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心中的祖国
作者:伟伟
我常常坐在安大略湖边,望着蔚蓝的天空和白云下高高耸立的塔尖,小径上骑车、散步的大人、孩子,碧波上的飞鸟和静静浮动的野鸭,此时我就会想起我的祖国。
祖国是个什么概念:是一个生你、养育你的地方。有你不加思索出口成章的语言,有你童年的玩伴、你的同窗。有你熟悉的山、熟悉的水。有乡音,有吃惯了的母亲煮的饭香,有即使是贫穷也把你养大的记忆。

老一代中国人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远渡重洋来到国外,他们含辛茹苦白手起家,创下家业。可当他们老了的时候,许多华侨选择回国投资、修路、建厂、建校,为家乡致富出钱出力,最后也把骨灰留在了故乡。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每一位身在国外的中国人都深深地眷恋着他的祖国。就像远嫁的女儿思念娘家,离家的孩子更念爹娘。
记的二十年前,我跟随访问学者的丈夫在美国布法罗市的一个超市里打工,认识了一位也在那里打工的山东大汉。他每天穿着胶皮水靴站在冰冷的冷藏库工作十几个小时,他的太太在酒店做保洁,他的儿子也在这家超市边打工边上学,小女儿在读书还送报纸,一家人非常辛苦。当这位五十多岁的东北大汉知道我是从中国来,祖籍也是山东而且就要随丈夫回国的时候,他就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那天趁着休息,他把正在打工、健壮、阳光的十八、九的儿子叫到我跟前,对他说:阿姨是我们的老乡,就要回国了。我们回不去,你就给阿姨鞠个躬吧,让她代替我们回老家吧。那个健壮英俊比他爸爸还高大的小伙子,就规规矩矩的站在我的面前,深深的鞠了个90度的躬。这就是在国外打拼的中国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啊!那时他们很穷,没有钱回国或者说他们连身份都没有。他们干最苦的活,拿最低的工资,挣扎在美国社会的最底层。但那乡音、那肤色、那颗心永远都和他的祖国紧紧相连!二十年过去了,那一幕就像雕刻一样永远定格在我的心里。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祖国的大门洞开,许多人留学、移民来到国外。有的学成归国,正工作在祖国最需要的岗位上,用从发达国家学来的知识报效祖国。有的寻求自己梦想的生活留在了国外。但当武汉疫情爆发时,他们第一时间筹集救援物资,甚至把当地的口罩、防护服购空。他们人在国外,心系祖国。一位刚移民不久的朋友,自己还没有工作,生活条件并不太好,但在国内疫情刚刚发生时就购置了第一批口罩和100套防护服寄往武汉,连机场工作的外国人都被感动,免费为他运送。那些留学生们把他们的青春和美好的学习生活,留在了国外。当疫情在国外扩散时,他们首先想到的也是祖国。因为那里有他们的亲人在召唤,有祖国在接纳着他们。所以,不管机票多贵多难求,路途多艰险,许许多多的留学生还是选择回到了祖国,他们重启生活就业,寻求在祖国的发展。现在的祖国,已经今非昔比,不仅有他们喜欢的乡音美食,而且有更宽的就业门路,有他们创业发展更好的空间。祖国,永远都像一位母亲,敞开胸怀,随时迎接那些在外面遇到困难、迷途想要回家的孩子。

对于生活在国外的中国人,祖国永远都是一曲乡愁。就仿佛是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责编:荆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