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穿过岁月的长河,时过百年之过,当后人谈论今日的我们,有没有值得留念的,可以让后人们看到的艺术作品,这,很让人担忧。

静观作家张辉旺
微信相识
《一》
认识作家张辉旺,是在文学群里,后来又办了华夏草根文学群,拉我进群。
留意几篇他写的小散文,有一些初步了解,但没太在意。直到加为好友之后,读了几本他写的纪实文学,才发现他很有文学才华,和经商头脑,大跌大落,是个有故事的作家。
作为一个有名气,又有写作实力的中国作协,省级作协的作家,他的文字,却朴实的如山间小花一样,无需修饰雕琢的语言,透视出他平时的为人处事,一定也是平易近人的,很好相处的一位作家。
流畅的文笔,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贴切,如果此前读莫言老师,贾平凹老师的文有这种感觉,倒不奇怪,因为他们生活在农村,接近农民,是自然流露。
虽然,他也是农村走出去的,但必竟读过大学,多学的那些东西,并没有刻板机械的出现在他的作品中,这是难能可贵的一点。创作,本来就应该是完全自由的状态下进行,才能让思绪飞出身体之外,写出最好的作品,作家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就拿《解读作家莫树材》,这本书来说,广州知名作家莫树材成长之路,被张辉旺用朴实无华的笔调,描述的细致入微,刻画的人物形象诩诩如生,仿佛可以看见真的人在人们面前走动一样。再现时代先锋的平凡普通,却又高尚的品格,实为难得。
在当作家时,他以写纪实文学为主,当过记者时,也是以这种文笔作记录,就这样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热血,走着热爱文学的路。虽然路途遥远,没有归途,虽然历经艰难,但却不轻言放弃,始终走在文学这条路上,这种精神始终支持着他,真是可贵。
华夏草根作家群,带领草根文学爱好者成为作家,并且每个人都可以出一本书,是张辉旺老师的一个梦想。这个梦很大很远,需要许多文学爱好者加入,一起齐心协力才能够圆了这个梦。但是,只要有梦想,敢于去做梦,就会有希望,人在追梦的过程中才是最精彩的人生。不知道这个梦能不能,会不会实现,但是,有梦想的人生才是完美的。
带着对文学的喜爱,带着对作家张辉旺的好奇心,开始注意草根群里的动态,也开始有私聊,终于对他有了初步的了解。
侯鸟的天空
《二》
这世上有一种鸟儿,是侯鸟。它们追随着四季的变化,飞越几千里地,从南方飞到北方,度过春天与夏天。又在秋天飞回温暖的南方,在那里过冬。江南,那个烟雨朦胧的水乡,自古出美女,胜产才子的地方,曾经迷乱了多少人的眼眸。
张辉旺就出生在湖北武汉,江汉平原的一个如梦如画一般美丽的小村庄。风景优美,景色秀丽的地方,却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食欲,和人们对于满足生活的各种经济来源。它只能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保障。在那人口大省,密集的人们永远都在于极少的土地争夺食物,再美的家乡,也只能在梦里,去回忆飘在湖面上的荷花,去想念瓜果的甜香之忙小。
这里的人们,就像那侯鸟一般,辛苦的飞在适合自己生存的空间,但却又舍不得出生之地,只好保留一席之地,等待年老之后,再返回故地,养老送终。
作家 张辉旺也如家乡的人们一样,带着妻儿,飞到了城市,开启两地往返的行列,不同的是因为工作和家都在另一个城市,回家是看望父老乡亲。他一步三回头,告别年迈的父母,告别乡里老少,告别风景优美的故乡,来到异乡工作 ,穿梭在全国各地,忙于家庭,忙于工作,还有想要做事业的强烈愿望!
