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来源: 我们这一代s
张培民, 1948年生,山西省临猗县孙吉镇南百底村人,中共党员,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现吉林大学)医教部部长,大校军衔。2013年有《话说人生谈感悟,追溯往事写沧桑》一书出版,近有文章散见《运城晚报》与相关网刊。
编者按:爆发于1950年10月的抗美援朝战争是经过14年抗日战争、3年解放战争、刚从废墟上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挥之不去的痛。本文记述的就是68年前那场战争亲历者的英雄事迹。采访者和被采访者都是山西省临猗县南百底村人,都曾在东北那块黑土地上经历过血与火的磨砺。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年届七旬的退休军官张培民师长,后者是耄耋之年的复员军人张茂刚排长:都穿着朴实军装,都是热血儿郎,头枕着边关明月,身披着雨雪风霜,为了国家安宁,毅然走上疆场。如今一介平民,心系国家富强。(本刊编辑:孙爱国)
——记抗美援朝老排长张茂刚同志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
68年前,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置1945年美、英、苏三国在黑海北部克里木半岛签订的意在重建战后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的“雅尔塔协议”于不顾,1950年9月15日,美军第10军在朝鲜半岛南部西海岸的仁川登陆,使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继而,对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与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于10月1日越过北纬38°线,19日占领平壤,企图迅速占领整个朝鲜,并公然声称:“在历史上,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与此同时,美军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10月8日,应朝鲜政府的请求,党中央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0月19日晚,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第39、第40、第42(以后又增调了第50、第66军)和炮兵第1、第2、第8师以及一个高射炮团、两个工兵团,分别从安东、长甸河口(今上河口)和辑安等地,先后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北部地区入朝参战。25日,志愿军打响了入朝后的第一仗,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序幕……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投入了120万兵力,以中朝两国联手的正义之师投入了135万兵力,前者死伤57万人,后者伤亡63万人,参战双方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最终以双方签订的《朝鲜停战协定》画上了句号。
尽管硝烟早已散去,但历史不容忘记。作为一个共和国成长、培养起来的军人,我有责任、有义务把当年亲历者鲜为人知的故事告白于天下。带着这样的使命,我驱车来到永济市,亲自采访了抗美援朝老排长张茂刚同志。
2018年11月25日,天气晴好,阳光灿烂,尽管已经入冬,寒风料峭,但我的心里却是暖融融的。轿车在宽敞平坦的高速公路上飞驰,我的心也随着沿途城乡鳞次栉比的高山大河、公路两旁落叶未尽的树木花草而忐忑不安,脑海中不时映现出张大哥儿时在村里的镜像,6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他是怎样一副相貌呢,见到他,该不会出现“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窘况吧?
寒暄了几句,话语刚刚转入正题,今年85岁的张茂刚老先生,立即站起身来,扯开嗓子,唱起了当年那首威武雄壮、气势豪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穿越时空的歌声立即把我带进那个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盈眶的泪水顺着两颊滂沱而下,激动的心情模糊了视线……
1950年10月19日,刚从废墟上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骄横蛮霸的美帝国主义就把枪炮对准了刚满一周岁的新中国,迫不得已,数百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元帅的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宣战。经过五次战役,我军虽然取得了重大胜利,但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军相比,明显处于劣势。我军没有制空权,武器十分落后,人员伤亡非常残重,急需从国内源源不断补充兵员去朝鲜参战,就在此时,山西省荣河县南百底村19岁的青年张茂刚毅然决然报名参了军。如今耄耋之年的他,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依然满眼泪花,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让他一辈子难以忘怀。
