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夹谷会盟在莱芜吐子口
撰文:魏佑玉 魏佑湖
图编:杨庆训 杨庆祥
【前言】
在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齐侯景公,乃使告鲁为好会,定在“祝其(实夹谷)”举行两国友好会盟。鲁侯定公应约于公元前500年的夏天,乘车到达齐国之地“夹谷”,参加两国会盟。会盟中有斗争,也有让步,最终和好,签订了友好盟约。在长期的战乱中,老百姓想安定、盼和平,所以,此次会盟虽历经二千五百多年,仍留许多赞誉和深刻的记忆。会盟前孔子奏曰:文事者必有武备以保证安全,鲁定公命左右司马各带战车五百乘跟随护卫,还让战车三百乘埋伏于夹谷附近候命。
齐鲁夹谷会盟

古战车
【正文】
一、夹谷会盟地在莱芜吐子口
在莱芜吐子口(今口镇)人们世代相传,齐鲁夹谷会盟就在我们村北的大夹谷内。本地名门望族魏氏家族、杨氏家族和刘氏家族的族人都各自在家谱中有过记载。
(一)《夹谷魏氏族谱》记载
《夹谷魏氏族谱》创修于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创谱人魏学礼,万历十九年贡生,有名著《与鸿雁问答》,他在续修族谱例言中写道“莱邑为古嬴地,而吐子口落北乡,西去八里隔河即博城(嬴城—今城子县);东南三里则为孔子观礼处;又南有大冢,曰:延陵季子长子墓;北去二里有大夹谷、碑志,齐鲁两君相会,实此”。

夹谷魏氏族谱封面

夹谷魏氏族谱内页
(二)《祝其杨氏族谱》记载
《祝其杨氏族谱》创谱于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创谱人杨明德,字克斋,乾隆年间朝城县训导,确定杨氏族谱,以“祝其”冠名,定为“祝其杨氏族谱”。在杨氏家族第四次续修时,主编杨肇亨(十三世祖),在族谱案例中又明确指出“魏氏谱定名夹谷”取古绩也,吾族所居,东近祝其,山崇峰俊,毓秀钟灵,所为名胜区也,兹取“祝其”定名杨氏族谱亦甚切当。且俾后之散居他处者,望祝其而知思我邦族也。 
祝其杨氏族谱封面
祝其杨氏族谱内页
(三)《祝其刘氏族谱》记载
《祝其刘氏族谱》续修于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续修人刘作砥,“祖言始祖迁至长山县范古庄”,转迁于莱邑祝其山之阳于家泉庄暂居,生三子,名一元、一祥、一屯,立墓于祝其山之右,实林马庄之后,分手于家泉庄,一屯祖居林马庄守墓,一祥移吐子口立业,一元祖居水河庄。

祝其刘氏族谱封面

祝其刘氏族谱内页
二、夹谷会盟地之状况
在吐子口(今口镇)镇北二里,上水河村和泉头村之南的东西大峪,名曰“夹谷”,夹谷宽约100—200米,深15—30米,长8里多,自东往西经泉头村和上水河村南,下水河村村北,延续到官水河村,再向西隔嬴汶河即嬴城(今城子县)。在这里沿用下来的地名有:夹谷、后夹谷(齐鲁孔道)、凤凰台(又名杀侏台,土阶三登大土台)、夹谷泉、夹谷大桥,凤凰台东南有祝其山(现秃尼山)。

祝其山(秃尼山)
夹谷
凤凰台:凤凰台位于大夹谷东首,后夹谷南、前夹谷东北的土台之上,传说台上落过凤凰,是齐鲁会盟主坛,顶部为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平坦土台,其阳面很陡,东面为土阶三登,会盟后,人们将凤凰台又叫“杀侏台”, 听起来就是叫“杀猪台”,凤凰台南面有“朱家老林”,朱氏家族很不满意。岂不知孔子当年在此,转身举袖下令促杀侏儒俳优于台上,实为“杀侏台”的由来。
凤凰台
夹谷泉、夹谷桥均位于现“莱芜东岳车桥厂”院内,凤凰台以西三百米左右。夹谷泉有三个泉眼,不论天有多旱,却常年有水流淌,三泉清水连成阶梯水库。夹谷泉西泉水坝下即为“夹谷桥”。车桥厂赵厂长爱护古迹,精心保留,旁建一亭和长廊,成为当地园林风光休闲景区。
夹谷桥:为莱邑仪封进士卢乐戌捐资于光绪十年修建。卢乐戌(1840—1911年)字康甫,光绪二年中进士,后任广东省东莞南海县知县,政绩卓著,归里曾任“汶源书院”主讲。
莱邑进士张梅亭颂卢乐戌诗云:
弦歌曾遍粤王台,
召伯甘棠手自栽。
提挚万家登寿域,
至今南国颂台莱。
夹谷泉水库