回乡偶记
《三》
疫情终于结束,作家张辉旺像往年一样回到家乡。他的快乐,无法用语言表述,也可能好久都没出门的原因,就像笼中之鸟,终于被人发现,打开笼门放开之后,快乐的自由飞翔。回到乡间的张辉旺,自由的呼吸着带着花草芳香的空气,走在回乡的途中,连脚步都是那样轻松,愉快。
从湖南岳阳市洞庭湖到他的家,只是一江之隔,从小走到中年,往返多少遍,却从未烦过。坐油轮半个小时就到了,再走一段林荫小路,他儿时生长的地方,尽现眼底。熟悉的小池塘,荷花依旧在风中微微波动,道路两旁,鸟儿也欢快的唱着歌儿,似在欢迎久别的人重回故乡。
五月中荀,正是油菜成熟的季节,麦子已黄,小型收割机,正在田间忙于收获,看着地里收割时繁忙的场面,作家张辉旺不尽感慨,时代变了,而且变化很大。想起自己年少时,光着膀子在地里与父母,劳作时的艰辛,终于画上了句号。现在的孩子们再也不用像自己小时侯一样,去受那些苦难,不尽喜形于色,笑着与乡民们一路打着招呼,朝着自己曾经的家走去。
大豆,蚕豆正是长势茂盛的时节,小路上花草丛丛,鸟儿在林中鸣叫,他兴奋的踏在回乡的途中,还不忘拍些照片放在微信,和一路的风景视频,与友友们分享他的快乐。
他很爱自己的家乡,并时刻想念着那个生他养他的地方。去看看儿时玩耍的池塘是否还在,还有小伙伴一起摸过小虾,鱼儿,螃蟹,采过莲藕,洗过澡的小河边,是否还有清澈的水在流淌?
永不放弃
《四》
他们说,作家张辉旺很聪明,应该是,但更多的是睿智,是多年的生活经历,多年的读书学习后,与智者的思想碰撞出许多火花,与思想家心灵的相通,得到的睿智,得到的大智慧,最后成为有作为的作家,创业的成功者。
这种智慧拥有之后,会有变通,不但会用在写作上,还会用在工作中,更会用在事业上。拥有事业,就拥有财富,拥有财富,又会用于文学创作中,互相辅助,正是他说的,文学是精神层次的,不能饿着肚子搞文学,生活中,衣食住行,样样都需要经济来支持,所以要工作,还要做事业,才能堪称完美的人生。
这世上有很多文人,坚持写作,出了许多书,因此在社会上有了名声,很多大作家是这样的。但是张辉旺老师,因为受到莫树财老作家的熏陶,学习莫老师的品质,还想要发展文学,或帮助文人写作,想做和莫老师曾经做过的事,从事写作,并且还想要培养更多的作家,作者,但是因为时代的变迁,电子书的出现,网络的竞争,很难再现当年的学习和创作的氛围,这使作家张辉旺很苦恼,甚至夜不能眠。
微信聊天时,问过张辉旺老师,遇到困难时,写作写不出时,有没有想过干脆不写了,什么玩意,稿费挣不了几个,浪费时间,精力?他直接了当说:“怎么没有,还好几次,都暗自发誓再也不写了,不如闲了像很多人一样去逛公园,跳舞,打几圈麻将也好啊。”
“ 但是,当看到同行,某人又出新书了,某人又在哪哪发表个什文章,都会去看,看完心又活了,手又痒了,总在想,如果这个题目,这本书我来写,会写成什么样,会是什么效果,不知不觉就拿起笔写点什么,才能睡着觉。”
“有时总在想,也许是每个人出生时,就是带着使命来的。不然,怎么会在小小年纪,就会因为某些人,某个原因,选择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并且在心中暗暗去模仿自己喜欢的人,学习这些知识,而且会因为喜欢这件事,奉献终身,在所不惜。一定是上辈子没做完的事,就走了,留下遣憾,这辈子又投身做人,还留有前世的记忆,又继续做这件事,不然,怎么解释呢?尤其是在有文学创作的大环境下,身边有很多在不停的写,发表,讨论,而且还动不动有许多研讨活动,到全国各地采风,而你却置身在外,不动其色,对于喜欢文学的作家,能坚持多久不动笔,不动心?”
