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黄村籍省部级高官亲笔撰文,写下这些刻骨铭心的回忆与感怀
我们亲历的求进故事|程学源校友之忆
程学源,1988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后读取中山大学政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求进》报社第一届编委会编辑,第二、第三届主编,《求进》报社社徽寓意作者。曾任中国驻斯里兰卡特命全权大使,现任中国侨联副主席。
1985年的秋天,我开始读大二。刚开学不久,系团总支书记、我的辅导员丘国新老师找到我,说是要给我增加一个学习锻炼的机会。他说,由学校党委组织部直接指导,计算机系、中文系等党总支支持,为全校各系党章学习小组交流学习体会建立一个学习园地,学校创办了一个叫《求进》报社的社团。刚刚开办,咱们系八二级的林镜明同学为主编。刚出了两期,需要加强力量,现在党委组织部正在物色人。你是班长,你们班又创办过自己的油刻杂志《荒地》,更重要的是,你还是入党积极分子,所以,系里推荐你参加《求进》,希望也相信你能干好。
新来乍到:
见证求进雏形初具
就这样,在《求进》初具雏形之始,我有幸成为了《求进》的一员。丘国新老师找我谈话的当天中午,林镜明师兄就来到我宿舍找我。围坐在我宿舍的小书桌边,林师兄热情地给我介绍了《求进》的有关概况,给了我很多温暖的鼓励。临别,谦逊的林师兄笑呵呵地握着我的手说,咱们一起将《求进》办好,并相约晚上到《求进》办公室见。
记得那时的《求进》办公地址,是临时安置在计算机系团总支的办公室里。在那里,我高兴地见到了后来被同学们尊称为“鼻祖”的社长、计算机科学系八三级的唐荣生,当然还有主编林镜明,当时《求进》的骨干:周雪峰、林琼、刘学厚、林子虎、钟伦清…...等若干同学。
同学们简单见过面后,便开始干活了。当时《求进》第二期已在上学期末用刻板刻印出来了,一本一本平铺在桌面上,封面也是手刻的黑白。我和同学们一起拿起彩色的油笔,将《求进》杂志封面上的镰刀和铁锤认认真真地涂上鲜艳的红色......当时的我,已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心里充满了对党的崇敬、向往和追求。在一笔一划将镰刀、铁锤描红的同时,我将鲜红的镰刀、铁锤深深地烙刻在我的心里,将追随党的步伐作为自己毕生的坚定信念。
此后《求进》就像雨后春笋,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茁壮地成长。从第三期开始,在校党委组织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我和唐荣生、林镜明等《求进》的同学们一起,积极地参与了具体的组稿和编辑工作,积极主动地参与了作为社团的《求进》报社的系列活动。校党委组织部分管的副部长陈亚宗、时任组织科长李美好、指导老师易汉文等为《求进》的成长呕心沥血,手把手地指导我们,推动了《求进》的发展。
次年春天,1986年的四月,经过我们的积极准备,《求进》在中大小礼堂组织召开了全校党章学习小组组长座谈会,总结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各系各党章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并结合当时的实际,交流了学习体会。校党委书记张幼峰同志应邀参加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他高度肯定了全校党章学习小组的学习和活动,认为《求进》报社在这方面发挥了很好很积极的作用。校党委组织部部长刘伟南、宣传部部长李群标,以及校组织部、宣传部的分管领导、指导老师及各系党总支负责同志参加了这次会议。
自这次会议以后,《求进》报社在学校的影响就更大了。许许多多追求进步,要求入党的同学纷纷在各系党总支的具体指导下,组建了党章学习小组,每一期《求进》杂志也有序地分发到各系各党章学习小组里头。当时能在《求进》报社学习锻炼的同学并不多,活跃其中的也就十几二十个。同学们为能成为《求进》人,或能在《求进》发表文章而高兴、自豪。中区校园的阅报栏里,一期又一期地展出了《求进》杂志的内容,一次又一次地贴出了《求进》活动的有关公告,校园里、学生中弥漫着求进向上的风气…...
五月下旬南国的鲜花盛开,美丽的康乐园迎来了《求进》一周年的纪念。同样在小礼堂,校党委张幼锋书记召集《求进》报社主要负责同学座谈,对报社的办刊方针、宗旨作了明确的阐述,对报社成立一年来的工作给予肯定,勉励大家再接再厉,办好《求进》。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范围不大的会议,并就《求进》未来的发展思路向校党委作了一些汇报,有幸和张幼峰书记面对面地交流,亲耳聆听了他对《求进》报社的办刊要求、对青年学生的殷殷期待,叮嘱我们要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现在忆起,每每念及,那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让人难以忘怀…...