莱芜东岳车桥厂
夹谷桥
夹谷泉
三、夹谷会盟地之众说
由于齐鲁夹谷会盟被传为千古美谈,故而,历史学者,民众对夹谷会盟的过程和深义倍加重视,同时也对夹谷会盟地居于何处多为关注,《左传》载:“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显然找到了祝其和夹谷之所在,也就找到了齐鲁会盟故地。但是,祝其夹谷所指何处?历来多有分歧,这也应视为正常的百家争鸣。
(一)“夹谷会盟”枣庄说
公元2011年8月,枣庄市中区举办了首届,齐鲁夹谷会盟研讨会。齐鲁夹谷会盟枣庄说主要有四条理由:一是古碑文记枣庄北郊峄山为夹谷山;二是峄县县志(公元1864年)载:齐鲁夹谷会盟地在枣庄;三是汉置祝其县;四是迁莱于郳,裔夷之俘。我们认为这些都是进一步研究证实的有用资料。公元前500年的齐鲁会盟是齐国提出,并安排在齐鲁两国交界的齐国一方。从齐都临淄到枣庄,相距数百里,齐景公在位已48年,于公元前490年病逝,晏婴回齐当年病逝,鲁定公也在公元前495年病逝,会盟当年都已古稀老迈,虽然孔子当时52岁相对是比较年轻的,但从交通、年龄、身体条件等方面考虑,一般不会舍近求远安排两国的会盟地。

枣庄夹谷山
枣庄夹谷山景区
(二)“夹谷会盟”博山说
博山说“夹谷台”位于淄博西南部,博山石门景区,海拔708米,毗邻莱芜、章丘,山峰峦叠、悬崖环绕、山巅平坦,面积数十亩,齐长城蜿蜒于侧,阴为齐,阳为鲁。为春秋时齐鲁会盟遗址。
博山说还认为“如夹谷在赣榆县祝其城”,二君何乃舍其近郊,远及邑地,固难解也”。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时年44岁的蒲松龄先生,登临此山,凭吊怀古,触景生情,感慨万分,后著:“夹谷行”诗,2009年博山政协和林业部门新建诗碑落成。清康熙年间摩崖石刻“古夹谷”三字。
博山夹谷台,恰在两国交界处,高山风光,山顶平台,摩崖石刻,名人诗碑,确是风景无限,值得一游,但参加会盟的齐鲁国君是很难被抬上去的。

博山石门景区蒲松龄诗碑
(三)“夹谷会盟”莱芜说
1、夹谷会盟,莱芜有了权威之说
清朝宣统《莱芜县志》,由张梅亭、王希曾编辑。在张余九所写的县志序言中指出:“尤可悲,问冠山几如灵鹫能飞,询祝其则如琅琊善徙;夹谷为圣迹所留,究依何山何水”。这说明了莱芜境内几处古名胜地的不确定性。在莱芜夹谷会盟地之说主要有:苗山镇响水湾、莱芜正南高庄夹谷峡、莱芜东南艾山夹谷峪、莱芜西南牛泉夹谷峪,以及又提出的吐子口夹谷之说。莱芜之说,的确有很多证据。2003年柳明瑞先生所著《嬴姓溯源》中介绍到夹谷会盟和夹谷故地。对莱芜的正南、东南和西南三处,引证了县志、历史传说和实地调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夹谷会盟故地在今莱芜市牛泉镇的绿凡崖村。牛泉绿凡崖村坐落于南北一条大峪,东西两面为山的夹峪中,在该村委南有新立的石牌坊,上联刻字为“齐鲁夹谷会盟遗址”,左联:万世文章祖,右联:历代帝王师;南面为孔子石像。在各地召开夹谷会盟研讨会、建设旅游区、立碑树传的新潮中,莱芜终于有了权威的说法,为发扬莱芜文化古迹做出了贡献。