在桥头镇居住并创业的作家张辉旺,就曾经经历过这种事。移居广州的作家张辉旺,在这里又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文友,并且因为写作功底好,重新走向工作岗位,做文化宣传工作,在这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工作认真,负责,经常熬夜至通宵,每一次接到上级布置的任务,都像投入到一场战斗一样来做。吃饭,睡觉极不正常,更不会在乎穿装,梳妆,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直到做好手中的工作,才会稍做休整,又会再次投入下次的宣传任务,就这样辛苦工作,终于取得一系列的好成绩,又用业余时间写出《实力与魅力交响曲》,《人在桥头》,《解读作家莫树财》,等等具有影响的几本书,让人们通过这些书来了解当时桥头镇的状况,和地志风情。他协助作家莫树财带领文学爱好者一并进行创作,这是当时和现在看来,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那是作家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作家们最骄傲的年代。
用他的话说,是他命运的又一次转折点。就是因为桥头镇有个莫树材老师,还有文学创作基础,写出当代的优秀作品,再次把张辉旺的写作激情燃烧起来,让他又一次拿起笔,从事写作。
作家张辉旺,就这样重新踏入文学这片净士,并且连系上贵州的文学友友们,告诉曾经一起搞文学的,桥头镇的文学氛围有多么浓郁,写作激情多么高涨,从此他的文章就这样在两地飞越传递着信息。
之后,再也没有,也永远不会放弃文学写作这件事
文学与商业
《五》
喜欢写文的文友很多很多,但是能写好的作者不多,能写到出书的就更少了。
谈起文学,谈起写作,就两眼放光的张辉旺老师,经历了文学最灿烂的时期,也在那时编写了二十几本书,和文章,在各个刊物,报纸上发表。
从事记者,写纪实文学,要求很严,要求实事求事,不能有一点虚构的成分。是努力展示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体现,和个人价值观的体现。
从事记者这个工作,就是社会需求。当有一个人物需要树立在人们面前,又在某一个特码领域有建树时,政府部分就会让记者去采访他们,写他们的事迹,挖掘身后不为人们所知道的故事,和现实生活中的他们,记者会完整的真实的写出这些故事,让这些人做为楷模,引领人们向他们学习,进入美好幸福,向往中的理想生活。他们是百姓认可的,生活中离百姓很近的身边人,比较贴近生活,所以人们很容易接受这样的楷模。
作家张辉旺,就是以写纪实文学为主,又是记者身份的他,写过许多这样的文。平时无事时,本来就爱琢磨成功人士,和他们背后不同寻常的经历,以及成功的原因,所以总可当接到这项任务时,都当做是对自己又一次工作中的挑战。
这样的工作,让他有机会接触许多成功人士,政界的,商界的,这对于他以后创业有很大的帮助。
本身就喜欢动脑子的他,总是在这些成功人士的身上寻找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寻常的故事,探索着经商之道。
他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有一天,让文学走上商业化的道路,即是文学艺术,又可以让人们接受并购买作家们辛苦写出的作品,成为经济,产生利益,这样才有利于文人更好的写作,有更好的环境进行创作。
但是,好难啊,他叹息着说。有多少无奈在他的叹息中,就有多少辛酸故事在他的人生经历中
敬仰
《六》
相信读过他书的读者,都是敬仰作家张辉旺的,就像敬仰许多别的作家一样。
因为写作是一件传播文化,传承文化,而且又要求不断创造,不断创新,以及新人不断加入的事业。如果没有这些必要的条件,那么要不了多少年,当再也看不到新书,而只是柜台上陈列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变的旧书,文学还有什么意义?
但是在做这件事的老师们,是顶着巨大的压力,而且在没有任何经济支持的状态下,即要考虑文学价值,又要考虑市场,以及商业价值,这是要有多大的毅力能够做到!
老师们做的事情,很多人不懂,其实我也不能完全理解,但是我知道,这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所以我愿意参与,并且在文学群里与文友们互动,还会将文友拉进群,与大家一起做这件事。
这是一个崇拜英雄的时代,当然也有人崇拜明星。2020年,我国国民更崇拜向钟南山,李文亮这样带领全民抗疫的英雄。英雄是每个时代的产物,广大人民发自内心推选的英雄才是真的英雄。记者,记实文学正是描写塑造这些英雄人物的。作家张辉旺一样年纪的都到了退居二线的时候,但是当年他们培养的年轻的作家,记者一定还在岗位上尽心尽量的工作着,这是社会的力量,也是文学的力量,所以从另方面说,文学是无止尽的。
这是一个令人敬仰的职业,从事这类职业的人是高尚的,他们一样令人敬仰,敬仰他们的博大胸怀,为人师表,对生命的高度理解,用一生的精力,去谱写一个大写的“人”字!

【作者简介】
郭梅花,笔名,无语,新疆博尔塔拉州精河县人,出生于1973年,毕业于伊宁市中专学校,喜欢读书,写作,听音乐,唱歌,在浅墨与音符中追求心灵的纯净。还喜欢徒步,旅游。在山清水秀中寻找人生的轨迹。
