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睡眠是生命的存在和延续过程,是一种与觉醒交替出现的机能状态,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种生理现象。人在睡眠时对外界刺激相对地失去感受能力,骨骼肌(呼吸运动的骨骼肌除外)松弛,血压稍降,心跳变慢,代谢率减低。脑功能在睡眠中得到恢复。人和高等动物都有周期性进入睡眠的需要。人的一生中睡眠占了近1/3的时间,如果你活到80岁,最少有25年的时间处在“养精蓄锐”的睡眠中。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全球有27%的人患有睡眠障碍,而中国人的睡眠障碍患者又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值,达33%。国际精神卫生组织于2001年起,将每年3月21日,即春季的第一天定为“世界睡眠日”。可见睡眠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中显得何等重要。古人俗云:“吃人参不如睡五更”,诠释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的质量与人体的健康、生活的质量及生命的价值有密切关系。可以说睡眠质量决定身体的健康,决定生活的质量,甚至决定生命的价值量。睡眠一直是科学家们要破解的一个人类之谜,什么是睡眠?人为什么要睡眠?怎么提高睡眠的质量?科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很多不同的实验和推理解读。
人睡觉是一种生理反应,是大脑神经活动的一部分,是大脑皮质内神经细胞继续兴奋之后产生抑制的结果。当抑制作用在大脑皮质内占优势的时候,人就会睡觉。人们的生活中,有工作,有休息;在神经活动中,有兴奋,有抑制。抑制是为了保护神经细胞,以便让它们重新兴奋,让人们继续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活动。睡觉同时是记忆细胞新陈代谢的过程:老化的细胞将每个记忆信息所使用的排列方式输入新细胞内,以备储存。其中包括运动、语言区、平衡键,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往事和回忆。睡眠使大脑保存人在清醒时的一些信息,修整和恢复人体的能量。如果一个人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记忆细胞无法健康生活,人的身体能量无法正常恢复,这就必然严重的危害人的身体健康,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学习的状态及效率。医学实验和实践证明,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睡眠不足带来的。
在动物王国中,睡眠、饮食和性交同等重要,从果蝇到现代人,大家都是如此。除了处于突发事件与紧急危机的状况下,在正常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中,不要用什么“废寝忘食”、“夙夜在公,夜不能寝”的道德标榜,来绑架健康,危害生命。自然睡眠,科学睡眠,睡出质量,睡出健康,这应该是我们对睡眠的基本要求和价值取向。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由于客观环境与主观行为的影响,睡眠的方式及质量会受到较大的制约和影响,婴儿不会育睡,少年儿童不够睡,青年不会睡,中老年人不能睡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方面睡眠不足,另一方面睡眠浪费。所以我们不但要认识睡眠以及睡眠的意义,更要了解科学睡眠的常识。
一是睡眠的用具。古代国人对此很有考究,无论是南方的床,还是北方的炕,在安放或修造时,都应南北顺向,人睡时头北脚南,使机体不受地磁的干扰。铺的硬度宜适中,过硬的铺会使人因受其刺激而不得不时常翻身,难以安睡,睡后周身酸痛;枕高一般以睡者的一肩(约10厘米)为宜,过低易造成颈椎生理骨刺。在夏季,枕头要经常翻晒,免让病菌进入口鼻,肺系疾病增多。
二是睡眠的姿势。选择舒适、有利于病情的睡位,有助于安睡,身患疾病的人的身体康复。比如心脏疾患的人,最好多右侧卧,以免造成心脏受压而增加发病机率;脑部因血压高而疼痛者,应适当垫高枕位;肺系病人除垫高枕外,还要经常改换睡侧,以利痰涎排出,胃见胀满和肝胆系疾病者,以右侧位睡眠为宜;四肢有疼痛处者,应力避压迫痛处而卧。
三是睡眠的时间与节奏。成年人睡眠时间一般应维持7至8小时,儿童少年10至11小时,婴儿则12至14 小时不一,老年人6个小时左右,因年龄和个体差异而定。入睡快而睡眠深、一般无梦或少梦者,睡上6小时即可完全恢复精力;入睡慢而浅睡眼多、常多梦恶梦者,即使睡上10小时,仍难精神清爽,应通过各种治疗,以获得有效睡眠,只是延长睡眠时间对身体有害。由于每个人有不同的生理节奏,在睡眠早晚的安排上要因人而异。事实上,不同生理节奏使睡眠出现两种情况,即“夜猫子”和“百灵鸟”。顺应这种生理节奏,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反之,则对健康不利。四是睡眠的环境。睡眠的好坏,与睡眠环境关系密切。在15至24度的温度中,可获得安睡。冬季关门闭窗后吸烟留下的烟雾,以及逸漏的燃烧不全的煤气,也会使人不能安睡。在发射高频电离电磁辐射源附近居住、长期睡眠不好而非自身疾病所致者,最好迁徙远处居住。综上所述,人们若能掌握科学睡眠的四要素,则能有效地提高睡眠质量,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