这期间,我们组织《求进》的骨干到南海舰队广州基地,和党章学习小组的战士们交谈结友;在梁銶琚堂小会议室召开党章学习小组茶话会,交流学习体会;与地理系一起,和《黄金时代》杂志社一同到珠江啤酒厂参访,共同庆祝“五四”青年节……
担任主编:
亲历求进成形与发展
广州的六月早已进入了火热的夏季,入夜的珠江两岸,流光溢彩……六月初《求进》换届,我正式接手主编工作。中旬,《求进》第六期出版。
至此,《求进》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或者说是《求进》的成型期、发展期。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不仅在编杂志和有关活动的经费上给了支持保障,在其他方面也倾尽全力支持。例如,在办公用房十分紧张的学校党委楼里,在一楼靠里的地方,还腾出了一小间,供《求进》存放资料用,也算《求进》在校党委楼里有了一个落脚点。还允许《求进》报社的骨干,在每周的周四晚上(后来,作为工作制度,改为每隔一周的周四晚上)的夜自修以后,进入二楼党委会议室编辑杂志,召开《求进》社委会(编委会),偶尔也开小型沙龙。
这个时候,我们搭起了《求进》报社的基本框架,成立了社委会(编委会),编辑部(秘书处)、记者部、外联部。作为全校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党章的园地,学校对要求加入《求进》报社的同学,有很高的要求。大多要经过所在系党总支的推荐,也有个别的,由《求进》老骨干荐引。当时《求进》的记者证,还由报社审核提出后,由指导老师把关,加盖了党委组织部的公章。若要进入《求进》社委(编委),即使我们提出来了,还须得到校党委组织部指导老师的认同方可。
在每周的晚自修以后的周四晚上,我召集同学们聚集在校党委会议室里,围绕《求进》的稿件,围绕《求进》举办的相关活动,或是时事政治,大家畅所欲言;或是为了某一观点,某一篇稿件中的某一句表述,还会争得脸红耳赤,口干舌燥…...但共同的追求,相同的志趣,共同的信念,对党的热爱和追随,让我们对真理越争越明。正所谓“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夜深人静时,或各自散去,意犹未尽时,还会相约继续侃聊,天文地理,文学艺术,时事经济,海阔天空,狂聊一通……
多少年后,每每谈及,总还温馨如故,温暖如旧……
感怀至今:
上级党委悉心指导
随着《求进》的不断发展进步,在学校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和提升,同时也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的肯定和支持。
康乐园的记忆都是阳光和葱绿的。1987年五月的中大校园,新雨过后的一片清新,青草的芳香在校道上扑面而来。午后金色的阳光穿过苍翠的大树映射在小礼堂的台阶上,显得一片喜庆而吉祥……《求进》报社成立两周年纪念大会在小礼堂又一次召开,校党委张幼峰书记出席会议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对《求进》报社坚持办刊宗旨,坚守办刊初衷,以及有力地在学校推动了各系党章学习小组的学习,作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并对《求进》的未来提出了要求和希望。省委宣传部派出高校组织处长林柏轩同志莅临会议并讲话,对《求进》在学校里所发挥的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他同时给《求进》带来了一批有关党的基本知识的工具书,同时还给《求进》送来了一套《辞海》。
会后,全体参会人员高兴地同张幼峰书记、林柏轩处长等领导合照留念。可惜年代久远,我竟一时难于找到当时的照片。正在我感觉遗憾不已之时,易汉文老师给了我惊喜,他居然帮我找到了,并通过微信发给了我,并标明了具体的参会领导。易老师这种严谨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精神再一次感动了我……
类似这样的故事或者活动,在我的《求进》岁月中还有许多,有的在《求进》的大事记中可见,有的散见在校报或刊物里,更多的散见在每一个《求进》人的记忆中。在这我就不一一赘述了。那时,作为《求进》的主编,我和同学们一起,把《求进》办到第十二期,办到我大学本科毕业的1988年的夏天。后来,一代又一代《求进》人,在校党委组织部的具体指导下,与时俱进,发奋图强,使《求进》报社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大莘莘学子喜欢的红色社团。
求进情怀:
把求进当作事业来追求
转眼,我们离开《求进》已经三十多年了,可对《求进》的情怀却从未更改过。当年我们说要把《求进》作为一项事业来追求,在我心中,《求进》的事业就是要加强青年学生党的理论学习和研究,用党的理论武装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当下,我们即将迎来《求进》三十五周年纪念。三十多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不断强起来的伟大梦想,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三十多年前,当我们还是康乐园的莘莘学子时,我在《求进》磨练成长的岁月,坚定了我一辈子对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我将用一辈子的忠诚去践行对党许下的诺言,为了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2020年5月4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