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如夏花 4
——王杰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系列讲座之四
王杰的少年时代恰逢新中国成立之初,他生在旧社会,但长在红旗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王杰刚刚七岁,在本村上小学一年级。良好的家风与刚刚解放的新社会风尚的影响,正在读书的王杰勤奋好学,立志高远,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中国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以及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国家号召人民学习英雄,人们崇拜英雄,社会尊重英雄,媒体宣传英雄,而王杰恰恰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出生长大,王杰从小爱听英雄故事,爱看英雄电影,爱读英雄画册,崇尚英雄人物。王杰在金乡县城关完小读书时,就喜欢听刘守庚老师讲故事,刘老师不仅给学生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故事,还讲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故事。王杰小小的心灵在时代的熏陶中逐渐觉醒,使他变得正直善良,大公无私。1953年,村里让学生参加验收爱国粮,王杰检查到一袋麦子不合格,一问竟是自家的。原来父亲王儒堂在装麦子不小心撒落一地,他又将麦子捧了回去,麦中带些土。他父亲说下面都是干净的,王杰帮着父亲倒出一些,下面的麦子果然很干净,王杰就让父亲将上面的麦子簸净土后再装回去,在场的群众无不赞扬王杰大公无私。
1955年秋天,王杰被村里安排在畜棚收青草喂牛马的任务,王杰工作认真,一丝不苟。一次,王杰的叔伯二哥背着一篓子青草来过称,王杰倒出来一看,里面夹着泥土。王杰立即变色严肃说:“二哥,这可不行!这样的草咋能喂牲口呢?”说完让他清理干净草中的泥土。二哥非常不悦,嘟嘟囔囔地说王杰死心眼,不给面子,社员们都看在眼里,夸他是个“不徇私情,一心为公”的好少年。
1954年秋,王杰和同学辛庆文在路上捡到一个牛皮纸信封,里面装有30元钱和26斤粮票,信封上面写着“金乡县曲艺协会张会长收”,在没有找到失主的情况下,王杰与辛庆文将信封交给了学校,两人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并每人奖励两支铅笔。王杰拾金不昧的故事,当时县广播站还进行了报导。
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教育也将王杰熏陶成一个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人。村民回忆说,王杰看到别人有困难,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正是这种成人之美的思想与这副热心肠,锻造了学生时代的王杰品格。1952年冬,村里办起夜校,王杰自愿做义务辅导员,帮助伯父王廉堂开展扫盲教学活动,被大家亲切称谓“小王老师”。1957年9月,王杰冒雨出门时恰逢一个老大爷拉车崴了脚,王杰见车上还有个老奶奶,抱着一个口吐白沫的小孙子,王杰就拉起车子直奔城南辛医生家,小孩子被紧急抢救过来。
王杰少年时代就果断勇敢,舍己为人,为了保护他人与集体利益,他总是奋不顾身,冲锋在前。1955年12月,王杰放学回家看见一村民家失火,他放下书包端起脸盆就帮助灭火,大火扑灭时,王杰的脸上红一道、黑一道,乡亲们笑着说,王杰不用化妆,就可以做黑脸包公了。1957年夏,金乡县遭受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河道堤坝多处决口,华堌村被淹,危难时刻,王杰与父亲、三叔卸下自家门板扎成木筏,将村中的老人、小孩运到河堤安全处。
王杰还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王杰热爱集体,热爱劳动,无论在学校还是在村生产队,王杰从不怕脏怕累,主动承担苦活累活,且无怨无悔。1955年秋天,金乡县根据上级指示掀起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村里农具集体使用,牲畜集中喂养,社员集体劳动。王杰主动找到村书记王恩地,争取到了畜棚饲养工作,王杰帮助饲养员收草铡草喂养牛马,忙得不亦乐乎。春节时,王杰还给畜棚门口写了一副对联:互助合作好,家园万象新。横批是:爱国爱社。1958年,王杰考入金乡一中初中部,分到十二级五班,这个班是女生班,只有王杰、张平、李俊、王校田四名男生,王杰作为班生活委员,与其它男生商量后主动承担起班里的抬饭抬汤任务,他们足足干了一年。1958年秋,学校大搞积肥活动,各班轮流挖厕所,用鲜粪给麦子施肥,有的同学嫌脏嫌累不愿干,王杰总是撸起袖子争着干。王杰的行为受到师生的一致赞扬,连续三次被评为“劳动红旗手”。
王杰从小接受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的熏陶,具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情与道德境界,他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从小就现出端倪。在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中形成了王杰尊敬师长、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平常生活中,王杰帮助别人助人为乐,为同学老师排忧解难,已经固化成一种习惯!王杰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人生观与价值观发生着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也是王杰精神的蕴育与萌芽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彰显过程,更是王杰精神的形成过程。世界在变革,中国当代也正处于伟大变革的时代,王杰精神必将在当代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世界大同文化传媒】由三木秉凤先生创建,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并于2016年6月组建文化群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于2017年 2月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并开展征文活动。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繁荣,从文化繁荣走向文化普世!承担起一代文人的责任!自建队以来,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包括新华网、搜狐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个媒体。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参与其中,让我们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让中华文化光耀四方。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