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遗子黄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
意思是说,若给孩子留下金山银山,家财万贯,不如从小教给孩子为人处世行善积德的本领。
我们翻看历史,从前多数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而现在很多却变成了老子英雄儿笨蛋,儿混蛋。很多家族富起来的非常快,但衰败的也非常快。有些家庭富起来后,也能延续一段时间,但过不了多长时间,就因为种种原因,又很快败落了。这些现象非常频繁。从古到今都是这样。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象周朝,唐朝为什么能延续几百年呢!实则就是福和德的问题。我们如果有福德,经过一定的努力,这个福德的力量就表现出来了,我们自然就能够兴旺发达。如果没有福德,我们再怎么努力,恐怕也不能如愿以偿。中国式的家庭教育是无限公司,无论孩子长到多大年龄,作父母的都还得操心操劳,只要有能力还得养孩子,养孙子,而西方家庭教育孩子是有限公司,孩子只要长到十八周岁,就可以和父母脱离关系,自谋生计,作为父母也从此不再有抚养担心孩子的义务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为什么呢?
因为第一代往往很辛苦,很努力地创造了一番事业,克勤克俭,不畏艰辛,勇于担当。等到了第二代,就已经没有奋斗目标了,没有奋斗的动力了,已经开始只知道享福,享受,往往作为家长也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再吃苦受累了,并错误地认为我自己奋斗的目的,不就是让孩子不再受苦,多多享福吗?所以从小唯恐孩子受苦受累。这样一来,慢慢滋养出孩子的各种骄奢,淫逸的思想行为,连孩子自己都认为我就应该享受,甚至于为富不仁,在众人面前显摆富有。如果还有余的福分,延续到第三代,必然感召来更过分,更挥霍。往往到了第二代,第三代福分基本就被败光了。大多数人都因为不懂这个道理,往往人们只重视的都是钱和财,而不重视这正确的教育方法。我们作家长的责任决不是把财富留给孩子,而是怎样把孩子变成财富。
这些年来,尤其一些年轻的父母更过犹不及。有的自己只管生,从不关心孩子如何教,如何养,把孩子交给爷奶奶去隔辈教养,也有的年轻父母从不学习汲取前人教子的智慧,一味按照自己的教子方法,把孩子作为试验品,认为无论花多少钱,付出多大的代价,从小只要把孩子送到一所好的学校,让孩子不愁吃,不愁穿,花钱不用愁,只要孩子好好学习,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关心教育,就是对孩子的最大的关爱。而根本不知道,教育不等于教养,有知识不等于有教养,有文化不等于有礼貌。试想一个再聪明的孩子,即使是一流大学毕业,如若没有道德作为底线,他能孝敬父母吗?他能为家庭,为社会,为祖国为民族做贡献吗?近些年来的高科技犯罪,难道说是没上过大学或是只上了初中,高中的孩子能炮制出来的吗?因此,家庭兴旺发达的因果原理搞不清楚,总是用世俗的这些方法教育孩子,对待孩子,往往招来的无不是极不想得到的孩子叛逆,粗野甚至做出些伤天伤理的恶果。
古人讲教子要严,原则性要强,有的家族还制定了严格的家规,对孩子决不能退让,放纵,一边要懂得帮助他如何培植福德,一边要拿这些道理竭力教育孩子遵规,守矩,这才是爱护子孙的正确方法。如若我们没把孩子教育好,使孩子无规可守,我们把再丰厚的物资钱财留给孩子,让孩子去享受,去任意挥霍,你即使三四十年创造的家业,可能到他手里三五年就被败光了,他自己又没有能力去控制,往往还会结交一些恶友,并做出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那就把孩子给毁了,家庭给毁了,甚至给街房邻居带来不应有的灾难,给社会,国家,带来不应有的负担,也毁了自己一世的好名声。
