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 ,咱们都是“山东人”作者:王贞民
随意读书看报,发现其中又有对“山东”地理名称的注释,便勾起我再谈“山东”的欲望,从考据学的角度讲,把古已有之“山东”的地域位置坐实,形成共识也是一桩有意义的事。
2020年8月13日《运城晚报》文史版,张晓波的《陟彼岵兮、瞻望父兮》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写道:“这首诗的特点是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思乡之情,而是通过自己想象父母兄弟对自己的牵念,来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他说,唐代诗人王维再次运用这一手法,咏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名篇,结尾作者对“山东”,做了如下解释:“‘山东’唐时正是指蒲州,蒲州在华山以东,故称山东。”对“山东”如是解释何止作者一人?已经习熟见闻,以为当然。
打开王大高(曾任运城市宣传部长)主编的《河东百通名碑赏析》(山西人民出版社)第七十九页《平淮西碑》,这是唐韩愈撰写的唐宪宗元和年间,讨伐淮西吴元济之役是一个和唐王朝生死存亡攸关的大事件。其中韩愈有这样的表述:“既斩吴、蜀,旋取山东”此处“山东”又指何地?注释条这样解释:山东指“泽、潞、易、定等地。”作者对“泽、潞、易、定”等地,做了这样的界定:“泽、潞:指唐昭义军节度使所辖,治所在潞洲(今山西长治)”,“易、定:指唐方镇义武军节度使所辖之境,治所在定州(今河北定县)。”对唐时“山东”的属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从搜狐网查出的“山东”与“山西”属地史料,更详实的说明了“山东”“山西”之区别。现援引如下:
在古代大多数人可能都是“山东人”。要说起“山东”和“山西”就不得不提到一条山脉——太行山脉。
以太行山为界,以东是山东,以西是山西。虽说现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地图上,山东和山西并不直接接壤,中间还隔了个河北,但是这并没有什么影响,人们还是习惯的将太行山作为山东和山西的分界山脉。
“山西出将,山东出相”,班固在《后汉书》总结的这个规律,让很多山东人和山西人颇为自豪。但实际上,这中间有个很大的误会——在班固生活的时代,“山东”和“山西”跟现在的根本不是一个概念。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古人划分“山东”“山西”的那个“山”,并不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太行山。早在战国时期,“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就已经出现了,但是此山非彼山,而是“崤山”,“崤山”位于今天的河南省西部,自古以险峻闻名,与函谷关并称为“崤函”之塞,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重地,发生过多次重大战役。当时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被称为“山东”,战国七雄除了秦以外,其它“六雄”都在“山东”,被称为“山东六国”(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等地都包括在内)。
“山西”指的是函谷关以西地区,差不多是今天的陕西、甘肃、四川等地。所以古“山西”和“山东”的范围比现在宽泛得多。那么古“山东”和“山西”是如何演变成今天的山东省和山西省的呢?其实,在唐代就已经有人将齐鲁大地称为“山东”,但并没有被广泛接受。在金代,“山东”第一次成为了行政区名称。金人设了“山东东路”和“山西西路”两个行政区划,其管辖范围包括了今天的山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和江苏的一小部分地区。明代一开始设立了“山东”行省,后来又改名为“山东布政使司”,形成了与今天的山东省大致相当的版图。到了清代,朝廷正式设立了“山东省”,自此,山东作为省名一直沿用至今。
山西与山东的发展历程类似。元代在山西设置了“河东山西道”,明初设置了“山西行中书省”,后改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清代则设立了“山西省”至今沿用。
由于“山东”“山西”古今概念区别非常大,所以说,今天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的小伙伴们,在战国时都是“山东人”,而今天山西的小伙伴们,在战国是假“山西人”,真“山东人”,因为,当时的陕西、甘肃、四川的人才是真正的“山西人”呢!
由是可知“山东”“山西”在古代完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域概念。看来,诸葛亮是“山东人”确乎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诸葛亮的出生地,就今天而言,他既是山东省人,也是山西省人。因为战国时“山东”涵盖了今天的“山东省”和“山西省”。天兴村所在的河东郡也名正言顺地归于那时的“山东”的地理范畴,说诸葛亮是山东河东郡天兴村人也是言之有据的。关于诸葛亮出生地的争论,暂时搁置起来,目前当务之急是大家齐心协力打好诸葛亮嫡孙诸葛京移河东归宗,在天兴村承建了武侯庙等建筑群这张王牌。我们按照郭清华专家构想的“诸葛亮文化博览园”的蓝图,排除一切干扰,分批次地尽快实施,这是方向,是大局,是不可逆转的奋斗目标。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是之谓也。
2020年9月29日
责任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