,那是有明一代的事情了。《汉书》里诸葛丰是山东人、《三国志》里的诸葛珪、诸葛瑾、诸葛亮均沿袭《汉书》的说法,班固和陈寿两位老先生哪里知道在他们身后一千年齐鲁大地成了“山东”了呢!
再说说“琅琊”,行走在古代的中华大地上的古老地名,惹来多少争议啊,“天兴古称琅琊”,想必那位荣河耆宦以毕生之学,研究典籍,有所发现,但也是迫于种种压力,讲真话,却又不敢具真名吧?如今,这句话在方志中沉睡了五百年,是不是还要继续沉寂下去呢?
诸葛亮文化博大精深,已经积淀为河东一方水土上的文化基因,成为地域性的精神命脉,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诸葛先贤先知先觉的智慧、家无余财的廉洁、鞠躬尽瘁的勤政已经成为永久的典范,因此家乡人民以先贤为榜样,甚至视为一种信仰。
天兴、诸葛亮、诸葛故里,是不可分割的,在此望有识之士能够还诸葛先贤与诸葛故里以真相。
责任编辑:张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