古人云,严师才能出高徒,当然,严父母才能出孝子,因为忠臣都出于孝悌之门。所以,孩子从小应严于管教,一边教他道德,一边教他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种种知识和技能。如果把这两个方面一同教育,从小应让孩子说的,做的,一定让他去亲手去做,并一定要求他做好,不应该说的,不应该做的,也一定不能让他去做。一次犯错可以说服教育,明理,懂德,若有再二,再三,一定要严加惩戒,决不能心慈手软,要不古人说棍棒之下,才能出孝子呢!这个孝子,当然就是能遵规守矩有德行的孩子。有个教育专家说,孩子小时候犯了错,你若给其拍一巴掌教训他,比等他长大后犯错你再痛打他一顿收到的效果都好得多。例如,孩子有病需要打针或割疮,作为小孩子哪一个情心愿意让打,让割,但为了孩子的生命健康,不管他再哭再闹,必须要打,要割,对此若不心狠手辣忍痛割爱去做,对孩子将来一定是危及生命,祸害无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有这样去教育孩子,将来等孩子长大了,他就不可能误入跂途,而且还能继承父业,祖业并发扬光大,也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作为父母必须要明白一个道理,不要把钱财作为唯一的财富留给孩子,否则,这钱财就真的成了他败家的祸根。就好像一张小木桌,它上面只能承载50斤的重量,你若让它承载100斤或者更多,它必然要被压垮,这就叫德不配位。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的这种观念,让孩子懂得,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家庭,事业的常盛不衰,保持福德不退,那就是修心,修身,遵规守矩,多去做些善事,让孩子自己能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骄不燥,有责任心,始终保持拼搏向上的这些好品质。给孩子这种立身之本,比给孩子留下再多的钱财不知要好多少倍。
让孩子走上正道,用他自己的手去创造,去做有益于自己,家庭,社会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子孙永远兴旺发达,让自己的家族永远昌盛。作为父母,我们要给孩子培福,多做善事,多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子女慢慢受到父母言行的熏陶,自己又明白这个道理,有上进心和责任心,只有这样,子女也能够用这个道理方法去过好一辈子,孩子自己也能发达起来。同时,将来他自己用这个道理方法教育自己的子女。这样,整个家族就不会出现衰败,就不会出现去做那些伤天害理,败坏家风事情的败家子。有了高素质,有了福德,有了智慧,孩子自然就趋向正面,趋向于善,趋向于幸福安乐,吉祥如意啦!
从前社会上那种父母再苦再累再穷也不能穷了孩子的说法是极端片面错误的。在这种错误言论的蛊惑下,使相当一部分家长进入了误区,从小让孩子任其发展,什么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说什么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活生生地塑造出了一个个小皇帝,小公主,致使孩子从小养成了自私,贪欲,无礼貌,无教养,无德行,有的像脱疆的野马独来独往,无所拘束,有的像温室里的花草,一旦走向社会遇到挫折,经不起考验,受不了打击,萎糜不震,要不这些年来即使考上了名牌大学的学生中,似乎每年都有大学生自残,跳楼以及杀人事件的发生,这不光是家庭教育的悲哀,也是社会,国家教育的悲哀。老祖宗传下来的一句话,不吃苦中苦,难熬人上人。试想从古到今,哪一位有成就的大人物,不是从艰难困苦中走出来的。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的告诫不光是说教,是真理,他在古代是真理,现在是真理,将来仍是真理。现在应该把从前的再穷也不能穷孩的说法,应变成再富,也不能富孩子才对。从小让孩子经受经济拮据的忍耐,吃苦耐劳的磨炼,饥饿寒冷的考验。将来一旦走向社会,才可能应对自如,从而适应社会,适应大自然,使家兴,国兴,才有可能让孩子成就一番大事业。总之,留金钱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留书给子孙,子孙未必能读,只有留阴德给子孙,才可能蔽护子孙常久不衰。

李召武,男,现年六十五岁,中文大专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从教四十余年。是一个国学爱好者,十几年来致力于国学探索,尤其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的思考。先后在宜阳县白杨镇东关每年利用暑假举办全免费《弟子规》培训班已四期。现任《河洛道德讲堂》堂主、群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