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城日报》老院子“变形"记
文/侯永超
编前语:3年时间,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双万”干部刘涛,用心暖化坚冰,以爱唤醒色彩,逐渐走进贫困群众段兴民的内心,与他谈心,带他下馆子、洗澡理发、旅游……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心,让原本对生活无望的段兴民精神焕发,笑容回归。6月18日,在局、镇、村领导干部的共同帮助下,不仅将段兴民家堆积了十多年垃圾的清理干净,还帮他硬化院子、粉刷房子、接通了水电、新建厕所,一件件的暖心事,在当地传为一桩桩美谈,谱写了一曲扶贫干部与贫困户的动人之歌——
老 院 子 “变 形 记"
记者:侯永超
7月15日,段兴民门前的两棵槐树遮住了大片阳光,树荫下,几个邻居聊得正欢,笑声时不时从树荫里飞了出来。给段兴民砌墙的匠人,把砖敲得叮叮当当,两声相合,妙不可言。
段兴民的邻居们已有十多年没有在这片树下聊天了。一个月前他们经过这时,还要掩鼻皱眉。而现在,望着段兴民的院子,他们还是有些恍惚。“这院子里以前满是垃圾。雨过天晴,臭味飘到了四邻八舍。”聊天的邻居描述着段兴民家曾经的样子。
刘涛跨过匠人的挂线,迎面是粉刷过的墙面,老屋白墙、新旧分明,一半写过去,一半说现在。硬化的院子干净整洁,水泥的本色还在,阳光洒下,院子白亮。几畦菜地,还有新土的疏松劲,顺着雨打湿的地皮望去,你会发现些许嫩苗破土而生。推开段兴民睡觉的屋门,“吱呀”一声,时间回到了3年前。
2017年,芝川镇三甲村的贫困户段兴民成了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干部刘涛的帮扶对象。初次入户,段兴民家门上锁,四邻八舍给刘涛说:“家里堆得都是垃圾。”虽然打过“预防针”,但当段兴民家的木门“吱呀”一声打开时,一人多高的垃圾迎面扑来,还是吓了刘涛一大跳:“这哪是垃圾堆,简直是垃圾山!”
“院子里都是垃圾。往进走,兴民叔就窝在垃圾里。一到夏天,厨房里的苍蝇能把人吃掉。而他就蹲在垃圾上吃饭。”刘涛给记者描述段兴民家以前的样子。
“清理掉这些垃圾。”镇、村干部都曾想过,但是好话说尽,精神残疾的段兴民一概不听。刘涛初见段兴民时,也想早早清走这些垃圾。可是问遍村民,没有一个人敢给段兴民做思想工作。“他打人,谁动他的东西他就打谁。”村里人给刘涛说,“他要相信你了,你才能和他搭上话。”
此后,刘涛就成了段兴民家的常客。除了和段兴民没话搭话,隔段时间刘涛就请段兴民进城下馆子,给他理发洗澡。久而久之,村民发现段兴民见了刘涛就咧嘴笑。“我想成了熟人,事情应该好办多了。但是没想到,我把事情想简单了,第一次清理垃圾就折戟了。”刘涛给记者说。

2017年7月19日,段兴民应了刘涛的要求——清理院中垃圾。担心段兴民捣乱,刘涛使了一计“调虎离山”。他前脚把段兴民带出家门,后脚另一队人马就开始清理垃圾。刘涛计划带段兴民从禹门口逛到司马迁祠,从象山转悠到南湖,本以为能拖一天,可是中午刚吃了饭,段兴民突然要回家。执拗不过,刘涛开车往回赶。一进家门,段兴民脾气大发,清理人员被撵出了门。段新民的不配合,让清理工作一再被搁置。
今年6月11日,段兴民的院子里来了一群人,他们是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人、镇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包联干部。这群人来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清理段兴民家的垃圾。在垃圾堆里,他们制定了分工明确的清理方案。落实小院的布局、引水、电路安装、下水铺设、墙面粉刷等细节工作。太阳西沉,一个漂亮的农家小院改造方案在垃圾堆里产生。
6月18日,清理工作启动,刘涛同样用的是“调虎离山”,这次段兴民被调出去3天。同样是3年前的场景,清理垃圾的12个人不敢有半点松懈。3天时间,他们用轻型卡车从段兴民家拉出去26车垃圾。最后一车垃圾出门,消杀工作完成。3名水工忙完埋管子、铺下水的作业后,改造小院的施工队进院了,硬化前院、改造旱厕、垒后墙,这些活几乎是一气呵成。
粉刷院墙是最后一道活,匠人干得正欢,刘涛刚给院里的菜园子撒下菜种,段兴民突然回家,在场的人吓了一大跳,“完了完了,这又撵人呀。”可是没想到段兴民笑了,这一笑,大家知道段兴民同意了。
这一笑,满院子都是欢喜。
记者手记:
情到深处事竞成
侯永超
这个小院里的故事讲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却很难。一波两折,历经3年。第一次段兴民把收拾院子的人撵了出来,第二次却笑了。两种态度的转变,其中总能捉摸点什么。
虽然段兴民讲不出来,但是从段兴民一见到刘涛就拉住他的手,我们就能看明白,邻里那么多,他只和刘涛谈笑,足见俩人走的有多近。3年间,刘涛常常去段兴民家,从初次不配合到相信,刘涛走的很辛苦。3年时间,刘涛搬掉了段兴民家里的垃圾山,三甲村人提起这事就竖大拇指。刘涛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用情去做。用滴水石穿精神,把“对贫困户的好”耕到深处,让段兴民把他当成了自己人。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我们总能遇到这样的事情,刘涛的办法其实就是捷径,只有“俯首甘为孺子牛”般地对贫困户好,情到了深处,铁树也就开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