莱芜牛泉镇齐鲁夹谷会盟遗址牌坊
孔子石刻像
2、夹谷会盟在吐子口还有何说?
为什么今又提出:夹谷会盟地在莱芜吐子口之说呢?是因为2500多年来,在吐子口这个地方,也有关于齐鲁夹谷会盟的历史传说和丰富的故事,不说不等于不存在,为振兴历史文化古迹和古镇开发建设,现将家族、民众数百年有关夹谷会盟之传承,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吐子口古镇(今口镇)始建于周朝,是萊芜北部進山出山的齐鲁通道,早年始称吐子口,是历史悠久,经贸繁荣交通便利的文化古镇。西距嬴城八里,东距长勺之战和艾陵之战十余里,南距季扎长子墓孔子观礼处三里,处齐鲁两国的交界。从交通到地形,风土人情,是齐鲁两国都比较熟悉和相当重要的地方。夹谷会盟是齐国提出来,安排在齐国之地。夹谷会盟在莱芜早有共识,会坛土阶三登,就不是在山顶和山区。因为山区地形条件复杂,历来是兵家所忌,更是两国会盟之不宜。
吐子口(口镇)地图
四、夹谷会盟孔子知礼而有勇
公元前771年,镐京事变,周幽王城破身亡,西周王朝结束。周平王东迁洛阳为东周,名存实衰,各路诸侯无所控制,连年争杀不断,“争地之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国家,这550年期间,历史上称为“春秋战国”时期,其中以公元前453年为界,前为春秋时期,后为战国时期。齐鲁夹谷会盟是在公元前500年,属春秋后期,正是一个风云变幻、刀光剑影、生灵涂炭的时代。孔子提出以文事武备参加会盟,在齐人鼓噪欲执鲁君时,拾阶而上,奋不顾身掩护定公退下,并指挥司马击退莱人,同时严厉指责齐景公说:“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听了顿觉理亏,便将乐队麾而去之。
齐有司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有顷,齐奏宫中之乐及俳优侏儒闹於前。一生恪守周礼的孔子,如何能容忍对客人不尊重的低级之戏。孔子便痛斥道:“匹夫荧惑诸侯,罪当诛,请司马加刑!于是斩侏儒,手足异处。孔子赢得了第二个回合的胜利。但此时,齐国大臣又节外生枝,无理提出:盟书另加:“齐师出境,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子看出,如当面拒绝就意味着会盟失败,便急中生智,予以应对曰:“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也就是说如不还我汶阳之田,就恕不以甲车三百乘,随齐军出境作战。双方最终达成协议,齐国同意归还汶阳之田。
盟书签毕,本该各自回国。齐景公却要提出设宴款待鲁定公。孔子担心其中有诈,便据礼谢绝。夹谷会盟后齐国归还了鲁国汶阳之田,鲁国筑城以旌孔子之功。从《左传·史纪》等历史资料看出,孔子在齐鲁夹谷会盟中勇敢地维护了鲁侯和鲁国的利益,知礼而有勇。
其实,孔子与齐景公曾多次接触,早有认识,彼此印象深刻,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齐景公与晏婴到鲁国访问,此时孔子30岁,在鲁国已经颇有声望,还收了不少弟子。齐景公便特地向孔子询问治国之道,并举出秦国的例子问:“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孔子说:“秦国虽是小国,但国君胸怀大志,虽其地处偏僻,但行事方正,善用人才。”齐景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对这个颇有见地、思想深远的鲁国年轻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公元前514年,鲁国掌握大权的三家大夫联合起来攻打鲁昭公,鲁昭公败,逃到齐国,齐景公将其安置在乾侯邑。此时孔子也逃到齐国,在大夫高昭子门下做家臣,希望能见到齐景公,不久齐景公召见了孔子,并且向他问如何为政?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后又回答:“为政之道在于节财”景公便想以尼溪田封孔子,被晏婴劝阻了。过后景公封孔子为“下卿”地位。即便如此,还是引起了齐国大夫的嫉妒,欲陷害孔子,孔子知道后向景公求救,齐景公说:“我老了不能任用您的大才了。”这年齐景公在位32年,孔子36岁,孔子离开齐国回鲁国,走到莱芜垂杨观季扎长子葬礼。公元前500年与鲁定公会齐侯,即齐鲁夹谷会盟,这时齐景公在位48年,已到古稀之年。孔子54岁开始周游列国,十四年后又回到鲁国,孔子以仁德、礼义为核心,从“有教无类”到“克己复礼”最后整理和删定《诗》、《书》、《礼》、《义》、《春秋》等著作,万世流芳。
