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东野,幸焉
济南章丘区曹范学区中心小学 丁美芸
敲完题目,忽然忆起大学论文导师。«英美文学»是我最喜欢的课,而任教的老师也是自己最崇拜的那一个。每次上课,他都会洋洋洒洒,口若悬河,从雪莱到狄更斯,从莎士比亚到巴尔扎克。课上,他从不用汉语。我总是瞪起小眼儿,脑袋飞快地运转。可惜,我最初只能听懂一点儿,而后是三分之一,等差不多领略其精华时,这门课也结束了。或许,我聚精会神的样子跟周围趴倒的一片形成强烈反差;或许,我的愤世嫉俗与老师有些不谋而合。无论怎样,我的结业考成绩大红大紫。大学写毕业论文时,我不假思索地选择了老师。通过时也算一帆风顺。跨出大学校门十年整,我从未忘记老师对我文学梦的呵护,对我天马行空的包容。原以为,我就会这样,对英美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一直简简单单爱下去。
直到,遇见东野。
初遇日本文学,是大学时代的«挪威的森林»。我略略翻过,觉得也并不是外界盛传的不可方物。之后,或许是迎合潮流,或许是弥补日本作品在书橱里的缺席,村上的全套作品倒是成了座上宾。可除却«海边的卡夫卡»,村上,日本文学依然游离在我的视线之外。
幸焉,遇见东野。
不久前,被我毫不犹豫入手的是东野圭吾的“四件套”:《秘密》、《解忧杂货铺》、《放学后》、《白夜行》。这四本,不能均称为推理小说,却都可以找到推理的影子。
《秘密》中,因了一场交通意外,三口之家惨变为两口之家。然而,日子深处,你又发现,有那么一些不同。妻子的躯体已化为灰烬,而意识附着在了女儿身上。女儿的意识不知所踪,却毫发无损。至少,读者读到一半时,会一直有这样的意念。五年后,正值青春妙龄的女儿忽然迎来了自身意识。之后,母亲逐渐远离,女儿渐趋回归。或许,故事到这里就可以结尾了。岂料,画风一转。到最后,你发现,或许母亲从未存在过,有的只是女儿怜惜父亲的心。为了帮助父亲缝合伤口,她佯装成熟,佯装坚强,扮演着母亲的一切。当父亲重染自信时,她悄然活回自我。我是流了泪的,在母亲悄然睡去的公园里。
《解忧杂货铺》是一处跨越时空的梦之所在。一位善良的老爷爷,一个痴情的老奶奶。先后逝去的两人冥冥中将一家破败的小小杂货店与一所孤儿院联系在一起。失意的孩子,迷茫的羔羊,愤懑的列侬,都在这家布满神秘气息的杂货店里得以重生。四十年,数人的命运在这里得以更改,无一例外,都是走向光明。这是一本小爱汇聚大爱的宣言,这是一部剖析人性柔软的史诗,这是一缕来自远古神界的慰安。生命,如你,如我,如蝼蚁,都可以璀璨。
《放学后》是一部青春之作。然而,青春的叛逆与执拗,青春的极端与不羁都有可能是塑造罪恶的温床。男主人公看似冷漠,不带个人情感的授课方式恰恰是女校同学们所信任的。但这份疏离感居然让他成为一名守护阴暗的使者。美好,纯粹,简单,当这些青春期女生理所当然拥有的一切被不经意间破坏时,将会引发不计后果的报复与对外界的毁灭。呵护青春期的精致,包容叛逆期的缺憾,将是一个永久性的课题。
《白夜行》是东野笔下“最绝望的念想,最悲恸的守望”。一对罪恶之花,一双感受不到家庭温情的小儿女,一个在暗夜里守护,一个在光明处盛放,一个是另一个的影子,一个寄放着另一个的灵魂。读过诸多犯罪类的小说,我第一次如此痛惜这样一对作“恶”者。爱而不可得,便化作痴心不改的守护。这样的情感,即使披着违背常理的外衣,也是撼动人心的。
在世界知名作家的笔端,我总能挖掘到流淌的文字与教育的契合点。譬如,以上所述的四部小说,都具有家庭教育的影子。温馨而安宁的家庭环境,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这一点在 《秘密》和《解忧杂货铺》中得以体现。反之,有缺陷的家庭环境能繁育出罪孽之子,譬如《放学后》和《白夜行》。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为师者敲响了警钟:教师应当在传道授业都同时,时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人格完善程度。若是发觉孩子有一定的心理问题,教师必须干预、呵护、纠正。同时,教师应当加强家校合作,呼吁家长切实从孩子的出发点思考:培育人格健全的孩子除却吃饱、穿暖,还有一项工作不可偷懒,那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希望家校齐合力,培养出人格健全的阳光好少年。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教师多说一句话、多一句眼神鼓励或许就能挽救一个迷途的孩子、一个摇摆的家庭。
东野圭吾的文字,让我得以从全新的视角关注孩子,关注教育。因而,遇见东野,幸焉。

投稿热线:13325115197(微信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