张茂刚从小家境贫寒,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生活所迫,年仅十二岁就到西安花厂当学徒,稍大点又到处打短工、干苦力养家糊口。那年,他刚从黄河滩割芦苇回到家里,看到乡武装部来村动员招兵,二话没说就报名参军了。接兵的首长找他谈话,发现他立埸坚定,报国心切,是个好苗子,就临时指定他为新兵班长,让他带好新兵,以防意外。
张茂刚所在的部队是原中国人民志愿军6008部队24支队五连,即坦克三师步兵团二营五连,先在吉林杨木林和四平一带驻防待命,1953年初,为加强朝鲜战场反登陆力量,6008部队奉命从丹东鸭绿江桥连夜入朝参战。采访时,说到激动处他干脆站起来,边用手比划边对我说:当年的朝鲜战场,真是白天黑夜炮声隆隆,山摇地动,志愿军使用苏联射程远、杀伤力强的卡秋莎大炮,打的美军鬼哭狼嚎!把他的耳朵都震聋啦。同时,美军飞机飞得只有大树稍那么高,经常轰炸我军后方阵地,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就是那时候被飞机扔下的汽油弹烧死的,几天过后他们排的战士都知道了。
他告诉我说,朝鲜战争期间,生活十分艰苦,经常只能吃到炒面和压缩饼干,吃得嗓子直冒烟,光想吐,很少能吃到蔬菜,肚子干燥得常常拉不出来。战斗频繁残酷,我军死伤30多万人,除了在战斗中牺牲的外,好多战士都是在雪地里冻死的。他是战争后期入朝的,算是幸运者,活着回来了,娶妻生子,现在每月还有三四千元的退休金,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他要幸福几万倍!张老说着说着就大声哭了起来……
张茂刚在朝鲜主要负责看守弹药库,每逢美军飞机轰炸,听到警报他们就躲进山洞,他的任务除了为前线部队日夜运送弹药外,平时24小时站岗值勤保卫弹药库,在一次与南朝鲜潜入特务偷袭弹药库的战斗中,曾被评为二级优等射手的张老和他的战友们英勇奋战,击毙并活捉了数名特务,顽强保卫了弹药仓库的安全。由于在这次战斗中表现勇敢,被部队党委批准火线入党并荣立三等功,提升为弹药库排排长。
“车过鸭绿江,好像飞一样。祖国,我回来了,祖国,我的亲娘。我看见你正向远离膝下的儿子招手。车过鸭绿江,好像飞一样。我的车呀,你为什么这么慢,一点不懂得儿女的心肠。”
在《朝鲜停战协定》签定一年多后,张茂刚所在的6008部队凯旋回国并驻防锦州。张老在锦州随部队修建机场的劳动中,积极肯干,吃苦耐劳,表现突出,加之曾在战斗中火线入党、立过战功,部队党委决定将他选送到沈阳步兵学校深造。入学近半年后,突然接到姐姐电报,家中唯一的老人——继父病逝,弟弟茂欢年仅14岁,天天喝凉水住庙堂无人照看,接信后速回。收到姐姐来电后他泪流满面,考虑到抗美援朝战争已经结束,他的报国心愿已了,随即打报告找首长说明情况,要求复员回家。首长批准了他的请求,1957年3月10日,张茂刚复员回到家乡南百底村。
张茂刚复员回家后,历任本村党支部书记15年,南赵管理局副主任兼武装部长10余年,水电部南赵治黄指挥部副主任兼工程科长多年,1983年退休。
纵观张茂刚的一生,不愧是我党我军培养出来的优秀共产党员。不忘初心,一辈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特别是他廉洁奉公的事迹至今仍在家乡传为美谈。
大概是1958年吧,他带领社员在地里干活,十多岁的弟弟茂欢在地里偷吃刚刨出来的红薯,张老看见后马上从弟弟手中夺下来说:集体的东西不能随便吃;1970年前后,他在治黄指挥部任副主任兼工程科长时,管钱管物又管人,有个公车司机到办公室给了他100元,求他批准自已利用业余时间给黄河垒坝工地拉石头赚钱,被他严辞拒绝。
更令人感动的还有一件事。他的二儿子张志民到他所管辖的治黄指挥部油库偷偷地灌了两瓶子柴油,他发现后质问儿子要柴油干啥?儿子说,家里没有柴油点灯照明啦。他马上沉下脸说:“国家的柴油不能用于自家点灯,你现在把这两瓶柴油送回油库,我给你钱,你到咱们村小卖部去买。”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让平常老百姓说起来好像有点小题大作和不近人情。但是,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这就是一个战场上火线入党的抗美援朝老排长的风范!
张茂刚保家卫国的拳拳之心,埋头苦干、廉洁奉公的作风,彰显了一个抗美援朝老兵的光辉形象,也给他的子女树立了榜样。采访中,欣闻张老的五子一女,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都干的风生水起,事业有成。有的成了远近闻名的富翁,有的在家乡和北上广等大城市生活富裕有加。这大概都得益于老兵父亲的优良党风和家风吧。在此,我衷心祝愿张茂刚老先生健康长寿,安度晚年。
2018年11月26日于运城
附录:张茂刚相关信息
一、复员证:张茂刚,男,1934年3月13日(复员证书记录)……或3月18日生(本人口述),1953年1月入伍,1957年3月10日复员。
二、立功证:张茂刚1956年1月21日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和政治部颁发的三等功证书一张。其时,张茂刚系坦克三师步兵团(即6008部队)二营五连上士,时年22岁。
三、二级优等射手证书:1957年2月27日由6008部队颁发的二级优等射手证书显示,张茂刚时任24支队五连副排长,上士军衔。在1956年军事训练中,张茂刚成绩优异,实弹射击四次,一次优秀,两次良好,一次及格,被评定为二级优等射手。
责任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