五、夹谷会盟时代背景和目的意义
2517年多来,齐鲁夹谷会盟之著名,在于签订了会盟盟约。其盟约,在于两国不再争战;在于建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在于众生休养生息。齐鲁夹谷会盟的历史记载,唯以《左传》较为准确和真实。《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他是鲁国史官,且与孔子同时代人,也当然以鲁国和孔子的立场观念为重。
为充分认识夹谷会盟的时代背景,也应对齐景公的作为有所了解。齐景公在位58年(公元前548—489年),喜欢修建宫室,生活奢侈,但心中一直存有光复齐桓公霸业,正是怀着这样的抱负,齐景公勤于政务,爱护臣民,任人唯贤,齐国势力逐年壮大。在大国求霸,小国求存的形势之下,《左传·定公七年、九年、十年》记载,齐景公先后与郑、卫、鲁三国组成联盟,共同谋划消灭晋国的方略,几次攻打晋国,最终,齐国在晋国边境攻占了大片土地,扩展了疆土,增强了国力。由此表明,齐鲁夹谷会盟,其目的就是齐鲁结盟以抗晋,并不完全是为了劫持鲁定公为目的。
六、夹谷会盟的历史资料
(一)《左传》节录
《左传·定公十年》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辟之。
将盟,齐人加于载书曰“齐师出境,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丘使兹无还揖对,曰:“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齐侯将享公,孔丘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也。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飨而既具,是弃礼也。若其不具,用秕稗也。用秕稗,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也。”乃不果享。
(二)《史记》节录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旌旄羽袚矛戟剑拔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摘自《史记·孔子世家》)
(三)莱芜县(市)志节录
1、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
夹谷峪在县南三十里连新泰界,左为龙门崖盘旋如龙,右为凤凰山,两翼首尾皆有,鲁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即此。
2、清宣统莱芜县志记载
定公十年,公会齐侯于夹谷即此。按夹谷一地诸说聚讼莫衷一是,春秋傅杜预及服虔注史记皆云,夹谷在东海祝其县刘昭志亦云祝其县有羽山,春秋时曰祝其夹谷地,通典东海怀仁县有夹山,春秋之夹谷相承遂谓夹谷在今赣榆县。高氏地名志,则谓淄川县西南三十里有夹谷,名祝其。一统志以为夹山在淄川县西南三十里,旧名祝其,其阳即齐鲁会盟之处。而莱芜旧志独以为在县西南云云,顾亭林曰:赣榆趋齐鲁之都各五六百里不必如此之远,当时景公之观不过日,遵过海而南放于琅琊,不闻越他国之境,但在莱芜则正当齐鲁之境,若在淄川则已入齐地一百余里,顾复初谓:赣榆当鲁之极南境,非会盟之辙所宜,至且齐强鲁弱,鲁亦无为挚齐而会于其国之极南也。淄川之说齐鲁两君相会,不应如此之近,唯莱芜夹谷峪庶几近之,皆不主赣榆淄川而主莱芜,而顾复初又谓夹谷在今博山县,自相矛盾,不知何故,窃以为莱芜为齐鲁孔道,又齐鲁交界,两国会盟必不能越孔道而会于偏南、偏北之地,亦不能越过两国交界而会于国门之外,则夹谷之在今莱芜十居其九。或以莱芜祝其为疑,然淮南子汶水出弗其山,西流入济,弗其祝其之转音也,会盟之地因山得名又何疑乎。
3、民国县志记载
夹谷,旧志谓即县治西南三十里,连新泰县界之夹谷峪,春秋定公十年公会齐侯于夹谷,即此。
4、新中国《莱芜市志》(1991年版)记载
公元500年(敬王二十年),夏,鲁定公与齐景公在夹谷相会。
(注:夹谷,“旧志谓,县之南三十里,连新泰县之夹谷峪”。)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关于齐鲁国君夹谷会盟之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我们提出齐鲁夹谷会盟之地在吐子口(即今口镇),是有理有据的。

投稿热线:13325115197(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