要认识睡眠周期,把握最佳的入睡时间。在每晚的睡眠中,每2个小时左右完成一个睡眠周期,如果睡眠8个小时,要循环四个睡眠周期。每个睡眠周期都是从朦胧入睡开始,随后睡眠逐渐加深,一直到熟睡,然后转入快速眼动的做梦睡眠。按睡眠时的脑电图模式,我们把睡眠周期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入睡,它是清醒和睡眠之间的转换期,这一阶段人很容易醒来,我们平常也把它称之为静息状态或半睡状态,持续时间大约10分钟;第二阶段--浅睡,这一时期容易觉醒,入睡困难者,常自行惊醒,我们平常也把它称之为已经睡着了,持续时间大约20分钟;第三阶段--中睡,这一时期意识消失,不易觉醒,我们平常也把它称之为睡沉状态或沉睡状态,持续时间大约40分钟;第四阶段--深睡,这一时期睡眠深沉,觉醒相当困难,我们平常也把它称之为睡“死”了,持续时间大约20分钟;第五阶段--快速眼动,这一时期眼球快速转动,大约50-60次/分,我们平常也把它称之为做梦状态,持续时间大约5-10分钟。取得较好睡眠质量的入睡时间是晚上9点~11点。在这期间,人体精力下降,反应迟缓,思维减慢,利于人们转入慢波睡眠。最佳睡眠时间为晚上11点至次日6点,而晚上11点至次日3点为睡眠黄金时间。此时肝脏的代谢最为旺盛。若长期错过这段睡眠黄金时间,将会发生睡眠障碍,导致身体机能紊乱。
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才能提高睡眠的质量。一是定时睡眠,包括定时入睡,定时起床。睡眠规律对设定生理钟非常重要,使自己的睡眠节奏和生理节奏相统一。除老年人因身心困倦所需外,尽量不要睡回笼觉,睁开眼睛就毫不犹豫的起床,别赖床。二是睡前不要过饥过饱,不要进食。人进入睡眠状态后机体中有部分的节奏会变慢,进入休息状态,如果睡前吃东西,肠胃肝脾等器官就得不到休息,还会加重他们的负担。大脑皮层主管消化系统的功能区也会被兴奋,在入睡后,常常生噩梦,而不能进入深睡区。三是睡前尽量不激动,少用脑。人的喜怒哀乐都容易引起神经中枢的兴奋或紊乱,使人难以入睡,甚至造成失眠。因此,睡前要尽量避免大喜大怒或忧思恼怒,精神紧张或情绪兴奋。一旦入睡就把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的事置于脑外。睡前不饮茶,不抽烟,不卧床谈笑风生。四是调整睡姿,尽量屈膝侧卧右边,不要枕着手睡,更不要坐着边看电视边睡觉,不迎风而睡,不蒙头睡,不高枕睡。五是睡前醒后都喝上适量的水,以利于稀释血液和排泄体内废弃物。六是睡前醒后别躺在床上玩手机、看电视,否则不但赖床浪费睡眠,更有损大脑健康,影响一天的生活、工作、学习质量。七是减轻睡眠时的身体负担,比如卸下手表、假牙、眼镜、胸罩、脸装。特别是要将手机放在卧室之外。因为手机可以形成一种电子物,影响人的神经系统,导致生理功能的紊乱。
克服睡眠异常,消除睡眠疾病。睡眠不足导致人第二天精神萎靡不振,学习、工作、生活都不在状态,这是我们普遍经历过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最可怕的是人的睡眠被剥夺。少年儿童学习负担加重他们的睡眠被老师或家长自觉不自觉地剥夺,这是一种残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象。在睡眠实验室,研究人员尽量阻止受检者进入睡眠达数天之久,结果受检者都诉述头昏脑胀,不能集中注意力,记忆力明显减退,情绪烦躁不安,易发脾气,表情呆滞迷惘,有时甚至沮丧、压抑,出现自杀念头。个别人还会出现幻觉,如听到别人在和他说话,看见奇怪的东西等,有时出现多疑、敏感、老是疑心别人想害自己等,和精神病十分相像。睡眠权是基本的人权,任何人都没有剥夺别人睡眠的自由和权力。特别是老师和父母不能自觉和不自觉的以勤奋学习为理由,剥夺孩子和学生的睡眠权力。各领域的管理者不能以工作的任何理由为借口,剥夺下属的睡眠权。
睡眠疾病包括的内容可以分成三大类:一类是睡得太少,失眠;一类是睡得太多,嗜睡;另一类是睡眠中出现异常状况,也就是异常睡眠。所谓异常睡眠。一是失眠症。指持续相当长时间的对睡眠的质和量不满意的状况,不能以统计上的正常睡眠时间作为诊断失眠的主要标准。对失眠有忧虑或恐惧心理可形成恶性循环,从而使症状持续存在。二是嗜睡症。白天睡眠过多,并非睡眠不足所致,不是药物、脑器质性疾病或躯体疾病所致,也不是某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抑郁症)的一部分。三是睡行症。通常出现在睡眠的前1/3段的深睡期,起床在室内或户外行走,或同时做些白天的常规活动,一般没有语言活动,询问也不回答,多能自动回到床上继续睡觉,次晨醒来不能回忆,多见于儿童少年。四是夜惊。幼儿在睡眠中突然惊叫、哭喊,伴有惊恐表情和动作,以及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出汗、瞳孔扩大等植物神经症状。通常在晚间睡眠后较短时间内发作,每次发作持续1~10分钟。五是梦魇。从睡眠中为噩梦突然惊醒,对梦境中的恐怖内容能清晰回忆,犹心有余悸。通常在晚间睡眠的后期发作。睡眠疾病的消除应该从良好睡眠习惯的培养和科学睡眠中来解决和根治。
作者:罗崇敏
责编:罗苴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